第64期

《爸爸,我們要去哪裡?》

尚路易‧傅尼葉,一個法國知名電視編劇,另外一個身分是擁有兩個殘障孩子的爸爸,將四十年來的日子,寫成一本書。但是,他的孩子永遠讀不懂,也永遠無法了解他的愛,只是不斷地問他:「爸爸,我們要去哪裡?」

《爸爸,我們要去哪裡?》

記者 蔡欣穎 報導  2009/11/29

 

《爸爸,我們要去哪裡?》封面。(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他們說,擁有這樣的孩子,是上天給的特別禮物。我只想說,老天,您太多禮了!」

《爸爸,我們要去哪裡?》(Où on va, Papa ?) 這是一個擁有兩位殘障孩童的父親─尚路易‧傅尼葉(Jean-Louis Fournier)要送給他兩位孩子的書,縱使他們永遠讀不懂,但是,他還是決定要將這「上帝給他的笑話」,與大家分享。在他的幽默筆觸背後,有恐慌、有痛苦,還有滿滿的愛。


橫跨四十年的愛

故事從一封屬名給馬修與托馬的信開始,他們是尚路易的兩個兒子,也是書中的主人翁,老大馬修在生下來後,在肢體與智能方面都被診斷有問題:全身軟綿綿,頭猶如橡膠般,身體無法挺直,只能用支架撐起,雙眼也看不清。由於學習遲緩,並且耳朵聽不到,因此他不會說話,只會發出「啊啦啦…馬修」這種單調的聲響;而老二托馬,剛出生是一個非常正常、笑容滿面的漂亮孩子,尚路易曾跟朋友說過,那一刻,他終於知道擁有正常孩子的心情是什麼,只是好景不常,容易生病的托馬,也被診斷出是個不正常的孩子,他會越來越像馬修,對於作者來說,第二個殘障孩童,就像遇到第兩次世界末日一樣。

《爸爸,我們要去哪裡?》這書名來自二兒子托馬的口頭禪,猶如大兒子馬修,托馬無法正常的說話,他只會不斷的詢問爸爸:「爸爸,我們要去哪裡?」起先,尚路易會耐心的回答他「我們要回家。」一分鐘後他同樣一派天真的問:「爸爸,我們要去哪裡?」這是因為他記不得任何事情,只能不斷的重覆一樣的話語。一直到現在,托馬已經四十四歲,當年雖然全身殘疾,但是仍然陽光天真的小男孩已不復在,剩下的只是越來越冷漠,不愛笑,且封閉自己的人。但是,當尚路易到療養院探望他時,他仍然會說出這句話,對托馬來說,這句話或許代表了問候的意思,並不是真的想要得到答案。

當已經擁有兩個殘障的孩子,妻子再次懷孕的消息對於尚路易一家人來說,只有恐懼,深怕會再生出一個不健全的孩子。因此,他們原本預定要進行墮胎手術,但是他們的心中始終希望可以擁有一個「正常」的孩子,終於,他們生下了一個身心都健康的女孩。雖然有了希望,但是兩個殘障孩子的壓力始終沒有減輕;而尚路易的妻子離開了他,剩下他獨自照顧三個孩子。雖然馬修以及托馬在生活上,給了他很大的不方便,但是對於他們,尚路易除了愛之外,沒有責備,反而是充滿了抱歉,他想對他們說:「對不起,把你們生壞了…。」


日記般的幽默筆觸

作者尚路易傅尼葉是法國知名的作家與電視編劇,在這光鮮亮麗的背後,他隱藏擁有兩個殘障孩子的秘密四十年。在《爸爸,我們要去哪裡?》出版前,除了朋友之外,很少人知道尚路易的事,一直到了二OO八年,也就是他七十歲的時候才出版,公諸於世。他在接受訪問時提到,曾經有人要把他的遭遇改編成電視劇,他拒絕的原因是不希望別人以同情的眼光看他,他認為自己並不可憐,同時他也認為馬修以及托馬只是兩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不是殘障,也不是不正常。因此,決定要寫書後,他用幽默的口氣,道出這四十年和他孩子的互動,書中利用許多自我解嘲的方式,來嘲弄他的遭遇,甚至開自己兒子的玩笑,他希望讀者看他的書時,不是帶著眼淚,而是帶著歡笑,同時,也不用同情他。

《爸爸,我們要去哪裡?》甫推出,就在法國造成廣大迴響,並榮獲二OO八年法國費米娜文學大獎。它不同於其他寫殘障議題的書籍,利用近似日記的小篇文章,寫出他與兩個孩子的互動。在書的中段,寫到大兒子馬修在十五歲時去世,作者利用一封信帶過,形容他「不見了」,沒有描述馬修是如何離開人世,淡淡的描述,是讓許多讀者印象深刻的地方。但是,由於書中每篇文章間沒有時間順序,因此時間線無法連貫,加上小品式的短篇文章,對於事件無法深入且詳盡的介紹,只有點到為止,看完書後,會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資訊,卻都沒有詳細的內容,這是小品式書籍的特色,同時也令人遺憾的地方。


不同國度 同樣情感

 
 《等她兩三秒》與《陪你一起慢慢走》封面。(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和馬修與托馬類似的案例,在台灣也有。由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所著的《陪你一起慢慢走》,利用報導的方式,同樣描寫了這些陪伴在與眾不同的心智障礙兒旁的父母,他們的心情與付出。相較於《爸爸,我們要去哪裡?》的幽默小品,這本書的體例較為嚴謹,字句也不幽默有趣,但是裡面的十二個故事,都相當完整,故事中也提到了非常多心智障礙孩童走進人群,甚至進入職場的感人故事;另外一本以母親角度看心智發展障礙女兒的書《等她兩三秒─茵茵的故事》,作者劉碧玲曾以「學會三件事—給讀啟智班的女兒」的詩作,勇奪台北市公車暨捷運詩文現代詩首獎,在詩中與書中都展現了對女兒的牽掛與不放心;她曾經因為壓力太大想要自殺,也不想要讓全世界知道她有這樣的孩子,後來,她漸漸感受到茵茵的可愛及貼心,開始不遺餘力的教導她,就算要花很長的時間也在所不惜,這本《等她兩三秒》,是她多年來的心得與心情,讀起來同樣令人動容。

不同的三本書,同樣寫出了身為家長的心情,對於他們來說,外界對於「殘障」一詞的定義,都持有非常負面而且避而遠之的觀念。在《爸爸,我們要去哪裡?》中,尚路易提到他不喜歡「殘障」(handicap)這個字,因為他的解釋是「手放在帽子裡」,有不正常的意思,誰都不希望自己的親人被說成是「不正常的人」;和其他人不一樣,並不代表比別人遜色,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與我們正常人一樣,都努力的活著,也擁有和我們一樣的權利,不應該受到歧視,就像《陪你一起慢慢走》裡說的,「他們只是缺了一角的星星,仍然照亮你我的心。」

劉碧玲寫給女兒茵茵的詩。(圖片來源/蔡欣穎)

記者 蔡欣穎
欣欣向榮的欣,脫穎而出的穎,不過就是個菜市場名 喜歡追求新事物,尤其是音樂 理性的腦袋,導致淚腺有點不發達 遙遠夢想是環遊世界,但至今卻從未離開台灣本島 短期內夢想只希望可以寫出理想中的好文章    
記者 蔡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