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期

《糧食爭奪戰》 誰能勝出

原物料近年來不斷上漲,此情形不只出現於台灣,而是全世界都面臨的經濟問題。但食用物料價格的漲幅,真的只是經濟問題嗎?

《糧食爭奪戰》 誰能勝出

樂嘉妮  2009/11/29

早餐又要漲價!民眾雖然抱怨連連,但早餐業者也不好過。原來是紐澳奶油的進口價格在十一月初時已經漲了三成三,但是店家為了留住客人忍著沒漲,卻有預測指出奶油價格將在明年三月再次上揚,屆時西式早餐非漲不可。原物料近年來不斷上漲,此情形不只出現於台灣,而是全世界都面臨的經濟問題。但食用物料價格的漲幅,真的只是經濟問題嗎?



柴田明夫所著的《糧食爭奪戰》,封面意義值得想像(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糧食引戰論
有別於以往對糧食問題的探討方向,柴田明夫將此書命名為《糧食爭奪戰》,目的就是為了把糧食可能產生的危機,從經濟面拉到政治面,甚至指出國家為了爭奪糧食而引戰的可能性。這種想法在十年前也許會被認為是無稽之談,但隨著石油、物料快速消耗的時代來臨,對於資源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論點,接受度已經慢慢提高。

柴田明夫所著的《糧食爭奪戰》,便是在糧食價格暴漲的環境下做探討。柴田明夫以解析數據的手法來撰寫全書,這種科學性的論述,不只提高本書的真實性,把數據製成表格更讓讀者一目了然。本書以一個日本學者的角度,來預測可能產生的糧食戰爭,在最後一個章節更傳達了作者對日本的擔憂。在書的開頭先描寫全球的糧食市場結構,以討論糧食緊縮的危機;再以中國作為主軸,探討經濟起飛的中國,對於亞洲甚至世界糧食會產生甚麼影響;中間則回到糧食的種植環境,對於生產糧食的自然資源,因為氣候異常的因素造成哪些問題。柴田明夫在日本的丸紅經濟研究所擔任所長,這個研究所專門從事各種產業的調查研究,並分析國內外市場的結構變化。柴田明夫因為擔心日本的糧食問題,更在《糧食爭奪戰》此書的最後,剖析日本的相關農業、與他國的合作政策,並附上個人建議,避免日本在糧食爭奪中敗陣。


物價上漲的三大原因
尼國糧價居高不下 ,五月與六月開始的「飢餓季節」,近年更是提前於一月來臨。(圖片來源/台灣世界展望會)

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柴田明夫大致分出三個層面:人口、生物質能、異常氣候。作者引用聯合國人口部門的資料,指出西元一九五O年時,全球人口約有二十五億人;到二OO五年時,全球人口已達到六十四億六千五百萬人。這種倍數成長的人口數量,影響了食物供需。又因為已開發與未開發國家的發展差異,全球人口在飲食部分可分為「飽食」與「飢餓」兩種現象。聯合國將每人每日所需攝取的食物熱量,定為兩千三百卡,若低於這個值就被稱為營養不足人口,超過則被稱為飽食。根據書中的人口成長資料,需求必定大於供給,物價上漲是一種可被理解的情勢,作者雖然提出美國與歐洲兩國處在飽食狀態,卻沒有多加描述與飢餓地區的明顯差異。加州大學教授彌爾頓戴維斯指出,美國一年丟棄的食物約可餵飽五千萬人,這對尼日尚處於飢餓的兩百萬人民情何以堪。人口增加雖然消耗糧食,但人類生活形態的改變也值得思考。

生物質能是指利用生物資源的培養,再轉變其中的太陽能,取代石油等消耗資源,對於資源將耗盡的地球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突破技術。柴田明夫提出,中國與美國對於生物質能的政策,都持有贊成與增長的態度,同時日本也大幅引進相關技術。用來當成生物質能原料的玉米與大豆,也因為能源市場的需求大增,使價格飛揚。雖然生物質能好處多,更因為環保性降低了暖化,卻引起與人爭糧的情形。如何在替代能源與糧食之中找出平衡點,也再再考驗人類的智慧。

近月來,從菲律賓的水災到北京的雪災,人們對於大自然的快速遽變感到恐懼,卻也無能為力。柴田明夫認為,近年頻繁的全球異常氣候,與聖嬰和恩索現象關係密切,並用圖表列出全球氣候異常與穀物市場的影響。聖嬰現象是指,秘魯海域到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海面水溫,每半年到一年會提高一到五度的現象,反之則為恩索現象。從前,這兩個現象產生的時間都是可推斷預測的,但近年卻嚴重混亂,進而影響到全球的風向與降雨,造成世界性的氣候異常。作者更引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的調查,「水稻在生長期間,溫度每上升一度,收穫量就會減少十個百分比。」對氣候影響糧食的論點,做了最好的舉證。
 

中國以進口為戰略計畫
另外,中國快速成長的糧食進口量也引起了柴田明夫的注意。專用小麥、大豆、玉米,這些作物在中國都有一定的生產量,卻依然要大量進口。因此作者詳細分析二OO三年美國芝加哥大豆價格暴漲,認為是中國旺盛的大豆需求所造成。中國是全球第四大的大豆生產國,但隨著中國發展畜牧與水產養殖,以及食用油的需求快速增加,讓中國成了全球最大的大豆輸出國。即使中國在東北部計畫增加大豆種植,但仍然是供不應求,進口量有增無減。

柴田明夫在二OO五年訪問中國國務院農業發展中心,當時有官員向他表示,計畫將中國農民移民巴西、阿根廷和非洲,在當地從事農業生產,再進口至國內。這被作者視為中國的海外戰略之一,並指出中國打算利用七千億美元的準備金,協助本國企業購買海外金屬、石油、碳等自然資源與開採權。中國龐大的外匯存底,對糧食供給產生強烈的衝擊,更可能對其他國家的糧食進口產生排擠。對於鄰國的大動作,柴田明夫在書的最後提出多項因應對策,計畫將糧食自給率從百分之四十提升到百分之四十五,包括充分利用休耕地、建立東亞共同的農業合作等,希望能挽回島國形態的頹勢。


假想心態   格局受限
稻米對亞洲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主食,當國家的農地消失,人民對糧食的危機意識也回不來。(圖片來源/FLICKR)

島國是指四面環海的國家類型,日本與台灣都屬於島國的一種,而島國最大的威脅,就是容易被進口資源影響。台灣與日本的可耕地不多,因此農業上的自給率都不到百分之五十,必須仰賴進口。柴田明夫撰寫《糧食爭奪戰》,就是因為意識到島國在全球糧食危機中屬於高危險群,但是談及對象除了中國就是美國,格局似乎不夠廣闊。本書強調糧食引起國家之間的爭奪,卻只在中國糧食市場的部分著墨最多,彷彿是把中國視為糧食戰爭中的第一假想敵,重點從全球偏向中日兩方。而正如同作者所言,糧食問題太過複雜,以片段拼湊事實很難了解全貌,因此本書也許受限於字數,無法讓讀者看到最完整的一面。

對於目前的台灣農業處境,《糧食爭奪戰》還是有著許多參考價值。台灣的農業自給率比日本還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更積極推廣精緻化農業或轉型為休閒觀光農業。當台灣人民對農業的想法,仍然停留在低經濟價值,以及政府思考農村再生的同時,應該先想想若是糧食戰爭開打,台灣除了進口一路還有別的方向嗎?

記者 樂嘉妮
          我是嘉妮,你也可以叫我Claire。 很榮幸能成為傳科的一份子,希望多多少少能為喀報做點貢獻。 如果你們喜歡我的文章,那將是我最大的光榮。 而建議與批評,絕對是我目前最需要的。 畢竟新手上路,還請各位多多指教。 我的信箱:claire09172005@hotmail.com   平常最愛當個電視兒童,也喜歡聽歌, 更愛到電影院享受一場視覺饗宴。 目前在交大數位內容製作中心打工,能摸到攝影機很開心。 最大的願望就是和家人出去旅遊 跟導一場音樂性質的concert。  
記者 樂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