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期

關懷老人 吳月雲快樂做志工

「不要以為叫病人回家休息是種體貼,千萬不要這麼想!走出家門做志工,讓我覺得原來我還有用處!生命不是剩下等死而已。」社區志工隊的創辦人吳月雲,是個樂於助人的快樂志工。

關懷老人 吳月雲快樂做志工

記者 陳怡儒 報導  2009/11/29

 

 社區志工隊的創辦人吳月雲,是個樂於助人的快樂志工。(攝影/陳怡儒)

 

身子微駝,行走時步履蹣跚,但老態的軀殼卻藏著堅定執著的靈魂。投入志工服務長達十四年,週一到週日都排滿不同行程,這位樂於從事公益活動的女強人,正是社區經營的推手,吳月雲。


創辦龍山社區志工隊,擔任家服中心、光田醫院及童綜合醫院志工,又兼任婦女防火宣導大隊隊長、衛生保健志工、交通義工等,數不完的頭銜,是吳月雲輝煌的服務紀錄。即使每天奔波於外,她也樂此不疲:「我知道村子裡哪條路落葉最多;哪條路垃圾被丟滿地。」坦言自己從小受到別人的幫助,吳月雲不為任何目的,甘願奉獻自己的時間投入志工行列,回饋社會。


發動號召 信念克服阻礙
社區志工隊的由來,原是一群將熱忱投入於國小晨間教學的愛心媽媽們,由於服務時間已滿十年,達到退休的年齡,吳月雲認為這些皆是珍貴的人才,便設法召集愛心媽媽的陣容,將之轉型為社區志工。每個人都會變老,這是吳月雲原先的想法,她希望讓志工學習「如何做老人」,也希望透過志工的協助,社區老人能受到完善的照顧。龍山社區志工隊在民國九十五年正式申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除了量血糖、血壓及居家訪視等康促進活動之外,吳月雲還規劃了一系列的課程,包括舞蹈課、美勞課,豐富老人家無所事事而乏味的生活,在活動身體與腦袋之時,降低罹患阿茨海默症的機率。

龍山社區志工隊在成立之初,遭遇許多瓶頸,除了組織沒有經費,需要吳月雲自掏腰包外,許多計劃的執行都要通過核准,行政事務上不免要求助他人,陪著笑臉不斷道歉與拜託,壓低身子的她實則受到不少委屈。社區志工本要自動自發,但受到傳統觀念性別框架的束縛,婦女會因自己有照顧家庭的責任而感到為難,而夫家的公婆也不贊成媳婦出外拋頭露面,認為婦女應該守在家中,以料理各項家務為重。即使吳月雲不想強迫志工們留下來服務,卻也認為這種想法必須改變,她憤慨地說:「別人都嘲笑我們活動在這個社區根本辦不成,我說我來辦,不相信山腳村的婦女會輸別人!」

關懷據點裡的老人們比賽打槌球。(圖片來源/吳月雲)

 
不畏病痛 樂觀戰勝病魔
在吳月雲的志工生涯中,最大的波折莫過於得知自己罹患乳癌的事實。她動過幾次手術,現在整隻右腳不能使力,無法復原。但出院後她仍然堅持恢復志工的身分,唯有付出所得到的踏實與快樂,能讓她感覺自己變健康。吳月雲四點多就出門當環保志工,四處清掃社區環境,抱病的身體狀況讓家人憂心她會不堪負荷,更好幾次嚴肅地提出反對因而發生爭執。吳月雲的丈夫紀坤龍描述著吵架的過程,說道:「她做的事我當然支持,但我怕她太累,志工本來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知道家人的一番好意,吳月雲感激卻婉拒,她堅持走自己選擇的路。

「不要以為叫病人回家休息是種體貼,千萬不要這麼想!走出家門做志工,讓我覺得原來我還有用處!生命不是剩下等死而已。」

另外,吳月雲本身患有糖尿病,在生病這段期間,她辭掉了一些職務,開始學習畫畫。被指導老師點名個性適合油畫的她,幾乎一天完成一幅畫作,有時候畫到晚上一點還不願睡覺,時常反覆下床修改。她說,畫中的美景在睡著以後會浮現於眼前,開闊美好的感覺也讓人心情愉悅。而畫畫的這段時間,吳月雲的血糖都控制在正常範圍,正因如此,吳月雲也替老人安排畫畫課程,希望社區老人能藉由創作得到快樂。吳月雲在這段期間一共創作一百多幅作品,更在許多國小、鄉公所辦過畫展,「其實畫得不漂亮,但能告訴看畫的人,身體不好沒關係,看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吳月雲家中的牆壁上掛滿她的畫作及表揚獎狀。(攝影/陳怡儒)


志工姐妹 窩心的團隊
照顧老人正是吳月雲最想做的事,「他們的健康就是我的健康」,吳月雲並不把責任當壓力,而是透過服務帶來的感動證明存在價值。關懷據點能夠成功推動,吳月雲感激那群支持她的志工姐妹。因為生病的緣故,吳月雲時常體力不支,但志工們都會觀察她的臉色,一發現她出現盜汗或雙手發抖的情形,立即拿餅乾、泡咖啡給她,而會館裡的老人更會貼心地搬椅子讓她坐。吳月雲說,這就是她想去照顧老人的原因:「我常常勸家人,既然生病了沒麻煩你們照顧,你們就要放心,姐妹們真的很好!很多人會照顧我。」出門在外有志工姐妹的陪伴,吳月雲安心地規劃了一個個活動,發揮社區關懷據點最大的功用。


吳月雲的志工團隊,伴隨她走過艱困的奠基階段,朝向讓社區更健全發達的目標,將社區經營計畫付諸實現。吳月雲就像自家大姊一般照顧這群志工姐妹,當意見相左時,總會仔細協調再統合大家的想法。她將志工團隊喻為一隻正在走路的大螃蟹,領導者的角色就像螃蟹,需要八隻腳的幫忙才能前進,若每隻腳都往不同的方向,這隻螃蟹就會動彈不得。志工隊裡的資深成員陳麗月談到吳月雲,語重心長地說:「沒有她就沒有這群社區志工,遇到問題她都會想辦法解決,非常辛苦,說到領導人,沒有第二人選!」


成就感與寄望
說起關懷據點裡的老人,吳月雲臉上總會透出閃爍的光芒,以滿足的神情,滔滔不絕地描述著老人們勤學的模樣。紀看是位八十一歲的老先生,腳踝受傷行動不便的他,每天叫孫子載他來老人會館學寫字,甚至怕進度落後,晚上也請媳婦陪他練習。現在,紀看已經能寫出自己的名字了:「你看這些老人有多認真!看到他們這麼認真,就覺得自己要更認真。」而談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吳月雲憶起一次八十七歲的歐阿素挽著她的手,小聲對著她說:「我的身體有變得比較健康了喔!謝謝喔!」這句話讓吳月雲感到既開心又鼻酸。老人的健康問題,是她一直以來努力奮鬥的目的,看著關懷據點的成果,吳月雲引以為傲,堅信這條路走得很對。



美勞課志工教老人們用竹葉做蚱蜢。(圖片來源/吳月雲 )


從無到有,抱病奮戰多年的吳月雲,已經為龍山志工隊和社區關懷據點設計出一套固定而能長久施行的運作方式,雖然多次想要退休,卻因為一直找不到願意擔任帶頭的人才,而不能從願。現在,吳月雲將任務寄託在社區的年輕人身上,她希望能將自己的做事方法傳授出去,讓社區關懷達到永續經營,「我們真的很需要有心幫忙的青年志工,應該有人勇敢站出來,因為我身體確實已經越來越撐不住了!」吳月雲感慨卻又奮力地呼籲著。


「我希望我們社區能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祥和,越來越美好,老人有人照顧,大家都發揮愛心,這是我最大的心願。」默默為這塊土地耕耘的吳月雲,殷切期盼關懷據點能開花結果,她以個人微薄的力量,嘗試將社區推向理想,更成就了她一生無悔的堅持。

 

 

 

記者 陳怡儒
Hey,你好 我是喀報記者陳怡儒,可以叫我小u :) 照真說:「要有自己的想法,別在意無謂的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最重要。」毎個人的腦袋都有一顆可以無限擴充的氣球,期許自己在所剩不多的大學生活中能夠裝得更滿更豐富,踏實地帶走。 最後,能全力以赴是幸福的。喀報團隊加油!  
記者 陳怡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