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期

《邊境漂流》泰緬邊境2000天

《邊境漂流》泰緬邊境2000天

《邊境漂流》泰緬邊境2000天

記者 陳柏全 報導  2009/11/29

 

《邊境飄流》一書封面。(翻拍/陳柏全)


近來,在台灣青年間,掀起一股擔任國際志工的浪潮,而《邊境漂流》這本書便是作者賴樹盛到泰緬邊境的實地經驗分享。只是,不同於只追求一份經驗的青年志工,賴樹盛是以專職工作者的身分去擔任國際志工。在書中,他將剖析自己在泰緬邊境時的心態轉換,以及自己如何更加喜愛這塊地方的人、事、物。


破碎的邊境 難民的悲歌
在泰國與緬甸狹長的邊界中,有著多達數十座的難民營,與無數的難民村,這些難民營大多住著緬甸的少數民族,因為受緬甸軍政府的迫害,不得已跨越邊界,到陌生的國度討生活。由於這些難民營的地點大多位在山區,不僅空間有限、資源缺乏,人員與物質的出入也受到泰國政府嚴密的控管,使得難民們無法自給自足,需要仰賴國際組織的支援,而國際非政府組織(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也相繼組成服務團隊,投入緬甸難民的救助工作,作者賴樹盛正是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泰國工作隊的成員之一。

 

在難民營中,許多人的髮絲無聲地由黑轉白。(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本書並沒有過多強調難民的悲哀,來奪取讀者的同情,反而從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不同角度來剖析,以側面描寫的方式並且穿插許多生動的圖片,讓讀者在看書之餘,對當地的情況有更深入的瞭解。另外,作者藉由與許多在地人的互動,將他們的故事一個個呈現出來,除了說明泰緬邊境當地的苦難外,並在其中看到了他們樂天知命的個性與對未來的希望。在這之中最有名是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辛西雅醫師,她在泰緬邊境成立了梅道診所,為當地的衛生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礎;除了衛教工作外,她同時也是一位民運工作者,希望緬甸可以民主化,但也因此而被緬甸軍政府視為眼中釘,不過她始終待在泰緬邊境,成為當地人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未來的希望 下一代的教育
書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小孩子的教育。這些小孩子在當地出生,並受到資源的限制,常常到了學齡卻沒辦法就學,只能在家幫忙家計。其實泰國政府在二OO五年通過「全民教育協議」,規定在泰國境內的所有孩童皆有受教育的權利,其中包括無國籍的孩童與外勞子女。但礙於執行的困難性,加上偏遠地方環境差,老師不是未報到就是受不了而離開,所以當地的教育資源仍然缺乏。

小朋友是難民們的未來希望。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不過當地許多民眾早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常常一棟茅草屋中,裡面放上幾個塑膠墊,搭配漆著黑色油漆的夾板與幾盒粉筆,便可以算是一所學校,而這類的學校也有個特別稱呼,叫做「移工學校」。這些學校因為資金方面的缺乏,學生常常有一天、沒一天的上課,而本書作者主要的工作之一,即是探訪這些學校,除了提供最立即的援助之外,並且積極募款、申請贊助,希望能夠讓小孩子獲得更完善的教育。另外,本書有特別強調,若想要普及教育,就要讓當地青年投入教育文化的工作,而作者所待的泰國文化工作隊,便是積極地培訓當地青年,並且聘任助理教師,深入各部落教導孩童,讓在地人與本地能有更深刻的接觸。這種做法與一般觀念不同,但從助理教師在各部落受歡迎程度來看,或許這才是永久的發展之道。


本書另外指出,教育除了資本與師資問題外,基礎建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在偏遠部落,可以說沒有任何供電系統可言,但服務團隊卻想出如何建造基礎供電系統的方法,運用所學去建造小型水力發電廠,並在專家的審核後動工。自此之後,學生不用在一根燭火下,完成老師所給的作業,也給了許多部落帶來更多的便利性。


國際志工的反思 是誰幫助了誰?
這是一本描述不同文化相互衝擊的書,發生在一個曾經對生命有過疑惑的人身上。他不明白為何自己要到這個地方來?不明白自己是否應該出現在這邊?也不明白他的出現是否有意義?他曾經帶著自以為是的心態,去拜訪邀請他吃飯的在地居民,不過卻在接受居民幫助後,產生更多的疑問:是誰富有,又是誰貧窮?是誰自私,又是誰無私?到底是誰幫助了誰?從這些問題中,作者最後體悟出,只要盡自己所能的事,其他的,會有人來幫助。

這本書除了描繪當地的人、事、物之外,作者想表達的還有對於國際志工的反思。現今台灣有許多年輕人藉由公益旅行或志工來探索世界,但他們的短暫停留,卻不能為當地改變什麼,反而需要當地的服務團體耗費時間去安排行程,耽擱了手邊真正的工作;更有甚者,志工本身所帶來的既定價值觀與優越感,對當地造成了負面的影響,這些都是鮮少被提及的部分。真正有心擔任志工,無論到哪裡,都應該要用心觀察,並且給予更多的回饋與分享,這樣才可以在語言隔閡與文化背景的不同下,瞭解所作所為的意義何在。

其實,作者與我們分享的故事還在繼續,而且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動聽,只是在聽故事的同時,讀者們是否也會仔細思考,真正的國際化能說一口好英文嗎?抑或是參加許多海外夏令營嗎?作者在故事中的結尾,舉了台灣大學生張利安的故事,他成立了社團法人青年數位服務協會,以持續推動海外志願服務為宗旨,並深入當地生活,推動數位化服務,為居民提供一道與外面世界接軌的窗口。故事到這裡,作者只想表達,真正的國際化應該是走向世界,思索各地的生活型態與差異,並且關懷弱勢,最終培養出全球公民的概念,這才是國際化的意義所在。

 

記者 陳柏全
我是陳柏全,因為些許意外所以被叫做鴨子,     當然我比較喜歡大家叫我鴨哥,出身於雲林     ,畢業於天主教私立正心中學。無意中踏入     了傳播這個大領域,我喜歡影像的東西,無論     是電視、電影或拍照,最大的希望是大學四年間     能拍出一部感動人心,能讓人歡笑也能賺人熱淚的     影片,歡迎喜歡電影的人可以找我討論呦!!!          
記者 陳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