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期

想要被愛 《孤兒怨》

電影《孤兒怨》未上演就先轟動,宣傳海報散佈在各個人潮必經之處,就連走出了台北木柵捷運站,在出口手扶梯的兩旁也能看到一幅幅小女孩陰森的面孔,那雙深邃卻充滿心機的眼神彷彿在告訴觀看者,她有許多不能說的秘密。 《孤兒怨》是一部充滿懸疑和猜忌的驚悚片,本就不乏驚險與血腥的場面,然而導演安排的嚇點虛虛實實,善用假裝窺視的鏡頭,往往讓觀眾的預期結果落空,更增添整場的緊張與期待感。時而震撼的音效與燈光的使用讓整個戲劇更具張力、緊湊,直到最後一刻才恍然大悟,一個隱藏了一輩子的秘密。不落俗套的結局令人驚訝,卻也驚喜。

想要被愛 《孤兒怨》

賴合新  2009/11/29

電影孤兒院的宣傳海報。(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電影《孤兒怨》未上演就先轟動,宣傳海報散佈在各個人潮必經之處,就連走出了台北木柵捷運站,在出口手扶梯的兩旁也能看到一幅幅小女孩陰森的面孔,那雙深邃卻充滿心機的眼神彷彿在告訴觀看者,她有許多不能說的秘密。

《孤兒怨》是一部充滿懸疑和猜忌的驚悚片,本就不乏驚險與血腥的場面,然而導演安排的嚇點虛虛實實,善用假裝窺視的鏡頭,往往讓觀眾的預期結果落空,更增添整場的緊張與期待感。時而震撼的音效與燈光的使用讓整個戲劇更具張力、緊湊,直到最後一刻才恍然大悟,一個隱藏了一輩子的秘密。不落俗套的結局令人驚訝,卻也驚喜。


艾絲特身上有些不對勁

艾絲特在孤兒院中喜歡獨自留在教室裡畫畫,她的畫中也隱藏著秘密。 (圖片來源/《孤兒怨》官網)

電影描述一位生活在孤兒院的九歲女孩艾絲特(Esther),被一個看似溫馨美滿的小康家庭所領養。這個家庭原有五位成員,有酗酒前科的母親凱特(Kate)、有婚外情記錄的父親約翰(John)、哥哥丹尼爾(Danial)、從小就失聰的妹妹麥絲(Max)以及尚未出生就胎死腹中的小女兒潔西卡(Jessica)。


剛加入這個家庭的艾絲特,表現十分優雅大方,舉止與談吐都超過該年齡應有的成熟度,任誰都會覺得她是一個聰慧又有禮貌的女孩。然而艾絲特漸漸展現她的本性,做出了許多令家人不解與驚訝的舉動:一個九歲女孩竟拿石塊狠心砸死受傷的鴿子,並冷冷說了一句「牠會上天堂的!」殺死可能透漏秘密的修女,並恐嚇妹妹不准說出去,種種殘忍的手段與她漂亮的外表有相當強烈的衝突。艾絲特為了得到約翰的愛,利用約翰與凱特夫妻相互不信任的弱點,展開一連串與母親的心理戰。直到最後謎底揭曉,艾絲特卻是一個三十三歲的成熟女人,只因為天生疾病的關係讓艾絲特一直擁有如小孩般的外表,卻永遠得不到男人的性與愛。這也令人擔憂現在孤兒領養的問題,領養來的小孩從哪裡來、成長環境是什麼、教育程度、心理素質等等,有很多討論的空間。

編劇塑造出的角色性格使每一位都顯得十分重要,透過彼此環環相扣讓劇情能夠繼續發展。凱特過去酗酒習慣的不良紀錄,讓約翰不相信任何凱特對艾絲特的懷疑;約翰曾經婚外情的行為,也讓夫妻之間缺乏了理性溝通與相互信任的基礎。女兒麥絲或許是因為從小失聰,堅強、忍耐的性格使她對艾絲特的行為只能默默承受,導演透過麥絲害怕、驚恐的眼神表達出她對真相的不滿。哥哥丹尼爾看似好強的外表,對於艾絲特的恐嚇絲毫不敢抵抗,而凱特試圖透過兩個孩子了解艾絲特的秘密,卻始終都沒有機會解謎。


物化男性 也是一種選擇
約翰和凱特之間的矛盾拉扯,在於對彼此的不信任。
(圖片來源/《孤兒怨》官網)

《孤兒怨》不同於眾多電影的敘事角度,經常不經意地物化了女性的角色;可是在這部電影中,男性反而成為了受操控的對象。故事中的「大男人」,約翰,擁有穩定的工作看似是值得被依賴的一家之主,但多次婚外情的記錄成了最大的罩門;在公園被女性鄰居引誘到家中「幫忙搬東西」,就連凱特也帶著強烈懷疑的角度看待他與別人之間的互動。儘管兩人之間有許多矛盾與猜忌,但當同時面對「性」的時候卻是相當地有默契。當然,約翰在這方面總是扮演了主動的角色。至此,約翰這個「男主角」的地位似乎只是個金錢與性愛的提供者,自始至終也都是艾絲特的性幻想對象,在她所設下的圈套裡一步步被接近、被利用,也許最後慘死在艾絲特的刀下也不知究竟錯在哪裡。

故事中的「小男人」─家中的長子丹尼爾,好動活潑的個性與行為,比起妹妹麥絲絲毫沒有令人喜愛之處。一開始對艾絲特的態度是十分排斥與強勢的,直到被威脅之後,「你敢說出來,我就把它(生殖器)割下來,讓你連它是什麼用的都不知道!」至此一聲再也不敢吭,還尿了一床濕。反觀麥絲雖然只是個五歲又失聰的兒童,但在艾絲特的威脅、說服之下,依然清楚姊姊的殘忍作為是不對的。或許是知悉艾絲特的行徑,麥絲在幾個緊要關頭伸手救了丹尼爾一把,可愛乖巧的外表卻是成熟與堅強。雖然這部電影把麥絲塑造得相當「神通廣大」,但不免讓人懷疑,真實世界中的小孩看到姊姊傷害那麼多人之後,還會那麼堅強嗎?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完美隱瞞而不透露端倪嗎?

也許導演為了要凸顯艾絲特的陰險以及她與凱特這場「女人間的戰爭」,因而將男性角色的權威壓到最低,不同於主流意識的角度,《孤兒怨》讓許多人知道,「女人不是好惹的!」


演戲神童 人格養成堪憂
伊莎貝拉接受訪問時表現得落落大方,笑談《孤兒怨》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看完整部電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象莫過於艾絲特的眼神,時而天真可愛、時而陰險至極,很難想像這是由一名十一歲的小孩子表現出來的。飾演艾絲特的演員,伊莎貝拉(Isabelle Fuhrman),一位年僅十一歲的女孩,對於艾絲特角色的掌握、情感的拿捏以及神情與動作都十分到位,演藝界能有如此才華洋溢的演員本應令人欣喜。但《孤兒怨》不免讓人想到,電影在她的真實世界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十一歲,孩子的身、心、靈都仍處於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重要的學習時刻卻讓她扮演一個心機、充滿怨恨的三十三歲女人,各種血腥的畫面、哭喊洩恨的行為表現以及表情、言語的詮釋,都再再讓演員想像自己就是一個這樣的角色。或許在演戲的過程中,演員們都會接受一定的心理建設與治療,但這部戲中就已經告訴了我們心理醫生根本沒有用,艾絲特可以成功地騙過心理醫生,當然依莎貝拉也可以。這類的道德問題不會是電影上映之後被大家所重視的,但它真的存在,也令人擔憂。也許在往後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相信這對演員的影響不會隨著電影下檔後一起落幕。

另外,飾演麥絲的Aryana Engineer以及飾演丹尼爾的Jimmy Bennett都是非常出色的童星演員。本身就有聽力障礙,Aryana在劇中可愛的神情運用十分自然,眼睛同樣會說話;而Jimmy在劇中雖然戲分相對較少,但在其他幾部戲中(如:《終極人質》)都可以看得到他的精湛演技。我們需要這些兒童演員來為電影市場的題材變得多元,但他們的教育問題、人格養成問題,更是需要長久被重視的。

 
艾絲特:「Daddy 我喜歡我們兩個獨處的時間!」透露出女人想要被愛
的心,舉世皆然。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孤兒怨》,姑且不論它的劇情中存在相當多的疑點,如艾絲特為何總是能自由穿梭各處如入無人之境、麥絲日常生活異常地自然、三十三歲女人與九歲小孩皮膚的差異、身材比例等。拋開這些,《孤兒怨》是一部題材新穎且結局不落俗套、劇情緊湊令人期待的驚悚片。或許在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才會明瞭,「想要被愛」竟是多麼的奢侈以及無奈。

記者 賴合新
      哈囉~ 大家好!! 我是喀報小小小記者"小新"~ 雖然很少人這樣叫我,但我覺得只要聽到這個稱呼就會感覺很窩心 我不太擅長將自己的想法用適當甚至是美妙的文字表達 但總希望,自己的觀點與想法能夠傳達給每一位你和他 不管 以後是否會當個記者 但學習當個有獨立思考以及有影響力的傳播人 是現在很享受的事囉! 路 走對了 就不怕遙遠 喔耶 喀報加油~~~!!!   PS.我很喜歡洗澡,因為這是一天24小時唯一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幾分鐘,沖下來的冷水、熱水,都是靈感的來源   My working place...
記者 賴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