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

人類的結局 《2012》

世界末日會是什麼樣子?人類將如何面對生命的結局?馬雅古文明當中記載人類的末日是2012年的冬至,這個預言在環境災害逐漸增加的21世紀,受到人們許多的關注。電影《明天過後》的導演Roland Emmerich再度執導災難片《2012》,於2009年11月13日上映,是一部十分具有話題性的電影,票房相當可觀。

人類的結局 《2012》

記者 黃湞尹 文  2009/12/06

 

《2012》電影海報。(圖片來源/《2012》電影官方網站)


世界末日會是什麼樣子?人類將如何面對生命的結局?馬雅古文明當中記載人類的末日是二○一二年的冬至,這個預言在環境災害逐漸增加的二十一世紀,受到人們許多的關注。電影《明天過後》的導演Roland Emmerich再度執導災難片《2012》,於二○○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上映,是一部十分具有話題性的電影,票房相當可觀。


世界末日的模擬實境

已經在網路上流行一段時間的末日預言,馬雅古文明記載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是世界的最後一天,並且對於屆時會產生的環境變化有清楚的描寫。儘管末日預言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次的末日預言卻因為近年來逐漸頻繁的環境災害,而受到人類的重視。好萊塢導演Roland Emmerich繼2二○○四年的《明天過後》創下票房紀錄後,又再度推出災難動作片《2012》,把時下最流行的話題做為電影的題材。


故事的開始是科學家發現太陽的運動導致地函活動劇烈,將會引起地殼變動,邁入世界末日。美國於是召集八大工業國元首開始秘密計畫建造方舟,確保物種的延續,並且把票賣給有錢付費給方舟計畫的富豪,做為資金。一直到三年後,災難一個接著一個發生,地表開始出現裂縫,之後是天搖地動的破表大地震,城市灰飛煙滅。地殼任意隆起和塌陷,劇烈的地殼運動使得火山爆發、岩漿湧出地表,最後板塊位移讓全球大陸的位置大洗牌,當地球自轉停止的時候,各大洋出現超級海嘯將地表全部淹沒。電影的主軸是男孩諾亞一家人如何逃出加州、登上方舟的冒險故事。男主角傑克遜在天崩地裂前夕,帶著兩個小孩到黃石公園遊玩,發現湖水沸騰、蒸發乾涸,政府在當地設立秘密科學研究機構,後來透過收聽宗教激進份子主持的節目,才知道驚人的秘密,於是開始帶著前妻、幼兒和前妻的男友,用盡方法要登上方舟,儘管一張票要價十億歐元。而電影的另一條支線則是科學家艾德里安與美國政府,艾德里安是一個矛盾的角色,面對人類的末日災難,知情卻必須隱瞞,不能拯救父親和全人類是他心中最傷痛的事。而被遺留的人類像逃難的螞蟻,只能看著大難臨頭然後抱著家人不停地祈禱,直到所有的生命終結。

 

電影中逼真的特效場景。(圖片來源/雅虎電影網站)


《2012》電影中的災難場景全靠特效,耗費十四個月進行電腦後製工作,整部電影預算也超過二億美元,逼真刺激的特效場景讓觀眾大呼過癮。新力哥倫比亞公司對於這部電影的行銷非常成功,在上映前就推出多種版本的預告片和全球巡迴宣傳活動,未上映先轟動,引起影迷的熱烈討論。於是《2012》的首周全球票房就達到二億美元,在台灣則是上映不到十天,全國票房就超過三億台幣,成為台灣影史上開片第二周的最高票房電影。由於後製工作非常耗時,電影上映日期比預計的檔期二○○九年七月晚了四個月,但也因此避開暑假強檔分散票房,拿下亮眼的好成績。


末日預言的話題性像全球暖化現象一樣,都受到各界的矚目,本片導演在二○○四年的作品《明天過後》就是用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變遷災難做為切入點,儘管故事情節和特殊效果仍然以娛樂觀眾為主,但透過許多驚心動魄的場景,導演希望可以藉機警惕人類,應該珍愛我們居住的星球。然而,《2012》片中並沒有告訴人們應該要反省自己,人類讓環境過度負荷才會造成地球上諸多災難。電影聚焦在諾亞一家人的冒險以及人類的渺小和無助;當末日來臨時,領袖們的自私與醜陋;還有人類攜手面對災難的偉大情懷,告訴觀眾要把握當下,要珍惜身邊深愛的人。只是實際上帶給觀眾的,似乎驚險刺激的感官享受還是大過於隱藏在大螢幕背後的意義。

 

電影劇照。(圖片來源/雅虎電影網站及電影官方網站)


世界毀滅背後蘊藏的意義

二○○八年有一部電影,也是使用相同的題材:《2012:Doomsday》(末日天咒)。兩部電影其實大部分的地方是類似的,都是根據客觀資料撰寫的腳本:末日預言跟馬雅古文明有關,還有會出現大雪、地震、岩漿噴發和海嘯。比較不同的地方除了好萊塢的特效較逼真之外,就是宗教議題的操作手法。Roland Emmerich的《2012》中有許多場景是描述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民,如何面對這最後一刻的到來。電影中人們攜手虔誠地祈禱,但是宗教的象徵物卻早一步倒了下來,包括天主教的信仰中心梵諦岡大教堂傾倒,以及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基督像被山崩毀掉,最後西藏山上的喇嘛和寺廟被海嘯沖走,傳達出神也無法拯救人類,他們只能在祈禱聲中一起結束生命。但是在另一部《末日天咒》當中,則是不斷地置入性行銷「如果信上帝就可以得到拯救。」告訴觀眾,這次的末日災難就是上帝要使不追隨祂的人離開這個世界,最後是以眾人急切的祈禱聲做為結尾,主角得到神的救贖。特別在西方的文學和電影當中,宗教和科學的矛盾時常被搬上檯面做為討論的題材,Roland Emmerich在電影當中特意摧毀人類三大信仰中心,表達出自然科學戰勝宗教信仰的諷刺。

 

《2012:Doomsday》與《盧貝松之搶救地球》電影海報。(圖片來源/雅虎電影網站)


《2012》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商業娛樂片,全片長約兩個半小時,但觀眾卻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導演也曾經被質疑使用這樣的電影題材,是在消費災難。電影是相當具有影響力的娛樂媒體,是不是應該讓更多具有教育和省思的意涵進入電影,而不是只聚焦在主角一家人如何自救和災難場景的特效。目前人類確實已經面臨重大的危機,沒有人能夠確切預測接下來的發展,已知的是連年不斷的地震、海嘯和天候異常所造成的災難。在這樣的非常情況之下,運用末日預言題材應該更加謹慎小心,今年六月盧貝松導演推出環保記錄片《盧貝松之搶救地球》免費供民眾下載播放,這部片同樣也是運用特效告訴觀眾,全球暖化將會使地球和人類面臨多麼嚴重的災害,但影片的主旨是告訴人類必須反省和思考如何減少對於環境的破壞。相較之下票房高出許多的《2012》,如果能夠在電影當中傳達出更多正面的教育意義,那麼將會有更多人受到影響,在看完電影之後產生一點省思。


要是地球環境日益惡化、人類即將滅絕的重要議題,被拿來當作娛樂和消遣,那麼人類到底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個切身相關的議題。

 

《2012》電影預告片。(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記者 黃湞尹
  哈囉 我是黃湞尹 大家都叫我綠巨人 喜歡跟很多人在一起享受其中快樂的氛圍 生活中就是以課業和啦啦隊 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在有機會接觸新鮮事物的時候可以充分發揮 是個很長舌的女生 在網誌上仍要碎碎念不放棄任何可以記流水帳的機會 被人說笑點在地心所以如果你需要獲得講笑話的成就感 歡迎來找我 正常情況下 如果一天不笑會渾身發癢 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帶給各位任何一點點不同的想法  
記者 黃湞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