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

漠然的一代 台灣學生次文化

台灣的學生常被批說對世事不關心,上課吃飯聊天是家常便飯,而當被問說是否有問題要發問時,卻又是一片靜默鴉雀無聲。 這種種的學生次文化行為的產生,必定有其背景因素在作用著。身為一個學生或一個老師,除了自身反省外,好好探究台灣的教育環境與升學文化所造成的潛移默化,或許更有意義也說不定。

漠然的一代 台灣學生次文化

記者 鄭伊婷 報導  2009/12/06

台灣學生總是習慣從後面幾排座位坐起 。(圖片來源/YAHOO圖片)


鐘聲響起,講者已經站在台上,他隨意翻翻桌上的文件,準備開始演講,然而當他一抬頭,迎向目光的是一群臉部表情呆滯的學生,視他之如洪水猛獸般的躲在後面幾排的位置。「同學們,請盡量往前坐」講者無奈的勸了一聲,只見台下學生面面相覷,似乎沒有人有移動的唸頭。過了半响,有幾個人開始認份的往前面的位置坐,演講才正式開始。


填鴨式教育  沒有問題的問題

無論在演講中或是在課堂上,當教授或講者問同學有沒有問題時,沉默總是最常出現的回答。等待別人發問、將講者的話照單全收,或是乾脆讓腦中一片空白,似乎是大部份台灣學生會選擇的行為。直到受不了靜默的教授拿出點名單隨意點了幾位同學問問題,台下和台上才會稍微有點互動。是什麼原因造成大部份台灣學生吝嗇與台上講者交流,需要老師與教授們用哄的或用逼的請學生發表意見。


常聽到有人拿台灣學生和國外學生相比較,國外的學生積極發問與課程參與度一向踴躍,他們充分把握課堂時間向教授釐清問題;相反的,台灣學生則較常是在等教授問說有沒有問題才發問,一個主動、一個被動,學習的效果與效率可想而知。造成這種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應該可以歸因於台灣的教育制度體系「你背,我考」。這些長久下來的經驗累積,使學生漸漸對學習失去好奇心,誰認真背、認真算誰就高分,而不是去思考問題與享受學習過程。如此一來,學生們被整個大環境培訓成一個個的背誦機器。遺憾的是,人終究不是電腦機器,太久沒用或用不到的知識,在不知不覺間就會忘卻抹除,少了對學問的好奇與思考過程,尤其忘得更快。這時那些被遺忘的知識學問,就像是無情猛獸般狠狠地在學生的人生圖譜中,咬下一塊時光缺口。台灣學生背得多,考得也多,但台灣學生和國外學生的競爭力相較起來,可能不太樂觀。當他們一直被逼迫活在考試壓力的象牙塔裡,和其他同學比記憶力和考試技巧,又怎麼能有機會好好拓展自己的世界觀,提升自己的創造力。


通識課程被忽視其來有因

回顧一下現在的國高中教育,常常把一些上德育、群育或是藝文類科目的時間,拱手讓給上不完的數學、物理、國文…等。老師向另一個老師借課是稀鬆平常,仔細想想,像台灣這種情形在國外是否曾經上演。或許有,或許沒有,但像台灣一般隨意將既有課程調來調去的情況,應該不多見。然而,一個變化的產生也帶來另一個變化,漸漸地學生們在美術課背國文解釋,在護理課寫化學作業,連升旗的時候也不忘記要帶英文單字去背誦,「時間是多麼寶貴阿!」學生們對教官的白眼置之不理,對校長的致詞當然也是當耳邊風。「最重要的就是把書念好,其他事情都不重要」台灣學生似乎就是這麼被教導、被塑造,而通常這個時候,班上的導師會默默站在學生這邊,用一種我能體諒你們的辛苦的同理心,去緩和學生因被批評升旗時不該背單字的不滿情緒。


之後,這些學生度過了國中與高中生涯,進入了大學的學問殿堂,而陪這些學生一同邁入新階段的事物,卻是以前的老習慣。通識課程被當成以前國高中時的藝文課程般,被學生拿來做其他事情。他們在課堂上看其他課程的講義、寫報告、或是看小說,而大學比較特別的,還多了睡覺、翹課、吃東西幾個更具吸引力的選項,越是輕鬆沒壓力的課程,學生越是待之隨便,這種習慣一旦養成,要改可不太簡單。


忽視品德教育將帶來不好影響

另外一方面,那些以前被犧牲掉的品德教育課程的存在價值,當然不僅止於拿來當作主要考科的補課而已。課程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重要性,像是做人義理和處事態度的討論,以及讓學生的思緒暫時從主要科目解放出來。尤其在資訊爆炸的這個時代,學生們上網學一些「學校沒教的事」,然後把學校當成一個大補習班來看待。學生逐漸在腦子與行為裡,將老師和學生間的關係轉化成領薪者與給薪者,壓力與資訊爆炸讓學生眼花撩亂。他們的思想不再像以前一樣單純,台灣的社會環境有太多外來刺激逼得他們早熟,其中值得憂心的是,若學校教育對學生來說變成一種服務業,當規範因為沒有明確的實質意義或效果而全被撤除,學生們要怎麼去學習紀律,學習守時以及身為一個知識份子應該具有的儀態涵養。


以行動代替批判

除了考試科目的背誦外,在台灣能有幾個家長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而不是去補習班補習。想來是不太多的,同樣地,親子間的對話也常常以「你書念完了沒?」取代「你今天過得怎樣?」。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行動,皆在不知不覺中在多數學生心裡形成一種「讀書至上」的思想制約,更影響學生對外來事物的學習能力。例如許多家長讓小孩不用幫忙做家事、不希望他們出去打工。久而久之,反而導致這些小孩出社會後的抗壓性普遍偏低,應變能力不足等等的負面影響,在如此的惡性循環之下,再去指責他們對社會冷漠、對人不體貼似乎有失公平。若是家長能將眼光放遠,鼓勵自己的小孩多從事社會服務而不是拼命把他們送去補習班,或是願意讓他們在求學階段有多一點接觸其他興趣的機會,對他們健全人格的發展塑造會較有益處也說不定。所謂文化的產生,必定有背景因素在影響作用著,除了一昧指責學生行為偏差外,思考背後原因試著找出問題癥結點並加以調整,或許是更好更實際的做法。

記者 鄭伊婷
大家好,我叫鄭伊婷,是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100級的學生。家住高雄的我是個純樸的南部人,對很多社會大事都是後知後覺漠不關心,即使有稍微說得出口的議題通常也只是略懂皮毛,講不出什麼大學問。觀望現代社會的教育體制,常常憂慮台灣大學生的未來在哪裡,殊不知一切都是從自己做起---關心身邊的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我相信我們這一群身為國家未來棟樑的莘莘學子們,能做的絕對不僅僅是”死讀書”,而是充分發揮我們的活力與創意,努力團結起來讓台灣被世界看見。我期望不久後的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對時勢敏銳,敢說敢言並對自己負責,充滿感性與知性的優秀青年。盼請大家多多指教!
記者 鄭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