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期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那個逐漸被遺忘的時代,在這裡被深刻的回憶。請停下的你的腳步,仔細聆聽這個隱忍的傷痛。 龍應台醞釀十年,閉關四百多天的心疼大作。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徐念慈  2009/12/13

「有些人生,像交叉線,在一個點偶然交錯,然後分散,沒入茫然大化……而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由此起頭。

龍應台旋風,那份逐漸退場的時代在這被回憶。(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在一九四九年的天空下,每一種離別都是用生與死去刻化,海與海的兩岸,有時代表的不只是距離的長短,而是一輩子想見卻不能見的惆悵。《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就是以此為起筆,多少年華正茂的青春生命,為烽火所累,那些被時代遮蔽的年輕生命,如今也已被歲月的洪流無聲地帶走,龍應台拒絕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展開了這次醞釀數十年,甚至長達一年多閉關的創作。


殘存的生者 綿延至今的思念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本書可說是彙整年代史地資料、人物深度訪問和龍式思考脈絡的書籍,由一篇篇的人物串起一整個時代支線,用民國年間不同情境下的人物回憶,所寫做出的戰時回憶錄,談論時代、國家如何像個洪流去影響了所有的生離死別,戰亂之下一個碼頭,一上了船,就是一生。


雖然通篇由回憶錄式的訪談串成,本書作者還是將分成八部,分別是第一章:在這裡,我鬆開了你的手、第二章:江流有岸,斷岸千涯、第三章:在同一張地圖上,和你長大、第四章:脫下了軍衣,是一個善良的國民、第五章:我磨破了的草鞋、第六章:福爾摩沙的少年、第七章:誰丟了他的兵籍牌?、第八章:隱忍不言的傷,每個章節象徵一個主題。其中較明顯的例子就是福爾摩沙的少年那章,主要談論台灣人在那個戰亂時代的回憶,但時間的流動順序,卻並不完全跟著章節走,甚至有些主題較模糊的章節,講述的東西也較概括,主要還是跟隨受訪者的回憶來回穿梭。


書名定在西元一九四九年,直接代表的就是民國三十八年,期間範圍在談論抗日之後的國共內戰,也說明中國大陸、台灣人民在改朝換代之際所面臨的尷尬矛盾。而除了以台灣和大陸為主線外,整本書時代背景十分巨大,每一個小人物都代表一段歲月、都象徵一種立場。故事場景從中國、台灣、日本、德國、新幾內亞、澳洲等地,反覆來回穿梭折返,故事時間也反覆跳躍於這段戰亂歲月。


除了重要特定人物外,書中每個人物與人物的連接,幾乎都從龍應台的身邊不斷被連接,父母親、朋友、朋友的父親、德國丈夫的父母親。全書開頭就是由龍應台的兒子飛利浦的疑問起頭,全書第一篇的人物訪問故事,更是由作者龍應台的母親應君美開頭。雖然,可能被讀者質疑視角太過狹隘於自身,有失於對時代的見解;但龍應台本身除了善於批判政府外,也十分擅長親情與人道的描寫,特別是談論到自身親屬時,細膩的筆觸會更加溫情,而這樣的筆法,讓那個特別冷硬無情的戰爭被賦予更多、更深層的情感面。

 

博客來延燒   龍式旋風效應

目前《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在博客來網路書店銷售總排行榜中高居第五名,是裡面唯一硬度較高的書籍,其他前幾名則由電影改編書或知名女藝人加持的書籍占據,在逐漸偏好軟式閱讀的台灣書籍中,算是十分難得的現象。

 

在台灣,硬度較高的書籍通常也象徵了較低的經濟獲益,但龍應台的龍式旋風,吹起了個人鮮明的政治立場——勇於批判國民黨、共產黨、民進黨,並對於親情展開細膩深刻的描寫,硬是在台灣低迷的出版業殺出重圍,書籍銷路佳。最近,為了響應這股風氣,博客來書店甚至推出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書加紀錄片的限定版,以台灣歷史類的書籍來論,可說是十分難得的現象。

 

龍應台早期以批判性強烈的《野火集》聞名,但從近期的作品《目送》、《親愛的安德烈》中可以發現,龍應台在這幾本書中,不只描繪親情的感性之餘,還加入她自身對於目前國際的情勢、台灣窘迫境況的看法。對於經歷為批評而批評的政治惡鬥,台灣讀者剛好缺乏這種同時具有母性關懷和政治見解的抒情式寫作,這項特色可能就是龍應台書籍賣座的原因之一。

 

離家再遠 不滅的東方式思想

龍應台的父親龍槐生是在民國動亂期間攜家帶眷逃難來台,而龍應台本人更是在龍家稍安頓時,生於高雄縣大寮鄉的眷村,國、高中和大學等三個重要時期均在台灣完成學業,之後留學美國九年,又旅居歐洲十三年,一直到一九九九年後,才受邀到台北,擔任四年的公務員。

 

年幼時,龍應台的父親常在淚水中回憶那個回不去的中國大陸和忘不掉的老母,在這樣的的教育背景之下,龍應台對家鄉的定義變得十分模糊,甚至常自嘲自己是難民後代。不過,台灣的生長空間成為的她思想基礎,而成人之後的旅外經驗,更讓她的視角拓寬與加大,而這些人生經歷也為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寫作增添了不少動機、觀察和同理心。

 

雖然旅外時間長,但她的筆觸其實帶了很強烈的儒家和中國傳統見解,讓她在從事這本回憶錄時,並沒有太大與中國傳統牴觸的地方。就如書中常提到,很多學校為了繼續在戰亂中傳承學業,而出現絃歌不輟的行為,由此可見作者雖旅外多年,骨子裡仍有對傳聖賢業抱有憧憬。

 
龍應台作品 備受爭議的存在

儘管銷售成績亮眼,仍然有些人對於龍應台長期旅外卻喜歡對台灣、中國大陸大肆評論的行為表示不以為然,甚至質疑她文章中所傳達的理念,認為她的眼界都只是用「外省人式」的眼光看世界。到目前為止,龍應台在台灣仍然是飽受爭議的作家,再加上她在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期,從事長達三年的文化局局長,難免被貼上一些政治標籤,甚至被部分有心人士認為她的思想不過只是在「緬懷威權時代」罷了。就如知名作家李敖就曾表示:「龍應台不足論!實際上是用銀紙,漂亮的銀紙,包著個臭皮蛋。」

 

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龍應台爭議性的背景,往往也成了對這本書籍的批判。但回歸書籍,平心而論,龍應台在內容上十分用心地去處理資料和人物訪談,讓每個不太相干的人物彼此登場時,不會過於突兀、冒然或爭議;面對爭議性的人事物,龍應台也都願意去找尋不同的說法,可說是誠意十足。

 

在書中,龍應台自己提到,任何一個定了型、簡單化了的臉譜後面,都藏著拒絕簡單化的東西,這段話可說是象徵龍應台在寫作這本書時相當重要的立場。就舉台灣歷史上被受爭議的七十軍為例,這支軍隊是第一批在光復時期,負責接收台灣的國民軍隊,這支軍隊落魄的軍容和素質低落的士兵,在台灣史上一直飽受爭議與批評,不但台灣歷史棄之為流浪漢,連國民黨政府都希望抹滅掉這段記憶。雖然如此,龍應台依舊試圖尋找生存者,來做口述歷史,希望能盡量還原出整個時代的看法,而不是只有某方對於歷史的片面註解。不只為七十軍找到替自己辯解的舞台,甚至為很多代日從軍打中國的台灣人找到了說話的出口。

 

整個時代彼此緊密扣合,雖然有時會有過度鋪陳和形容之嫌,但整體來說,仍然是個詞藻優美細膩、完整度十分高的作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讓和平時代成長的我們,目睹了我們不知卻重要的情感,了解唯有在黑暗的夜裡,才能感受到星子的美麗;唯有在最殘酷矛盾的烽火中,才知曉人的情感可以如此濃烈而純粹。

 

記者 徐念慈
最近散漫時,迴盪的著一句諺語: 人生是很需要聚焦的,至少你的人生不是散漫的。 也學會了感受 深夜裡 溫熱的牛奶 漩著乳色的奶泡 靜靜啜飲 反而遠比很多時候要來的寧靜 不懂的還很多 所以我要用力的感受下去 內心的狂瀾  不一定是表象所想 後照鏡的天空 有時比正眼直視還蔚藍。
記者 徐念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