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人權 當宗教遇上同志
天賦人權 當宗教遇上同志
記者 黃艾如 報導 2009/12/13
![]() |
今年十月底的同志大遊行上,有人以詼諧的方式調侃天主教對同性戀的態度,反映了宗教與同志之間的關係。(攝影/黃艾如) |
在今年十月二十四日,由基督教長老教會、浸信會、衛理會和行道會發起,特意在同志大遊行的前一周,召集神職人員與信徒舉行「反同志遊行」,公開表達對同性戀行為的不支持。雖然大約只有兩千人參與,相較於隔週的超過兩萬的同志大遊行,反同志遊行規模小得多,但是在當時,也引起社會上一陣對宗教與同志議題的討論。
反同志遊行主要的成員是基督徒,而天主教在這方面的做法,比較引人注目的是輔大校方與校內同志學生的關係。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曾在媒體上公開表示,台灣政府許多法規都違反基督福音精神,他認為民國九十三年公布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中,幾項「學校之招生及就學許可不得有性別或性傾向之差別待遇」、「學校應積極維護懷孕學生之受教權」的條文,與天主教教義相牴觸,甚至對外表明校內不推性平法,使得教義壓迫學生受教權一時成為關注的焦點。就讀輔仁大學的女同志毛御(化名)對此表示意見:「我知道輔大是天主教學校,但是我不知道校長會說出這樣的話。」
誰在反同?大眾認知模糊
一般台灣民眾常分不清天主教以及基督教的差異,對於兩者的認知甚至可以說是混為一談的。既是男同志也是天主教徒的交大博士班學生簡靖航,點明了這個現象:「一般人都會將天主教連結到基督教,然後對天主教的形象其實是基督教的。」基督教辦了反同志遊行,民眾有的將基督教與天主教一概而論,認為兩個宗教都反對同性戀;或是認為所有基督教徒都是反同的,卻沒想到基督教的教派彼此之間意見可能很分歧,像是同光教會就是一個支持同性戀的基督教教會,根本沒有參與反同志遊行。
台灣大眾普遍存有錯誤的刻板印象:天主教是舊教,所以是保守的;基督教是新教,應該比較開明。但是幾個基本的差異,像天主教有教宗作通喻,因此對教義的詮釋是比較有統一的;而基督教是一個互相認證的機構,他們認為信徒可以靠自己去相信聖經,以致於基督教有教派林立的現象。也就是說,以基督教而言,有關於支持同性戀與否的議題,每個教派彼此之間的看法就不同。而天主教對同性戀其實通常是抱著包容的態度,「尊重性傾向在教會是被廣為接受的,」簡靖航以他親身經歷說明,他在受洗之前已是公開出櫃的同志,在教會也沒有掩飾自己的性向。
那麼,既然天主教對同性戀的態度是開明的,先前輔大校方因為性平法牴觸教義而不推行的發言令人困惑。輔大人權社團黑水溝社社長江奕翰提出質疑,校方憑宗教立場做出此種言論,「等於是公開地說因為我信天主教,所以我不守法。」而天主教徒的輔大黑水溝社成員Pooky(暱稱),認為校方實施天主教的精神是可以接受的,可是要是壓迫到別人就不妥。相反的,同樣是信仰天主教,簡靖航則認為輔大校方做出這樣的言論,並不一定就是源自於天主教的教義。
壓迫來源 是教義還是社會本身?
以簡靖航的經驗來看,他覺得台灣的天主教徒跟其他非教徒對同性戀的看法幾乎一樣,在教會也沒有發生歧視、壓迫的情形,但是他也不否認,天主教當中有些人也是相當地保守,對同性戀並不友善,「可是有時候你看他們的保守,你其實看不出來他們跟台灣一些很保守的人有什麼差別。」簡靖航道。
輔大黑水溝社也參與了今年的同志大遊行,他們呼籲校方應遵從性平法,維護不同性傾向之學生的受教權。(攝影/黃艾如)
這樣的情形以輔大來說,毛御與另一位輔大女同志學生鄭穎樺都同意,輔大校園裡沒有利用教義壓迫同志的具體作為,也沒有學生因為性傾向而受到懲處。不過,毛御卻談到有些壓迫是隱而不顯的,比方說校園親善大使選舉,規定女生一定要淑女、要化妝穿裙子,男生要穿西裝,「這樣就等於暗中偷渡歧視,像這一類的活動同性戀就沒有辦法參與,」毛御說。只是憑心而論,這種性別二元化的現象,不管與宗教有沒有關連,幾乎存在於社會上每個組織,這能否歸咎於宗教壓迫同志人權?簡靖航也提出他的懷疑:「這些保守人士是受到天主教價值的影響,還是傳統價值的影響?」
另一方面,信奉基督教的男同志Richard(化名)則認為,如果是還在教會的同志,他們可能會覺得宗教的壓迫感更重,因為「宗教給人最基本的是心靈的依託,那現在你的心靈依靠不接納你了,等於是你的避風港沒了,那個感受應該是比社會背棄你還要嚴重,」Richard解釋道。Richard是在成為基督徒好幾年後才發現自己的性傾向,在確認自己是同志之前,還曾受過教會一年的訓練,算是相當虔誠的教徒,對教義的理解也相當透徹。因此,當他意識到自己喜歡男生的時候,覺得最糟糕的事情發生了,他說:「在我們的教義裡面,如果你是同性戀,那就是可咒可詛的囉!這表示你可能從此以後就得不到神的關愛啊!」
「一方面我覺得我不可能是,一定是搞錯了,一方面覺得我是在騙自己,其實我就是,然後轉過來看,可是聖經說你不可以是。」Richard描述當時內心的掙扎,除了性傾向認同上的困惑,還必須面對教義的指責。他說,宗教上來講,同性戀就是罪人與不是罪人的問題,而一般人的講法,最常聽到的反對意見是認為同性戀是違反自然的東西。所以嚴格來說,社會這個層面,只要點出這是自然生成的,很多質疑會被打破,反而宗教的問題很難解決,因為基督教的宗教體系非常完整,其實無從突破起,「因為我曾經受過那樣的訓練,所以我們腦袋裡面確定這樣的東西完全是對的,然後就會把罪歸到自己身上來,是不是我有什麼問題?」
不過,由於後來他對聖經有了不同的詮釋角度,了解到知道原來解經有各種不同解法,然後也脫離了教會,所以他現在反而認為,社會給同志的壓力遠遠大於宗教。「其實我後來發現,宗教的問題好解決,社會方面的問題比較麻煩。因為你畢竟是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面的,而教會其實就那一小撮人。」簡靖航也在這邊提出類似的看法:「宗教的話,大不了你不要信他。你說基督教對台灣的影響很重大嗎?我覺得基督教對台灣的影響很小,就連基督教本身都受到台灣本身的傳統價值影響,我覺得台灣本身怎麼看同性戀這件事,還強過宗教怎麼看同性戀。」
宗教強勢形象 媒體塑造
來自西方的天主教以及基督教,在以佛、道教為主的台灣,信徒僅佔了兩千三百萬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在台灣天主教人口約有三十二萬人,基督教人口約有四十萬人。在台灣,宗教對同志人權的影響範圍也有限,而對於同性戀的負面詮釋,要是同志本身不信教就沒有效力。簡靖航認為,在台灣反同志遊行不會成氣候,因為台灣人會覺得不關他的事,而且在台灣信教的人很少,信教的人之中熱血的更少。雖然如此,反同志遊行卻被大幅報導,令人有宗教力量似乎很強大的感受。簡靖航對此提出他的看法:「我覺得那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聽說去的人很少,我相信媒體有所謂的放大效應。」
教義的詮釋越來越多元,同志也能被某些基督教教會接納,只不過,就算沒有了宗教上的排擠,同志在台灣的生存空間因此就擴大了嗎?(攝影/黃艾如)
媒體在報導這次的遊行時,往往站在同情弱者的角度,將基督教貼上不理性、荒謬、漠視人權的標籤,並將宗教與同志彼此之間,描述成對立、衝突的的關係,即使現實中有很多的案例說明,同志與宗教也是可以良善互動的。身為同志的Richard雖然對反同志遊行感到不滿,同時,信奉基督教的他對媒體報導基督教徒的方式也不認同。他提到,台灣畢竟是佛道教為主的國家,對基督教其實有一點不友善,「媒體會做這樣一個同情同志的報導模式,因為他們(基督教徒)是以非常強勢的姿態站出來,而且是近乎指責怒罵的態度,相較之下同志的勢力感覺比較弱。」簡靖航也說:「有人跳出來搞反同志遊行,我想他們(同志族群)應該還蠻開心的,一種『終於抓到你們歧視(指教徒)的證據了』的態度。」也就是說,媒體與同志族群塑造了一個共同的敵人,也就是宗教,而且這個宗教的輪廓相當地模糊,反同遊行雖然說是基督教發起,可是有人會把基督教跟天主教攪在一起談,而基督教內部教派間彼此的差異也被忽略。就像簡靖航說的:「他們要塑造一個可以打的敵人,但實際上,他們連台灣的天主教堂跟基督教教堂都分不清楚。」
不能否認的是,目前台灣的同志受到相當大的歧視與壓迫,就連這次似乎是站在同志立場幫忙說話的新聞媒體,平時也是以轟趴、吸毒、濫交去形塑同志的樣貌,然而,不只是唯利是圖、見風轉舵改變報導方向的媒體應該檢討,同志群體本身將歧視的歸罪於基督教、天主教的行為,也應該重新思考,以免落入「媒體醜化同志,同志醜化宗教」循環裡。因為,過於強調宗教對同志的迫害,或是把宗教當作威脅人權的主因,讓人忽略了「即使拿掉了宗教因素,只要壓迫的主要來源,也就是社會的意識形態沒有消除,歧視就依然存在,」這一點,最後同志在台灣的生存空間,也就還是只有一年一次的同志大遊行而已。
![]() |
記者 黃艾如
照片模糊是對喀報侵害我肖像權的微小抵抗。(淚) 其實我很討厭把自己的照片放在網路上,忍很久了,終於到了電子報要結束,可以偷偷拿掉的這一刻(笑)。 沒想到老師有令,為了維護本報專業之形象,不得惡搞,所以還是只能放回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