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期

游忠斌 民俗傳承再創新

神像雕刻業以急快的速度走下坡。而在此時,參與北港太子會的陣頭的年輕人也一個個離開,「有人覺得這種民俗陣頭的東西跟不上時代了啦,不想要再待在這個團體裡面,到外面去比較好玩啦。」略微停頓了一下,游忠斌接著說道,「那時候神像一直沒落,陣頭也一直沒落,兩方面都一直走下坡,走到最極點的時候真的覺得好像沒什麼生機。」

游忠斌 民俗傳承再創新

記者 陳宣聿 報導  2009/12/13

鞭炮聲炸開序幕,神明出巡了!
在喧鬧鑼鼓聲中大神偶搖晃著身子緩緩走來,緊接著一連串的遊行隊伍也從尚未散去的鞭炮煙霧中緩緩現身──舞龍舞獅、划彩船、老背少、八家將、神童……
北港的居民們齊聚在一起,大肆慶祝神明的生日宴會,對當時年幼的游忠斌而言,廟會來了,熱鬧也來了。

 

                     
  游忠斌和他製作的三太子神偶。(攝影/許庭瑜)  

 

「以前的北港是很繁榮、很熱鬧的。每年從農曆十月開始,就會有不同的進香團來到北港,我每天都看熱鬧,看久了都會想說要自己弄個什麼東西出來才對。」游忠斌說道。現年四十多歲的游忠斌是名道道地地的北港人,親切的笑容底下帶著南台灣特有的『阿沙力』。誕生於民俗重鎮的游忠斌,在環境的耳濡目染之下,對於民俗活動抱持著一份喜愛,長大後也投身進入其中,目前他最為人所知的身分是電音三太子的創始者。

 

另一身分 神像雕刻師 

穿著神偶裝卻跳著時下流行的舞步,二○○九年在高雄舉辦的世界運動會,讓電音三太子的名號躍上了世界級的舞台,也成為台灣本土文化的代表。然而,除了電音三太子的創始者之外,游忠斌也是一名神像雕刻師,用刻刀在木材上一筆一畫的雕刻,直到上色完成,一尊神像共要花費一個月的時間。

 
游忠斌在國中肄業後便進入了神像雕刻業,成為學徒,雖然不需要繳學費,每個月也只領到微薄的薪水,等於在店內擔任免費的勞工。身為學徒的他,每天必須比師傅早起,在師傅上工之前得先把工具準備好,而在師傅下班之後也必須將店內整理乾淨才能休息。除了晚睡早起的生活之外,當學徒的生活上有很多資源不足的地方,但這一切他都忍下來了,「也是這樣慢慢學習經驗啦,要學人家的功夫就是要忍耐。」游忠斌說著。當了三年的學徒後,游忠斌便出外自立門戶,開了一家神像雕刻的專門店。

 

一九八四年底,「大家樂」的旋風橫掃中南部,沒過多久,全台灣不論士農工商都陷入了大家樂的金錢遊戲之中,只要簽對牌,一夕致富在當時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也正因為大家樂的風行,求取「明牌」的賭徒湧入各地的大小廟宇,人們在言談之間常戲稱的「蓋廟賺大錢」,反映了廟宇也能夠成為生財的道具之一。隨著寺廟一間間蓋了起來,神像雕刻也成為了炙手可熱的職業,游忠斌笑著說:「那時候的人只要雕了一尊神像就開始問明牌,如果沒中的話就直接丟掉,再雕一尊新的,對神像的需求量很大喔。」

 
游忠斌不僅將神像雕刻視為主業,也成立了北港太子會,踏入了傳統陣頭文化中的游忠斌說道:「一開始只做我們北港媽祖廟的廟會,想說幫媽祖好好地熱鬧一下,後來就慢慢有人要求我們到外面表演。」於是,游忠斌便以副業的形態經營起陣頭事業。當時的北港太子會以年輕人的民俗陣頭做為號召,除了太子爺之外,官將首、八家將、鍾馗等等陣頭也都涵蓋其中。


開創新局 化危機為轉機 

然而,好景不常,隨著廟宇的普及,各地蓋廟的速度也逐漸減緩,對神像的需求量自然下降,來自對岸的中國神像又在此時向台灣低價傾銷,神像雕刻業以急快的速度走下坡。而在此時,參與北港太子會陣頭的年輕人也一個個離開,「有人覺得這種民俗陣頭的東西跟不上時代了,不想要再待在這個團體裡面,到外面去比較好玩。」游忠斌接著說道,「那時候神像一直沒落,陣頭也一直沒落,兩方面都一直走下坡,走到最極點的時候真的覺得好像沒什麼生機。」

 

陷入人生低潮中的游忠斌認為,神像雕刻已經不足以當作謀生的工具了,而與北港太子會性質相似的民俗陣頭也有很多,若是一直走傳統的道路下去很難從其中脫穎而出。「既然都沒落了,改個方式或許還能再撐一下。」也正是因為這份「再撐一下」的堅持,游忠斌著手將三太子陣頭做了改良,將背景音樂由傳統國樂變時下的流行歌曲,舞步也由傳統的七星步變成自創的舞蹈。透過神像雕刻所鍛練出來的巧手,不管是神偶或者是其身上綴滿亮片的衣服,都是由看似粗獷的游忠斌一手包辦。

 

                     
  廟會中的電音三太子。(圖片來源/游忠斌)  

 

 

以年輕、自創舞步的特色漸漸打響知名度的北港太子會,在二○○七年獲邀參加台客搖滾嘉年華,考慮到以『北港太子會』的名稱參加台客搖滾略顯違和感,太子會成員拼湊出了新名字,『電音三太子』的名號正式出現。「因為參加演唱會總是要取一個比較炫一點的名字啊!」游忠斌露出了靦腆的笑容。

隨著電音三太子在台客搖滾嘉年華的成功,許多活動的邀約也不斷出現,看準了這股三太子的經濟利益,許多民俗團體也紛紛爭相效尤,於是許許多多以電音三太子為主打的陣頭紛紛出現,廟會中也不時可以看到電音三太子的表演。游忠斌為台灣傳統的陣頭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讓原本較少被關注的民俗活動再次登上媒體版面。


無怨無悔 志在傳承
「工作做到最後都會是傳承的問題啦,同樣的事情做很多了都是會膩的,只是說我們想要把這個東西承傳下去,希望能夠推廣更多人來接受更多人來參與。」游忠斌曾試著將三太子陣頭帶入學校的民俗教育中,但家長們紛紛表示,害怕孩子接受陣頭文化而被帶壞。而學校方面也表示希望以舞龍舞獅為主,「他們認定那個才是民俗啦,剩下的都不是正當的。」游忠斌略帶無奈地表示。除了電音三太子的工作之外,游忠斌目前也在幾個民俗團體中擔任指導的講師,教授的內容包括尪仔、八家將、三太子等等,十分多元,「所以現在傳承上還算ok啦!」游忠斌點頭說道。

 

不論是神像雕刻師、傳統陣頭或是現今的電音三太子,游忠斌的生命中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為神明服務。隨著民俗技藝的興起、衰落和變革,游忠斌的生命也遭遇了一次次的轉折,當時那個總是仰著頭看熱鬧的孩子,現在也長成了有能力將熱鬧、快樂的氣氛送給這個世界的大人。

 

記者 陳宣聿
  這裡是陳宣聿, 時間和空間都是很神妙的東西,一生很快就會過完了 在那之前加油吧,身為人類努力的活著。          
記者 陳宣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