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看報紙 空洞速食新聞
從電視看報紙 空洞速食新聞
記者 鄭伊婷 報導 2009/12/13
某天早晨,梳洗完畢的你悠閒的坐在沙發上,打開電視準備收看今天的晨間新聞,然而映入眼簾的不再是你想像中的新聞畫面,而是手邊報紙的標題與內容出現在電視螢幕上。你瞄了電視一眼,又瞥一下手邊的報紙,腦中浮現兩個選項:把電視關掉看手上的報紙,或是乾脆丟掉手上的報紙聽新聞主播縮減過的摘要整理......。
![]() |
電視新聞使用翻攝畫面已經變成一種常態。(攝影/鄭伊婷) |
最近電視新聞興起一股讀報與翻攝風潮,打開電視後所看到的一則則新聞,大多已不再是傳統的訪問畫面與實景拍攝,而是以報章雜誌圖片與網路平台影片為主的翻攝畫面,再輔以簡單的訪問段。這種讀報風與多媒體平台的混合使用,間接造成電視新聞品質的下滑。其內容亦漸漸趨向速食化的變質,美味快速但卻是一些不具營養價值的垃圾食物。
讀報何來?電視新聞廣播化
各大電視新聞台最近吹起一股晨間讀報風,其靈感源自廣播的晨間讀報,自從某間電視台開始嘗試這種「播報」方式之後,其他家也陸續跟進。然而從幾何時,以畫面為血肉的電視新聞,竟開始大大方方的將以文字為主的報紙做為主要的新聞素材,塞到觀眾面前。傳統的訪問段與畫面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主播與記者們所做的讀報心得摘要,還有死板板的單調翻攝畫面,「從電視看報紙」這種以前想像不到的資訊獲取方式,將逐漸地變成一種常態。諷刺的是,彼此競爭激烈的電視新聞台,播報內容卻相差無幾,會造成這種同質性極高的情況,無疑是由於資料來源相同的緣故,而這也間接地表示觀眾可以的獲取的資訊內容與選擇將更加貧乏。
針對這個現象,業界人士有一套不同的解讀方式,資深記者謝國安表示,報紙跟電視新聞本質完全不同,而性質的相異也造成了受眾的區別。從業界的角度來看,不同的媒體平台就可算是不同的資料來源,只要有新聞性與報導價值就可以拿來用。「但通常都會補拍一些畫面和訪問段,如果只有報紙畫面的話真得很乾。」,謝國安描述電視新聞記者負責的新聞件數從早期的早一晚一,演變成現在的早一晚三或早二晚二,記者工作量的爆增可能是造成新聞品質內容下滑的主要原因。「記者幾乎沒有時間去補拍畫面和琢磨內容,小一點的新聞常常這樣帶過就算了,這算是整個業界的惡性循環。」謝國安說。
原地打轉的速食新聞
台灣電視新聞的題材雖然多元到讓外國媒體嘖嘖稱奇,但仔細思考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報導帶給觀眾所得到的收穫近乎於零。社會新聞與人情趣味佔去太多版面,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李美華教授說:「我們觀眾都是被剝削的一群,當我們花費時間看這些沒有營養的新聞時,我們都在為業者從廣告主那裡賺錢。」李美華認為電視台讓觀眾花太多時間去瞭解沒有必要知道的瑣事,她提到前陣子吳育昇的緋聞事件讓她感到不可思議,「有電視台甚至把緋聞女主角的祖宗十八代都給查出來,如果是綜藝節目或談話性節目就算了,但它是用一個正統的新聞規格方式去報。」
對於此種現象,謝國安做了一個比喻「就像是收看台灣鄉土劇一樣,觀眾總是一邊看一邊罵劇本和拖戲,但還是會一直看下去,偏偏這又會影響收視率。」謝國安表示商業電視台會將收視率視為觀眾喜好指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播小狗小貓的新聞時的收視率總是會高於國際新聞。」謝國安說觀眾的回饋結果,常會促使新聞台業者傾向國內報導而疏遠國際新聞。
「我覺得已經像是一種習慣。」交大傳播與科技系學生吳雨璇說,台灣觀眾即使對新聞內容不甚滿意,但還是會默默看下去,「也不能改變什麼,事實上生活週遭較淺顯易懂的新聞事件的確比政治和國際新聞更引人注意。」對於整個電視台讀報潮流,吳雨璇認為是因為電視台彼此間都害怕如果自己沒有讀報的話,收視率會輸給其他有讀報的電視台。曾在電視新聞界擔任主播的交大傳科系黃靜蓉教授則表示:「以前是一種戒慎恐懼的態度,找不到其他畫面才拿來用,但現在的情況是將翻拍和讀報行為光明正大的看成一種常態,真的和以前很不一樣。」
台灣媒體曙光何時再現
令人感到憂心的是,若各新聞台繼續視短暫的收視率變化決定報導內容,就好比像是店家間互打削價策略的惡性競爭,用更廉價的價格吸引顧客的同時,商品的品質也越來越差。電視新聞是瞭解外界資訊的重要管道,也影響國人如何去看待世界與國際情勢,在這種過度報導社會事件、政治口水及地方美食等等國內新聞時,觀眾失去的並不僅有時間,恐怕失去更多瞭解國際資訊的機會。
然而,悲觀與批判並不能有效的改變現狀,謝國安提到現在有很多電視新聞台漸漸轉向節目企劃與專題包裝的方式,像是《文茜世界週報》、《台灣看天下》以及《消失的國界》等較具國際視野的專題節目皆頗受觀眾好評。「台灣觀眾不是不喜歡國際新聞,但可能就是需要被包裝過,或是用專題的方式推出。」謝國安提到觀眾自己會有分眾的概念,也就是平常可能不看某一家新聞台,但會因為喜歡某個節目而固定收看。「《消失的國界》剛開始做的那時候也是很怕沒有人看,但後來的結果告訴我們,台灣的觀眾對國際資訊還是有一定的興趣與需求。」謝國安說。
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台灣觀眾的媒體使用習慣正是間接造成電視新聞內容貧乏的原因之一,而其中最消極的抵抗莫過於拒絕收看。從積極層面來發想,觀眾可以主動向電視台投書或是上網去電視台的討論區發表意見,適當的向業者送出正面或是負面的回饋;另一方面,業者也應鼓起勇氣多做一些前瞻性的嘗試,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收視群,而不是只在彼此內容同質化的漩渦中載浮載沉。
![]() |
記者 鄭伊婷
大家好,我叫鄭伊婷,是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100級的學生。家住高雄的我是個純樸的南部人,對很多社會大事都是後知後覺漠不關心,即使有稍微說得出口的議題通常也只是略懂皮毛,講不出什麼大學問。觀望現代社會的教育體制,常常憂慮台灣大學生的未來在哪裡,殊不知一切都是從自己做起---關心身邊的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我相信我們這一群身為國家未來棟樑的莘莘學子們,能做的絕對不僅僅是”死讀書”,而是充分發揮我們的活力與創意,努力團結起來讓台灣被世界看見。我期望不久後的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對時勢敏銳,敢說敢言並對自己負責,充滿感性與知性的優秀青年。盼請大家多多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