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期

六十六期總編輯的話

在陽光和煦的天氣裡,六十六期喀報也帶著質量俱佳的內容和大家見面了!

六十六期總編輯的話

記者 徐瑩峰 報導  2009/12/13

 

 本期共有二十四篇文章,平均分散在各個類目中。頭條新聞〈再來一趟 似曾相似的旅行〉帶大家突破坊間旅遊書籍的迷思,反思經過商業市場操作後,旅行變得表面且一致化。本期其他文化現象稿件也相當精彩,林忻的〈女僕餐廳 扭曲的餐飲文化〉批評從日本動漫文化中移植而來的女僕文化,不僅流於形式,更貶低女性自主的價值。文筆柔中帶剛,指出引進外來文化應小心謹慎,並擔負起社會責任,立場堅定鮮明,相當值得一看。

 本期社會議題,記者黃艾如以〈天賦人權 當宗教遇上同志〉一文,討論同志議題,文中多方意見並陳,看出作者相當努力的採訪歷程,勇氣與執行力俱佳的記者,值得鼓勵。另外,陳明鈺以〈轉型休閒農業〉探討當今農村發展的議題,希望引起更多人關心農村問題。

 

 

或許身在傳播科系,對於媒體圈的觀察也相當敏銳。賴合新以〈動新聞 凍不了的新趨勢〉一文,探討連日來爭議不斷的蘋果動新聞,忠實呈現動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與各方意見,並在文末隱約發出自己的意見。而電視新聞追求收視率與速度的結果,導致新聞品質低落,鄭伊婷也以〈從電視看報紙 空洞速食新聞〉書寫自己的觀察與看法。最後人物部分,〈丁牧群 追求感動的當下〉作者張雅晴用心專訪戰地記者,讓人看見一位記者的態度與風範;而記者林乃絹以〈社運不設限 朱政麒玩很大〉一文,專訪近日以高調舉動反對美國牛肉的朱政麒,充滿著人文關懷。

 

在本期喀報文章中,也看出大家對教育議題的關心。李志豪〈我在外面打拼 很累的〉輕鬆帶著黑式風格的照片,呈現當今台灣學童,在升學主義下的壓力與無奈,讓人心有同感的會心一笑。而書評〈看見五十九分的機會〉則以教育者的角度和家長分享,教育應屏棄既有社會框架,以適性鼓勵的方式營造孩童自信心。其他關於教學類的文章還有〈創意教學 金荷莉用心待學生〉與〈交通人生 吳宗修以所學為榮〉,這兩篇專訪交大教授的人物報導,呈現教育者課堂之外的面貌。最後,陳怡儒也抓住近日爭議的話題,以〈洪蘭風波 上課進食惹爭議〉一文,討論老師的教育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態度。

 

關於評論類文章,本期影評以大陸片為主,〈鬥牛〉討論戰爭中的人性,以有趣的敘事手法呈現剛硬的戰爭議題,加上作者的用心詮釋,推薦給大家。而懸疑片〈風聲〉,作者葉東瑜分析電影劇情、氣氛的營造,與演員的表現等等,並對電影擺脫西方觀點下的東方文化表示讚賞。另外,科技動作片〈第九禁區〉,融入特效手法討論種族歧視議題,也是不容埋沒的一部電影。

 

其他值得推薦的好文章還有:書評〈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念慈以一貫溫柔的筆法,寫出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議題,也對龍應台旋風作出詮釋;樂評〈陪伴孤單的聲音 陳偉聯走唱〉,作者張國鍵以他的生長背景,向大家介紹新馬地區的華人歌手,讓人耳目一新。人物〈游忠斌 民俗傳承再創新〉介紹了電音三太子的創始人,作者陳宣聿舒暢的筆調,呈現出原汁原味的民俗技藝者。

 

其他還有眾多好文章,就留待讀者們自己閱讀了。
最後,感謝老師與諸多喀報記者。
六十六期編輯台,感謝大家給了我們愉快的周末,閱讀大家的好文章,真是很棒的享受。留下質量俱佳的六十六期喀報陪伴大家,編輯台告別了。

 

記者 徐瑩峰
大家好,我是徐瑩峰,很開心與你在喀報上相見! 歷經一學期的寫作,和庚寅梅竹賽的報導經驗。對我而言,每個採訪與寫稿的過程,雖然有些痛苦掙扎,但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相當開心。感謝每一位受訪者、每一位給予支持與鼓勵的人們。期待可以累積更多質量俱佳的作品,培養自己的觀點,朝向優質媒體工作者前進。  
記者 徐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