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五十九分的機會》
《看見五十九分的機會》
文 宋宜玲 2009/12/13
由吳順火校長著的教育書籍《看見59分的機會》(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一位來自放牛班的學生,當時每個人都覺得他前途無望,他也曾經迷思方向,但卻不放棄自己,在四十年後他獲選九十七學年度卓越校長,終身奉獻於小學教育。就因為求學路的跌跌撞撞,讓他更深刻體認到每一個孩子都是可造之材,只是需要伯樂來幫助開導,《看見59分的機會》藉由吳順火的生命經驗,期望將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信心教育」廣泛散佈,讓台灣教育方向能更臻於完善。
來自放牛班的校長 終身奉獻教育
這本書清楚表明了吳順火教育的核心價值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從吳順火的三個不同身分切入,分別是父親、學生與師長的角色,最後再針對現今的台灣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每一個章節由許多小故事串連而成,這些點點滴滴都是吳順火的個人經歷,這本書籍並不厚重,但內蘊在簡單平實的故事裡的是很精深的道理,同時這本書也將重要的語句用粗體標明,使各個不同階級的人都能輕鬆閱讀,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夠由衷體會到吳順火對教育的用心。
目前任職新莊國小校長的吳順火,因為其出身清寒與求學經歷坎坷,讓他的教育理念不同於一般教育者,在這本書裡頭他提到了許多自己創立的新穎教學理論,也因為其對教育的熱忱與投入,讓他連續獲得「師鐸獎」、「全國教學創意優等獎」、「台北縣校長領導卓越獎」以及「九十七年度全國校長領導卓越獎」,商業週刊也曾對吳順火進行深入報導,足以可見他的教學成果獲得大眾的肯定。
適性發展 迎向人生最高點
作者在第一章以自身陪著家中三個兒子成長的經驗出發,吳順火就如同一般的父親,無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人中之龍,但是他卻不使用揠苗助長的方式,他破除「贏在起跑點」的迷思,不讓孩子一天到晚補習、學才藝,吳順火讓他們自己選擇想走的道路。他每一個兒子的成就都迥然不同,唯一共通點是在學術方面都不擅長,求學過程中也跌跌撞撞,但是吳順火秉持「飢渴理論」原則,當孩子真心對一件事情有興趣時,就會很積極渴望去學習,根本不需要旁人去逼迫。作者在本章節的最後用三個兒子的成就做驗證,其分別在藝術、音樂、機械領域各有傑出的表現,而目的也是為了告訴現在的家長,適性發展的重要性。
這樣的教育態度與種籽學苑創辦人李雅卿的理念相同,都認為孩子最應當學會的課程是自主學習,不是只有知識或技術層面的認知,而是對生命實踐態度的學習。一方面現在的家長都太過於保護自己的孩子,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去飛,另一方面是家長都習慣性用世俗的「理想孩子」標準去看待自己的小孩,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當醫生,這世界上也不只需要醫生。尊重孩子的選擇,只要盡可能給予孩子需要的資源,讓他們有自由發展的空間,對他們而言就是最大的支助。
除了育兒經,作者在第二章闡述了他對教育的看法,其中有一小節他延伸了社會主義學者史摩爾對教育目的的解釋,他認為老師有義務協助發展學生四大關鍵能力:生存能力、學習能力、創造能力、競爭能力。教育者能給予孩子的東西有限,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面對困境時的解決能力,「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老師沒有辦法陪伴孩子過一輩子,但所教授的正確態度、知識和技能,卻是能讓他們受用無窮的基礎工具。
打破文憑制度 看見每一位孩子的潛能
作者在書中也強調,幫助弱勢不能本位主義,他先以自己國小四年級受到秦福元老師的幫助下筆,再帶出自己對弱勢學生的關心,例如他在新莊國小創立了陶笛社和綠手指社,他證明透過學校的自發性社團,讓行為偏差和家庭弱勢的孩子都能夠有機會學習才藝,進而激發他們對自己的自信心與成就感,不再覺得自己是矮人一截的。就像這本書的副標所提到「信心教育」,的確,沒有文憑證明並不代表一個人一事無成,學業成績只考五十九分充其量也只能說學生在這科目不擅長罷了。
實際上打破文憑框架得到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已逝的台塑集團總經理王永慶也是很明顯的例子,王永慶僅有小學學歷,但卻帶領台塑集團打造無人能敵的石油王國;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小時候因為被當作問題學生,只受三個月的學校教育就被逐出校園,但愛迪生的母親南西並不放棄他,她認為只是學校教育不適合愛迪生,離開了學校教育,她讓愛迪生自由摸索他的興趣,自己只扮演從旁協助的角色,最終成就了愛迪生傲人的一生。
從愛迪生到王永慶,再回到本書作者吳順火,一在證明學業不是一個人的全部;然而,受困於現有教育體制的人仍比比皆是,台灣的正規教育正以分數高低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個人價值,這是歷史沿襲下來不變的事實。因為文憑主義的影響,台灣人的平均學歷上升,造成大學生、研究生滿街跑,素質良莠不齊,因為用成績單來評判一個人的優劣太過武斷,有許多技能與成就是無法分數用量表解釋的。縱然台灣教育部極力推動教育改革,期望以開放教育取代文憑主義,但如同本書提到的論點一樣,面對政策的朝令夕改,政府的多元入學方案,依舊讓許多學生和家長無所適從。
市面上販售的教育書籍琳瑯滿目,有專為教育者出版的工具書,也有不少名流人士撰寫的父母經,不過,這些書籍的共同目標不是為了賺取版稅,而是希望台灣混亂的教育環境能夠得到改善,若台灣教育沒有發生問題,就不會有這些書籍的存在。如同本書作者的初衷,就因為他曾經是填鴨制度底下的犧牲者,不希望錯誤的教育制度繼續殘害下一代的發展,才會選擇用自傳方式出版此教育書籍,期望孩子看了以後能夠重新省視自己想要的未來,也盼望教育者與父母在重覆咀嚼本書後,能為自己與下一代多做些什麼。
![]() |
記者 宋宜玲
哈囉,我是傳科100級的宋宜玲 你也可以叫我Abby‧目前最常拿來稱謂我的名詞 雖然每個禮拜都要面臨到交稿的瓶頸 不但要寫文字,又要學html、電視、廣播等等!! 快讓我發狂了..... 但我想我會好好熬過去的!!! 也希望這學期能夠繼續加油,寫出讓大家喜歡的作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