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期

《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

二○○七年秋天,二十四歲的長島千惠與乳癌抗戰了一年後,仍敵不過病魔的侵襲而辭世。在生前她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將她的抗癌心情傳達給相同年紀的人,讓更多的年輕女性去正視乳癌的問題。透過紀錄片、電影、書籍,她的故事成功的影響了許多人。

《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

文/ 宋宜玲  2009/12/20


        ◎《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電影海報。
          (圖片來源/雅虎圖片)

二○○七年秋天,二十四歲的長島千惠與乳癌抗戰了一年後,仍敵不過病魔的侵襲而辭世。或許是冥冥中上天的安排,在她被上天宣告死亡的前一個月,長島千惠透過朋友找上日本TBS電視台,邀請他們來拍攝她的抗癌歷程,希望能夠藉助電視台的感染力,把她的抗癌心情傳達給相同年紀的人,讓更多的年輕女性去正視乳癌的嚴重性。紀錄片在電視台展開播映後,其書籍與電影都相應而起,透過不同的媒體管道,讓長島千惠用生命來說故事,即使在她離開後,仍不斷影響著每一個人。


用愛與生命寫下的故事
「每一個明天,都是幸福的奇蹟。只要了解這個真實,您能感受到日常生活小事所帶來的快樂。」電影一開頭用長島千惠的話語,以黑底白字畫面清楚表達了她對生命的意念,配合著英文情歌〈The Rose〉的配樂,讓觀眾在一開始就能融入這部片的基調裡,淡淡的哀傷卻有著不卑不亢的開朗。接著以線狀的方式展開陳述,自任職活動女郎的長島千惠在二十三歲時,於展示會認識了伴侶赤須太郎的故事開演,到同年發現自己罹患乳癌,面臨生命最大轉折後的一切變化,因為赤須太郎的一句話:「就算沒有乳房,沒有頭髮,只要你還是你,就夠了」,讓她更有努力活下去的動力。

可惜上天似乎看不到長島千惠的求生意志,即使她有無比的堅強與勇敢也無法改變命運的無情。當她被醫生宣告生命長度只能用週來計算時,身邊的人都不忍心告訴她殘酷的事實,旁人都無法承受何況是當事人?除了為她祈禱,唯一能做的就是幫助長島千惠完成夢想,披上婚紗成為最美麗的新娘,讓她沒有遺憾地離開。就像絢爛的煙火般,綻放最耀眼的光芒後便消失在雲間,長島千惠在完成了夢寐以求的心願後,病情嚴重惡化。最終,長島千惠留下了愛她的與她愛的人,遠離人世。


輕鬆改編 變相紀錄片
《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是將真人真事搬上大螢幕,以類似變相紀錄片的手法呈現。由於電影的成本需求比紀錄片高,為了吸引廣大的民眾買票進電影院觀賞,在人物選角以及劇情編排上,難免會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有所考量與增減。導演廣木隆一是日本眾多以拍成人電影起家的導演之一,其執導過的電影多是將既有的小說或漫畫情節改編拍攝而成,與「作者型導演」不同的地方在於此。所謂「作者型導演」指的是,透過電影來刻劃充滿個人特色的故事描述,營造出自我風格的導演。廣木隆一選擇用現成故事的考量,一來是降低電影故事編撰失敗的機率,二來在劇情編排上也比憑空杜撰的劇情片更不耗費心思。


以這部電影為例,早在二○○七年日本電視台TBS就強力播映長島千惠與乳癌抗爭的紀錄片,當時節目一播出就受到觀眾熱烈的迴響。該紀錄片影響力勝過二○○五年日本富士電視台播映的電視劇《一公升的眼淚》,其改編自罹患脊髓小腦病症的木藤亞也,從十四歲到二十四歲所寫的日記。在當時TBS為長島千惠所拍攝的紀錄片,翻譯成中文就叫做《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因為故事情節賺人熱淚,其TBS所推出的書籍也刷新好幾版,讓片商嗅到了商業氣息而趁勝推出電影版本,讓此部電影未上演先轟動。

這樣議題性高的電影,若能在劇情以及選角等基本面拿捏得宜,要獲得不錯的票房不是難事。就像J.K.羅琳創造的《哈利波特》風潮,即使電影導演換了四個,連續推出的電影續集均居票房第一名高位,連帶劇中演員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另外J.R.R.托爾金編著的《魔戒》三部曲也是絕佳案例,在小說推出的階段就已經有亮眼成績,之後彼得.傑克森執導的電影更是賣座。


電影與紀錄片 不同手法相同關懷
《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在日本跟台灣的票房也是有不錯的成績,但是若細看導演說故事的技巧就讓人有些失望。導演讓這部電影踩著「前快後慢」的步伐前進,在描述女主角長島千惠與牽著她步路禮堂的伴侶赤須太郎的相遇部分時,劇情並沒有交代得很清楚,僅輕描淡寫地帶過,但到了長島千惠發現自己罹患乳癌,面臨生命最重大的轉捩點時,故事急轉直下,導演也隨即拉慢了故事節奏。如果前半段用青壯年的步伐來譬喻,後半段就彷彿一位坐在搖椅上的年邁老奶奶,娓娓道出抗癌女鬥士最後一個月的生命故事,溫馨感人但卻緩慢到有點冗長。

反觀TBS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其故事來龍去脈不但交代清楚,為了補足電視台還未進行拍攝前的故事,除了旁白的敘述,還佐以照片、模擬畫面幫助理解,所有的內容都是由當事者長島千惠提供。電影與電視播映的紀錄片呈現方式,最大的不同在於電影有長度限制,電影最多只能用兩個多小時闡述一個故事,但紀錄片的長度限制則從寬,因此面對很有故事性的劇情,該如何剪接精華到電影裡便是很大的抉擇。這部電影似乎是為了突顯長島千惠抗癌的經過,而刻意將罹癌前後的故事以三七比率呈現,導演的出發點並沒有不好,但是導演在後半段的陳述並不太高明,常常出現重複性的對白,刻意營造浪漫淒美的畫面過多而顯得矯揉造作。

但無可否認的,長島千惠的抗癌歷程確實很感動人心,每個人都該擁有其熱愛生命的精神,若能透過電影的包裝與推廣,將長島千惠的生命故事散布到世界各地,完成她生前期望大家能夠關心自己與珍惜身邊人事物的理想,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便是其次該關心的問題了。

 

 

 

 

 

記者 宋宜玲
哈囉,我是傳科100級的宋宜玲 你也可以叫我Abby‧目前最常拿來稱謂我的名詞 雖然每個禮拜都要面臨到交稿的瓶頸 不但要寫文字,又要學html、電視、廣播等等!! 快讓我發狂了..... 但我想我會好好熬過去的!!! 也希望這學期能夠繼續加油,寫出讓大家喜歡的作品: )
記者 宋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