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期

另一種聲音 協助自殺

隨著時間的流轉、時代的交替,因為有這些瘋狂的人存在,他們前衛、顛覆一般人思考模式,一瞬間的發想能改變世界,而且真的使世界改變了,我們可以反駁、拒絕他們的想法,但絕對不能做的就是忽視他們。今年美國十月號《WIRED》(中譯《連線》)雜誌的封面故事警告:在這裡發表的十二個改變世界的想法是具危險性的。

另一種聲音 協助自殺

文/ 童于蕙  2009/12/20

◎美國十月號《WIRED》(中譯《連線》)雜誌封面。
 (圖片來源/WIRED官網)

「當某些人把他們當瘋子,我們則認為他們是天才。因為這些瘋狂到自以為可以改變世界的人,往往真的改變了世界。」——蘋果電腦「Think different」系列廣告旁白。

如同上述廣告旁白所說,隨著時間的流轉、時代的交替,因為有這些瘋狂的人存在,他們前衛、顛覆一般人思考模式,一瞬間的發想能改變世界,而且真的使世界改變了,我們可以反駁、拒絕他們的想法,但絕對不能做的就是忽視他們。今年美國十月號《WIRED》(中譯《連線》)雜誌的封面故事警告:在這裡發表的十二個改變世界的想法是具危險性的。

該期雜誌收集了許多企業家、大學教授、環保先鋒思想家與美國現任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茲(Robert Gates)等十二個思想激進人士的瘋狂想法,包括改變軍事形態:發動網路戰爭,美國五角大樓專為網路戰爭作準備的駭客精英,應組成一支全球性的網路駭客部隊,改變原本防守的功能,進而主動對敵人進行網路攻擊,雖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避免真槍實彈的戰爭;也有人提到應清空監獄,以及應停止對非洲的援助,和接受對不孕夫妻有幫助的複製人技術等關於軍事、道德倫理的危險思考。乍看之下,某些點子令人毛骨悚然,但也有人提出積極具建設性的想法,例如拯救城市中的貧民窟,以及改變世人對一些事物的偏見,仔細思考下,這些想法具有它存在的意義,也並非完全不可行,一旦現實情況下能執行這些想法,不管未來將更為美麗或走向毀滅,世界已產生變化。


正確面對死亡 視自殺為權利

在十二個改變世界的瘋狂想法中,更有人提出對死亡的看法。杜克大學商學院的決策分析師拉爾夫‧基尼(Ralph Keeney)的研究報告指出,在美國,十五至六十四歲的死者中有百分之五十五的死亡原因,都可以歸因於他們自己不當的選擇和決定,例如吸菸、酗酒、暴飲暴食或者不當的性行為等。也就是說,大多數人是自己的死亡代理人,故基尼提出應讓人們正確面對死亡,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社會同樣也對人們不當的行為提出懲罰,但「最終的懲罰就是死亡」基尼說。另外,瑞士的一名律師路德維希‧米內利(Ludwig Minelli)則倡議:人有權選擇死亡,提倡協助自殺合法化。

今年七月,英國知名指揮家愛德華‧唐斯和妻子瓊安雙雙赴瑞士尋求安樂死。近年來唐斯幾乎失明也逐漸失聰,妻子則罹患癌症末期,兩人決定一同前往瑞士「Dignitas」(尊嚴)診所接受安樂死,在院方的幫助下平靜地離開人世。「Dignitas」為瑞士著名安樂死組織,米內利為創始人,他指出組織的創設並非是為了讓人們選擇自殺,而是勸說他們不要尋短,更給予他們繼續生活的勇氣,而「Dignitas」提供「協助自殺」服務是為了讓人以更有尊嚴的方法死去,病人們也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死。

像唐斯夫婦一樣選擇此種方式結束生命的人已有數百人以上,據統計,自一九九八年至今年三月,十一年來已至少有八百六十八人在「Dignitas」組織離世,且仍有八百多人在名單上排隊接受協助自殺,《香港文匯報》形容這就像一個「選擇死亡方式」的時代。而多數人選擇到瑞士的原因,則是因為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瑞士對於安樂死的政策並不嚴密。當地法律規定為他人實施安樂死為非法,但若是「協助」他人自殺並不犯法,意思是只要不是出於謀利等個人目的,病人在精神與肉體上受著痛苦的折磨,且在清醒的狀態下尋求安樂死,經多次表達意願做出決定,而最後致死的步驟也由自己完成,例如自己喝下致命溶液等方式,在這過程中,只是從旁幫助病患的人或機構並不會予以懲罰和追究責任。


「協助」自殺 瑞士的政策漏洞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瑞士興起許多安樂死機構,規模相當大的「Dignitas」除幫助本國人也為國外人士提供協助自殺服務,且該組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顧客均來自國外,許多在禁安樂死國家生活的人多半會來到瑞士「自殺」,因此當地所謂的「死亡旅遊業」漸盛,有愈來愈多的人來這趟死亡旅遊,當地居民與政府也開始擔心這種設施的建立會嚴重影響國家形象。

然而,事實上當地真實的情況是如何運作,是否都依照規定的程序處理無法確切得知,米內利的訴求是否也只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話,期間關於瑞士安樂死機構也有許多負面報導。像是客戶的骨灰被丟進湖裡、還有非絕症病患也協助尋死以及外國的客戶上午來到,下午就告別人世等消息,社會上便逐漸呼籲政府應嚴格管理這類機構。因此,在今年十月底,瑞士宣布將嚴格管制該類診所,削弱死亡旅行現象,相關法律正審查中,決心將安樂死機構的經營透明化。

除了政府介入法律制訂的措施外,瑞士國內也有另一種聲音,就是不管是誰,病人還是應該有自主的權利,新法嚴格規定能接受安樂死的病人條件,慢性病與精神病患者為範圍之外,米內利批評新法案的制訂並不會減少自殺率,而會逼更多病患選擇暴力自殺,例如臥軌等自殺方式。

不只在瑞士,在歐洲其它國家,甚至是全世界,安樂死現象都有可能引起爭議,瑞士國內的動向也是大家應該要關注的,雖然引起許多爭議,但卻引發更多的討論,這不只是當地的問題,其結果更可能影響其它國家想安樂死的人們。更進一步地,我們也可以發現,世界對於病人或親人掌控生死的選擇給予了空間,選擇脫離痛苦、選擇自殺、選擇留下繼續承受痛苦或者平靜地死去……,我們可以制定許多選項,但也充滿著無奈與悲傷,卻有種喜悅的矛盾情緒存在,可能就像雜誌上所警告,這是危險的也是充滿瘋狂的。

 

記者 童于蕙
記者 童于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