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期

新生活運動 談公共藝術

藝術之所以被創造,乃是因為我們都需要藝術的力量;公共藝術之所以存在,乃是因為我們希望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今天,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生活中的藝術家,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創作,連街道巷弄中的曬衣桿子,也能成為繽紛的藝術品,替ㄧ塵不變的生活增添幾分色彩。

新生活運動 談公共藝術

記者 林穎瑄 報導  2009/12/27

   
  上海居民創造出的獨特曬衣美學。(圖片來源/林穎瑄)  

 


「讓藝術家變成居民,讓居民變成藝術家。」台灣藝評工作者陳佳琦如此提到。藝術之所以被創造,乃是因為我們都需要藝術的力量;公共藝術之所以存在,乃是因為我們希望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今天,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生活中的藝術家,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創作,連街道巷弄中的曬衣桿子,也能成為繽紛的藝術品,替ㄧ塵不變的生活增添幾分色彩。

 

 公共藝術走著瞧
公共藝術的出現始於歐洲,從原本結合建築物的概念,如門前的雕像和屋頂上的雕刻,轉變為各種表現的藝術型態,甚至,出現隨處可見的公共藝術創作。平常想要觀看藝術,大家會選擇走進美術館或畫廊吸收美的能量,也就是說,大家必須經過一定的距離和密閉的空間,才可以看到藝術品,接觸到美的東西;然而,當藝術走向公共空間,人們在不經意的日常生活中就能遇見美的東西,並透過公共藝術進行無國界的溝通與對話。

公共藝術是目前發展最快速的視覺藝術型態,不但沒有一種特定的表現方式,也沒有固定的風格限制,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公共藝術隨處可見,不僅突破了既有的展覽空間限制,也展開與民眾的雙向對話。獨立策展人孫立銓說:「公共藝術可發揮畫龍點睛的效果,增加公共空間的附加價值。」所以,好的公共藝術必然能夠結合當地的獨特環境,真實自在地走進當地生活,創造出全民共享的漫步空間,紓緩新世代的急速步伐,也同時帶給都會人們新的視覺美感與心靈的豐盛宴席。


點亮台灣人生的藝術
在過去,藝術為貴族專享,是一種用來區分階級的奢侈品,和現在結合「公共性」的藝術已截然不同。今天,公共藝術從室內走向室外,開始與環境產生對話,進入我們的生活空間,成為大眾共享的生活劇場。台灣的公共藝術也在近二十年來逐漸受到各方重視,政府單位開始以政策宣導加上提撥經費的方式新建公共藝術,渴望政治色彩的同時也繪出台灣首要都市的人文色彩,如台北捷運內湖線─南港站的幾米《地下鐵》大幅壁畫,除了讓旅客有繽紛、童趣的搭乘空間,也讓不少旅客特地前來目睹創作繪本實體化的風采;而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內的琉璃公共藝術,不僅促進高雄市民搭乘捷運的風氣,也成為觀光客必遊的觀光景點。

曾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冷漠與疏離,就連隔壁鄰居也不曾打過招呼;然而,公共藝術拉進了彼此的距離,不論是政黨關係、外省隔閡、偏鄉原住民、外籍人士的或傳統與現代的衝突,都因公共藝術更加靠近,公共藝術猶如ㄧ把重捶,粉碎了過往的矛盾,也弭平歷史的無根與文化上的失落。今日,台灣人民不再需要喘息的來回奔走,而是以手足舞蹈的雀躍之心,期待著每一次與藝術相交會的時刻,並透過公共藝術與民眾進行雙向互動,達成共識與認同,也在對話、省思的過程中置入人文思考,闖進第四度的藝術空間。
 

                  
 

 聯合國前的兩個大型雕塑:「打結的手槍」提醒世人停止戰爭;「破爛的地球」則警示戰爭帶來地球毀滅的後果。                          (圖片來源/林穎瑄)

 

接觸的美學  全民「藝」起來
台灣景觀學會名譽理事長李如儀說:「公共藝術一定要和當地文化或歷史進展有密切的關係 ,也要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元素配合,除此之外,還要配合當地的人文、社會活動。」很明顯的,公共藝術已不再需要專業的藝術家,也不要孤芳自賞的藝術家,而是在追尋與在地環境結合的關聯性,讓藝術的所有者不再只是少數,而是ㄧ場全民運動,也就是說,藝術要跳脫強調藝術性的思維,轉而注重全民參與的公共性。今年十二月由台北當代藝術館所規劃的「公共藝術列車」系列活動,便是鼓勵公共藝術走進你我生活的ㄧ項藝文活動,不僅強調藝術家與民眾結合,也讓民眾對自己的生活場域多ㄧ份體會與認知。

公共藝術著重的是參與,因為沒有參與,就不會有過程,台南海安路的藝術造街,便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海安路的兩旁,曾經是殘破而且無法再居住的老房子;然而,透過政府的協助與藝術家的進駐,破舊的房屋立刻變身為創作者的空間畫布,不但繪製出各樣的能量色彩,也讓兩排房子的殘垣變成人行道上的行動美術館。這樣的造街活動,除了喚醒舊居民對空間進行美學新改造的認同,也凝聚了海安路居民的社區共同感,這一切不只透過藝術家投入,或者政府的大力推動,最重要的乃是居民無私的奉獻與熱情參與,才能讓南台灣的文化深植人心,並內化成行動的力量。 每ㄧ件公共藝術都是一樣的道裡,最重要的絕不會是結果,而是全體參與的過程,對台灣社會來說,只要有越多人願意去經歷這樣的過程,台灣的公民與文化素養自然地就會提昇,並透過民眾參與的過程,維繫了整體社區甚至是國家的認同感,創造出屬於台灣各個地方特色的藝術「第五大道」。


再造的藝術  再現的公共
這世代,公共藝術點燃了新生活運動的火炬,並靠著全民集體的參與,激發了更多生活中的創意與美學新對話。公共藝術除了讓藝術以不同的型態出現,也型構了嶄新的生活空間,更難能可貴的在於它擴大藝術的影響力,融合民眾個人、環境與社會三元素進行相互的交流與整合,不但給予人們機會省思個人與環境間的關係,也喚醒民眾人文藝術的味蕾,如同懷抱著期待最後ㄧ道甜點的興奮心情,擁抱生活中的每ㄧ刻。

     
 

 2009華山創藝園區台灣設計師周─黃色群像。            (圖片來源/林穎瑄)

 




記者 林穎瑄
這裡是林穎瑄 一個對生活充滿了無限幻想 的交通大學傳科系學生 一分一秒都不願意放棄 接觸這個世界的機會。  旅行,是我的愛人之一 願意花上所有的時間拜訪整個世界 因為還想要更接近這個世界; 寫作,是走向新道路的過程 因為還有我所不知道的世界 執迷不悟的喜愛畫畫、創作 拿到紙筆就拼也似的動起手來 誰也別想勸我停止 因為我還在持續的前進 可以與我聯絡:itisme719nctu@gmail.com
記者 林穎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