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期

外籍生風波 文化的跨界包容

在差異文化的思考下,若將台灣的文化風俗作為出發點,對其他文化進行想像和詮釋,其中必然有衝突產生。如何尊重和包容跨界文化,在今日更講求國際化的時代極為重要。

外籍生風波 文化的跨界包容

記者 吳奕樺 報導  2010/01/03

隨著西方世界興起的中文熱,越來越多外國學生選擇到台灣留學。(圖片來源/flickr)


「就是那兩男一女的外籍生,老是在那裡聊天嘻鬧,連筆電也一直發出聲響,彷彿進入無人的境地,有時候聊開了還大聲嘻笑。」前些日子,在交通大學透可版上,接連出現幾篇討論外國學生的文章,內容主要是批評他們在學校的圖書館和公共浴室喧嘩的行為,文章一出,立刻引來有相同經驗的學生熱烈回應,有些人甚至用貶抑的字眼去抨擊他們。

交大透可版上討論外籍生的文章,作者對外籍生的行為表示不滿。(圖片來源/交大透可版截圖)


矛盾磨合  跨文化的適應
去年進入交大的外籍生人數共一百四十一名,較前年成長了百分之四十一,來源的國家數目也從原本的二十六個增加至三十八個。交大除了強調多元的國際觀外,也積極擴展和國際姐妹校的關係,希望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到國外接觸多元文化。但是,相較於總數近一萬五千人的台籍學生,交大外籍生人數仍相對較少。不同的髮色、膚色和五官,強化了外國學生外貌的特殊性,即便為數不多,卻仍吸引許多關注眼光,而他們有意無意的行為,也常被放大來檢視。

外籍生到異地求學,除了學習中文的目的之外,也有一些人是純粹想要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氛圍。不過,當他們暫時脫離熟悉的環境,學習接納一個全然不同的文化習慣時,必然有許多矛盾的現象產生。外籍學生和母國脫離連結,跨文化的適應問題和生理心理方面的轉換,常常需要很長的磨合期。

交大BBS站一名綽號為雨婕的女生,是其中一位在網路上抨擊外籍生的人。她發表了一篇文章,對於外籍女學生在竹軒宿舍的浴室洗澡時,高聲唱歌的行為表達不滿,並強調這些外籍生甚至在意識到其他人經過時,將聲音拉得更高。「愛唱歌就算了,老是喜歡調大聲量唱是怎樣?雖然唱得不難聽,但當有人想安靜做事的時候,她的歌聲就成了噪音。而且,他們平常就讓我感覺很有距離感,尤其是當他們成群結隊聚在一起時。」對於歐美國家的留學生,雨婕也認為他們會看不起黃種人,甚至仗著自己是白種人的優勢欺壓台籍學生。

交大電子研究所博二的研究生張家綾卻認為,雙方的文化差異是無法避免的隔閡,文化落差也是必然的現象。張家綾曾經到美國擔任交換學生,半年的外國求學經驗讓她學習到不同的文化民情,她表示:「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是很正常的行為,因為它代表學生尋求支援的方式,但是仍需要將雙方的文化差異納入考量。」曾經有一次,張家綾在美國的系所辦公室繳交書錢,因為不標準的英文發音,被系上的助理用粗魯的語氣對待。「系助理就英文告訴我:『誰跟妳說這裡可以付錢?還有,你剛剛說pay,是p-a-y嗎?你應該多和不是電子系的人相處才是。』」對於助理不能以尊重的角度,對待不同文化的語言使用習慣,讓她開始對於異於自身文化國家的學生,有更大的包容胸襟。


當文字成為  跨文化主要的溝通工具
烏克蘭交換學生Olga,目前就讀交大電物系三年級,去年剛到台灣的她,對於台灣的文化仍不太能適應。「Sometimes they stare at you just like you should not come to Taiwan!」對於透可版上議論圖書館喧嘩的事件,Olga認為這樣的現象並不單單存在於外國的學生,她回想起去年剛剛進到交大,對於台灣室友的生活方式很不習慣,經常讓她感到困擾。「They always talked loudly at night and even when I was sleeping!」過去的室友經常半夜大聲講話談天,Olga曾經嘗試要她們壓低音量,但是當她說完之後沒多久,她們似乎忘了剛剛她說過的話,音量卻越來越大聲,這讓她夜晚都睡不好。而來自瑞士的Antonia,對於交大台灣學生的批評文章,他覺得是正確的。「They have right to post articles on the Internet, Taiwanese students tend to be shy to express…」

台灣學生除了在人數上享有絕對優勢之外,生活上能夠尋求的資源也很多,面對外籍學生吵鬧的行為,可以立即找到資源,號召其他的台灣學生聲援。然而在今日以文字做為主的溝通環境下,外籍學生常因不諳當地語言,
無法找到對等的資源,經常只能向學校的外籍老師、或同樣來自異鄉的學生抱怨。

可以想像的是,不同國家的學生進到文化迥異的台灣,必須從一個習慣已久的文化轉移至另一個文化規範之下。這些
相異的生活作息方式、飲食習慣、風土民情,甚至是宗教信仰,雖然不需要全盤地接納,但是卻依賴雙方間百分之百的尊重。張家綾發現國外和台灣的圖書館在規範上就很不一樣,「台灣的圖書館要求進到館內就要安靜,但是外國的圖書館提供一個開放的對話空間討論作業,不過他們也會額外設置一個區域禁止說話。而且,他們也常常都有禮拜五開舞會的習慣,我們尊重他們從異地帶來的習慣,但也希望他們給予我們同樣的包容。」從半年的求學經驗中,張家綾體悟到跨文化間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認知詮釋下的文化差異
不過基於同樣的出發點,台灣學生到國外求學時,也常常遭到不平等的對待。Olga也曾經聽過自己國家的烏克蘭人,群體欺負台灣留學生的例子。「Some Taiwanese students are beaten by drunken Ukraine in their room without definite reason.」對於某些烏克蘭人不喜歡東方學生的行為,他們也同樣欠缺了文化包容的素養,過於習慣自己國家文化渲染的氣氛,常常會使人將異己的文化視為怪異,甚至是排斥它。

當西方學習中文的熱潮興起,越來越多外國人來到台灣求學,也正因為如此,
雙方對於文化的認知勢必也要跟著調整。在差異文化的思考下,若將台灣的文化風俗作為出發點,對其他文化進行想像和詮釋,其中必然有衝突產生。如何尊重和包容跨界文化,在今日更講求國際化的時代極為重要。

記者 吳奕樺
    大家好,我是巴西,本名吳奕樺。 追著自己喜歡的未來感覺很棒, 但更加珍惜我和家人擁有的一切 喜歡低調 不喜歡很多人的公眾場合 希望剩下的一年多時間 我可以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記者 吳奕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