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男孩憂鬱之死》
《牡蠣男孩憂鬱之死》一書,是集結了好萊塢鬼才導演提姆波頓的手稿,以短詩和角色插圖搭配的圖文書。提姆波頓對自己的創作如此詮釋:「我筆下的角色,既不可愛也不討喜,他們比較像被車輾過又復活的卡通人物……」
《牡蠣男孩憂鬱之死》
文/ 黃艾如 2009/12/27
![]() |
《牡蠣男孩憂鬱之死》一書的封面。(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
《牡蠣男孩憂鬱之死》一書,是集結了好萊塢鬼才導演提姆波頓的手稿,以短詩和角色插圖搭配的圖文書。提姆波頓對自己的創作如此詮釋:「我筆下的角色,既不可愛也不討喜,他們比較像被車輾過又復活的卡通人物……」書中也呈現了這樣的特色,彷彿提姆波頓的作品,就該充滿了怪異又可愛、以及帶有黑暗氛圍的童話風格。
![]() |
眼中釘男孩顧名思義,眼睛插了釘子,成人可以理解這樣的黑色幽默,但似乎並不適合兒童。(翻攝自《牡蠣男孩憂鬱之死》) |
中文對照的趣味性短詩、童話性質的故事情節,再加上風格獨特的插畫,翻開本書,乍看之下還真以為是給小孩子看的書籍。然而,提姆波頓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色:怪異、荒誕,卻又合乎邏輯的矛盾。其中的內容表現手法,似乎又不那麼適合年紀小的讀者,而以故事的情節來說,某些橋段談到外遇、治療男性不舉等等,對於這些話題,年幼的讀者比較難以理解。又或者,書中提到「瞪大眼女孩」對每一件人、事、物都瞪大眼去看,最後她的眼睛終於可以好好休息的時候,插畫以女孩的兩顆眼球跑出來在泳池邊曬太陽,眼球上的血管還與眼睛的窟窿相連來表示休息,雖然的他的作畫並不血腥,不過對於兒童來說,實在是驚悚了些。
雖然他的風格黑暗,並不完全適合兒童觀賞,但同時,想要看他的作品,又必須具備童心。例如書名提到的牡蠣男孩,他生來一半是男孩一半是海鮮,不過說到為什麼會這樣,提姆波頓並沒有清楚交待,頂多提到他的父母交往、求婚、度蜜月都跟海邊有點關係,如此就能生出牡蠣男孩也未免牽強。但這就是提姆波頓的作品,會令人感到有趣但又詭譎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如果要對這些細節提出「為什麼」的話,會失去不少樂趣,無法盡情享受作者試圖營造的氣氛,這些超現實的故事,大可用超現實的思考去理解,用兒童的角度聽故事,但以成人的思維處理故事中的殘忍。
詩的聲韻 中英語言差異
由於《牡蠣男孩憂鬱之死》書上的文字內容,在英文原作是押韻的詩作,念起來相當俏皮,富有詩詞特有的音韻節奏。因此,在中文翻譯上,時報文化出版社似乎也特別用心,找來詩人林則良來擔任翻譯,試圖在中文譯作上,重現原作的聲韻感與趣味性,這樣的努力令人激賞。例如第一篇〈熱戀中的枯枝男孩和火柴女郎〉,英文原名〈Stick boy and Match Girl in Love〉中的第二段:
But could a flame ever burn For a match and a stick? It did quote literally; He burned up pretty quick. |
不過愛火可曾, 為枯枝和火柴燃起? 當然那愛火一發不可收拾, 他轉眼燒個不停。 |
如果讀者懂一點英文,應該可以發現,在中文翻譯上,譯者盡量還原了原作的面貌,並且保留詩的感覺,包含斷句的方式、句子的結構等。此外,在英文原作當中,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韻,而在中文翻譯當中,則是首句與與末句押ㄥ韻。要符合原文的意思又要抓住詩的格式,不難看出譯者林則良在翻譯的寫作上,有經過一番深思。全書的翻譯大致上都維持這樣的水準,如果讀者不懂英文,即使讀中文也可體會其涵意,並且,唸詩的樂趣也不因翻譯的緣故而被破壞。
雖然《牡蠣男孩憂鬱之死》這本書不論從中文或英文來看,其文字所營造的風格與氛圍,都相當地相像。不過,由於天生的語言差異,即使翻得再好,似乎原文總是更有味道。也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本書並不單獨列出中文或英文而已,而是將中、英文都並列。這可以說是相當討好的作法,讓不懂英文的讀者,和想體會原文詩詞優美的讀者,兩邊都獲得滿足,並且,中文翻譯不足的部分,讀者也可以從英文原文中補足。
![]() |
《牡蠣男孩憂鬱之死》圖文並茂的內容,文字不但有中文翻譯,也附上了英文原文,讓讀者自行選擇閱讀哪一語言版本。(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
不被接受的存在 悲慘非源於缺陷
本書以各個角色為發展的主軸,而這些角色都是帶有不明原因缺陷的孩子。這些異於常人的「特色」,帶出故事中的衝突。例如,汙漬小子唯一的超能力,就是把東西弄髒,他在耶誕節收到一件乾淨嶄新的衣服;牡蠣男孩生來一半是男孩一半是海鮮,他的父親覬覦它的「療效」……;枯枝男孩的心儀對象,是俏麗火辣火柴女郎……。然而,除了表現故事情節的張力,這些角色隱藏了更深一層的意義。
![]() |
◎木乃伊男孩最後的結局,正反映了現實世界對待這樣的人的方式與殘忍。(翻攝自《牡蠣男孩憂鬱之死》) |
將書中內容投射到現實世界,竟如此貼切與熟悉,情節雖然虛構,卻相當寫實地揭露了平時隱藏在人心與社會的黑暗面。可以這麼說,提姆波頓藉由這些故事,反映現實社會對邊緣弱勢族群的冷酷,這種冷酷,在〈牡蠣男孩憂鬱之死〉一文的插圖中,牡蠣男孩微笑地、看著即將把自己吃下肚的父親,可以深深體會到,並且是不寒而慄而悲慘的。
![]() |
記者 黃艾如
照片模糊是對喀報侵害我肖像權的微小抵抗。(淚) 其實我很討厭把自己的照片放在網路上,忍很久了,終於到了電子報要結束,可以偷偷拿掉的這一刻(笑)。 沒想到老師有令,為了維護本報專業之形象,不得惡搞,所以還是只能放回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