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華正 國際學生的大家長
交大國際學生日漸增加,需要比過往更周到的協助與照顧,國際服務中心的輔導員安華正對於交大的國際學生而言,便是猶如親人一般的溫暖存在。
安華正 國際學生的大家長
記者 陳怡 報導 2009/12/27
今日走在交通大學的校園裡,與臉孔帶有濃厚異國風情的同學擦身而過已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校園國際化的腳步早已堂堂走入交大,越來越興盛的全球學術交流趨勢,也造成近幾年交大國際學生數量快速增加,每年人數都有20%~30%的大幅成長,今年在交大就讀的國際學生數量更刷新紀錄,達到接近四百人的新高。
對於這些離鄉背井、遠渡重洋而來的國際學生來說,交通大學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文化背景與語言的不同讓他們在交大生活面臨到的困境遠遠多於一般本籍學生,需要更加全面的協助與照顧,交大國際服務中心所提供的輔導無疑就是這些國際學生最需要的幫助,而國際服務中心的輔導員安華正對於交大的國際學生而言,更是猶如親人一般的溫暖存在。
![]() |
國際服務中心的安華正,就像交大國際學生的大家長 。(攝影/陳怡) |
站在交大國際化的第一線
安華正民國八十五年起就在交大服務,當時交大的國際學術交流計畫還在草創時期,直到民國九十二年交大前校長張俊彥為了因應交大國際學生的日漸增加,開始思考如何在交大校內塑造更好的國際生活環境,張俊彥遂以任務性編組的模式,初步成立了國際服務中心,原本在生活輔導組服務的安華正也就此轉調,開始進行輔導、協助交大國際學生的工作。
當時交大的國際學生,若不計僑生僅有四十七人,國際服務中心的性質因此停留在專門因應國際學生需求,進行臨時應變的非正式組織,隸屬於學務處的僑外組之下,只是一個四級組織。然而對於過去在生活輔導組只需要處理一些學生獎懲、住宿服務工作的安華正而言,由於站在第一線面對的學生對象已經由本地學生變成了國際學生,工作的重點可以說完全轉換了,「僑外生因為他們的語言或文化都跟我們不盡相同,所以需要的有時候不只是一些事務上的幫助。」安華正舉例一般本地學生不太需要為申請成績單或選課煩惱,因為文字相通,學生只要自行上網閱讀說明即可了解自己要怎麼做;但是國際學生由於從小受的教育和台灣或整個大中華文化圈有天壤之別,許多想法與觀念都和台灣學生截然不同,安華正認為國際服務中心實際上是提供一種「文化經驗的分享」,他們對國際學生的付出不只是幫助這些國際學生處理某項工作,而是與他們分享一個經驗、讓他們體會到情感的交流,讓國際學生來到交大讀書,可以有「天涯若比鄰」的感覺。
將心比心 「當做自己的事」
「很多僑外生在寒暑假過後,從他們的僑居地回到交大都還會帶禮物給我們,因為在他們的感覺中,我們就像是他們的親人。」安華正笑著說,他其實並不在乎國際學生送什麼禮物、給了什麼實質上的回饋,情意才是最重要的;許多學生在離開交大時都會到國際服務中心表達他們的感謝,離開交大之後也時時保持聯絡,甚至還有同學寄來結婚喜帖分享喜悅,這些事實都證明了安華正和學生們的關係是長久的友誼,而非一時的合作。
![]() |
對國際學生而言,安華正(右)是可以談心事的對象。(攝影/陳怡) |
也同樣是一個交朋友的概念,安華正鼓勵本地學生多和國際學生交流、培養長久的關係,「因為未來是無可預測的,同學有機會成為這些國際生的同事、好友,甚至成就一段姻緣。」由不同國籍學生之間友誼的建立,安華正希望能夠在交大校園內看到「世界大同」的具體實現。
國際視野 尊重多元文化
安華正的國際觀,來自許多與國際學生打交道的經驗累積,隨著國際服務中心由數年前的任務性組織成為現在隸屬於國際事務處的正式單位,安華正在工作中體會古人口中四海一家的道理,「以往我們面對的都是本地人,你不會有這種感覺,但當我們親手拿到一本來自哥斯大黎加或美國的護照、看到黑人、白人各種膚色的人種,講著不同的語言,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過去曾經任職社會教育館、清華大學課外活動組公職的他認為,這是對他影響重大的一個轉變。
視野的開拓,是安華正從工作中得到最大的收穫,他提出雖然台灣是一個海島型國家,對國際相對開放,然而大中華文化圈的影響仍然很大,在根深蒂固的儒家理念洗禮下,如何尊重世界各國多采多姿的文化,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台灣學生固然可以由師長的口中學到外國的文化,然而如果能親身體驗印證,則又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從來自各國的學生的言語和行為,安華正發現很多事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詮釋方式。「接觸到不同文化的人,了解他們的語言、宗教、風俗、生活習慣,過去在課本上學到的東西,由他們親口告訴你,這樣的體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學會接納多元的文化,讓安華正學到用更多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處理事情的手法也能更臻周延。
同時安華正也強調,不同背景之間的人需要密切的溝通,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尊重、包容不同的聲音,因文化不同而產生的紛爭就能夠減少。「現在世界上有些地方都還有戰爭,很多都是誤會的結果。」從台灣立足而放眼世界,安華正認為他雖然只是做小小的工作,服務一些國際學生,但影響可能是久遠的;個人是看似微不足道的釘子,每個人未來都有機會在國際上成為一股力量,安華正表示他不在乎國際學生可以給他什麼回饋,而希望他們能夠在交大順利學習,將交大帶給學生的影響帶回他們的國家,對世界產生貢獻,期望有一天能達成安華正理想中「和平、健康、繁榮」的世界。
走向國際 大家一起努力
回歸到交大的國際化情形,安華正指出:「保持現狀從來都不是交大的目標。」對於國際學生的招生,交大持續的在努力,包括如何在不傷害本籍生權益的前提下,增加英文授課的課程以解決國際生課業問題、邀請外國學者前來開課、與更多世界頂尖大學簽訂合作協議等等,提升交大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是交大目前最重要的課題。
![]() |
不同國籍學生的交流,有助於交大的國際化發展。(攝影/陳怡) |
![]() |
記者 陳怡
我是陳怡,好記的名字、吵鬧得像麻雀一樣的性格,大一到大三總是活動不斷。 意外的,唯一能夠讓我安靜下來的是寫作。 於是我覺得我既外向又內向,我認為那是矛盾而更直接的人說我奇怪。 或許吧? 絕對不願意落後主流,卻喜歡在i-pod裡面放一大堆說了大家也不清楚是誰的歌曲; 在電影台看完所有票房強片之後,還是喜歡一個人去影展看那些根本不會登上院線的電影; 每次都把七九折的暢銷新書買回家,往往還是重複回去讀以前買的書; 比起大合照更喜歡自拍跟拍風景,拍人的時候愛的是他們自然的樣子。 希望這種奇怪對你們來說,可以換成另一個形容詞,叫做「令人印象深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