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期

數位藝術 博物館的未來式

傳統的博物館違展出舊古物或稀少珍貴的東西為主,但是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將新科技的技術加以 應用,產生不同於以往的互動效果.

數位藝術 博物館的未來式

記者 吳奕樺 文  2009/12/27

 

台北故宮的汝窯特展,以伸展台的概念為主,四周用黑幕環繞,再輔以微弱燈光聚焦,讓視覺完全凝聚在汝窯上,是數位藝術創作的代表之一。(圖片來源/Google圖庫)


塵封的名畫高高懸掛在牆上,推擠的觀眾被分隔在紅線警戒外,對著遙不可及的前人巨作發出讚嘆的聲音,偶爾拿起筆來記下今天參觀的感想,可想而知在闔上了筆記之後,將會被擱置在書架上,等待某天突然想起曾經記下的東西,隨手翻翻重新找回記憶。這是許多人參觀博物館的共同經驗,但是在高科技時代的發展之下,數位藝術開始在傳統博物館的展場上中被應用,傳統結合現代的科技,珍藏的文物以嶄新的面貌呈現。


數位化下的實際經驗
傳統的展覽會場,將空間的功能性作為最主要的考量,博物館提供一個全面的知識環境,讓觀賞的人群可以從中吸收大量的知識。但是在網路發達的現代,知識的獲取不僅僅依賴實體面的接觸,常常只要在網路搜尋列中鍵入關鍵字,就可以從龐大的資料庫裡找到需要的資料,相形之下,博物館提供的資訊反而不及網路資源豐富。數位藝術的博物館就利用新型科技的發展,讓博物館不再是一個資訊供給的空間,而是一個能夠引發參觀者對展覽內容產生學習動機的環境。專責展場的設計人才,構想任何可能引發參觀者興趣的數位藝術,讓互動的實際體驗成為主要的發展重點。台灣故宮博物館三年前設立一個結合未來科技應用的空間展場,將傳統古物結合新的技術,讓舊意象重新脫胎換骨,以嶄新的面貌呈現給觀眾。概念發想自中國天人合一的信仰,將二十一個饒富中國印象的北宋汝窯造型,在壁上的螢幕作投影,利用視覺傳達出古老的中國意象;除了視覺性的革新之外,它還可以透過人工吹氣的方式,讓影像可以彈性隨著吹氣的力道轉換形貌。當欣賞者對著汝窯輕輕吹氣時,螢幕上的雨滴會若有似無地飄在空中,但是當他用力吹氣時,轉瞬間就變成滂沱大雨的場景。

數位化的未來博物館除了嘗試實際的操作經驗之外,也著手提供網路和手機的互動功能,試圖在博物館和觀者之間,建立雙向溝通的橋樑。傳統的博物館展示,只允許參觀者單向地接受展覽提供的訊息,但是卻無法提供互等性的回饋機制,即便有的話,也常常是展覽的心得意見函,觀眾無法發表立即性的反應。新科技提供快速和雙向溝通的可能性,博物館開始使用網路和手機回饋的平台,讓參觀者能夠聚集在虛擬平台上分享經驗,互相交流參展的心得;此外,博物館也可以透過手機簡訊傳遞展覽的消息,讓訊息和大眾產生更多的接點機會,有利資訊的涵括範圍。



超越時空的紫禁城 擺脫地域的侷限性
北京的故宮博物館在去年剛剛完成「超越時空紫禁城」的虛擬遊戲設計,這款遊戲是由IBM公司主導研發,模擬紫禁城的3D造型繪製,讓參加者跨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實際感受逼真的虛擬場景。參加者僅需要透過網路註冊,即可進入遊戲,任意遊歷紫禁古城面貌,甚至可以選擇虛擬人物進到宮殿的內部,親身體驗紫禁城的風貌。最重要的是,遊戲參與者沒有地域的限制,即便身處在遙遠的異國,仍只需透過簡單的申請步驟,就可以讓中國的紫禁城立即呈現在眼前。

不過,這些數位互動的設計,仍然無法擺脫攜帶便利性的限制,不論是台北故宮的未來博物館或是北京紫禁城的虛擬遊戲,都需要在特定的場所才能遊歷,地點不外乎是實體的展覽中心或是電腦桌前。但是,近年來結合手機所研發的新技術,打破地區的侷限性,多媒體設計公司故事巢,就利用了手機的新科技,提供民眾免費下載故宮名畫中的動物圖樣,傳送到自己的手機當成電子寵物,手機的主人透過飼養和教育的方式,和手機中的〝寵物〞建立感情。數位的技術翻新無生命的名畫展物,透過親身擁有的經驗,讓古代的藝術不再束之高閣,而是更加平民化的貼近人心。

     
超越時空的紫禁城虛擬遊戲內部。(圖片來源/奇摩)    

 

 

可以選擇一個虛擬人物,在紫禁城內遊歷。(圖片來源/奇摩)


電影文化的重新詮釋
有美國最悲慘監獄之稱的惡魔島監獄,現在已經開放讓民眾參觀,老舊陰森的監獄引入新型的互動技術,讓參與者可以跨越年代,體驗當時囚犯的實際感受。戴上耳機模擬當時候受刑犯人的聲音,或是在囚禁的監獄中解說歷史,將陳述歷史的方式重新改頭換面。未來博物館的數位技術,無形中也啟發許多電影的思考,2006年上映的《博物館驚魂夜》中,讓實體展示的原始人類和恐龍在夜間重新活化,就像是數位科技應用下親身感受的經歷,重新轉化時空區隔下對文物的想像,轉變為看的見、摸的到的實地體認。德國BMW汽車展覽館甚至改造展示的會場,透過LED數位影像,讓固態的牆壁變成流動的動態影像,除了暗示BMW品牌的精神之外,也將展示現場引入BMW的概念中。

除了虛擬科技的運用外,博物館也將舊型陳設展覽的方式和當前社會文化結合,試圖讓參觀者對於舊有的展物,產生和當前文化共鳴的連續想像。像是大洋洲原住民的主題展覽,在展示廳的門口置放熱門電影《沉默之丘》的看板,讓觀賞者將參展的大洋洲原住民形象,和電影中被原住民視為神聖力量的沉默之丘產生共鳴,讓原本陌生的大洋洲原住民文化,產生了親切的熟悉感。

在以往,博物館的展示品給人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感覺,參觀者和展示品之中隔著揣想的距離,但是在科技的進步下,藝術允許加入互動的可觸式功能,博物館不再是一個封存典藏的空間,而是一個將保存文物和現代進行詮釋對話的現場。透過傳統展覽和嶄新科技的結合,博物館被重新賦予轉世的生命。

記者 吳奕樺
    大家好,我是巴西,本名吳奕樺。 追著自己喜歡的未來感覺很棒, 但更加珍惜我和家人擁有的一切 喜歡低調 不喜歡很多人的公眾場合 希望剩下的一年多時間 我可以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記者 吳奕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