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

跨越憎恨 讓愛回來

這是一本回憶錄,關於移民美國的俄羅斯猶太家族,而「小店」正是他們一直以來的生活重心。

跨越憎恨 讓愛回來

記者 鄭家宜 文  2010/11/21

「回憶是很有趣的,晦暗不明的灰色地帶遠比清晰的多,且還會持續擴散,為了想要照亮那些不明的回憶,我開始從舅舅留給我的故事和一連串的詫異中,慢慢拼湊…」《小店》(Dough: A Memoir)作者莫特.查克特(Mortz Zachter)這麼說著。這是一本回憶錄,關於移民美國的俄羅斯猶太家族,而「小店」正是他們一直以來的生活重心。


右邊的哈利舅舅,擅長搞笑,來店裡的客人都很喜歡他,同時也很有生意頭腦。
左邊是喬舅舅,很虔誠的猶太教徒,總是不苟言笑。
(圖片來源/
麥田文學部落格

 

初試啼聲的引人之作

《小店》是莫特‧查克特的第一本書,在這之前他是全職的會計師兼律師。初試啼聲的他獲得了美國作家協會的非小說類創作獎。整本書莫特都以輕鬆、幽默又引人入勝的口吻描述記憶,常讓人不禁會心一笑,「旁邊那台黑色的古董轉盤式電話突然響了起來,我看著眼前這個積滿灰塵的古董,覺得八成是它的發明人貝爾從一百年前來電了。」莫特在父母的布魯克林區破舊小公寓裡,接到了一通電話,發現哈利舅舅有六百萬美金,此後,莫特開始了一趟生命追溯之旅。

莫特口中的小店是在紐約曼哈頓下東區的一家麵包店「第九街烘焙坊(Ninth Street Bakery)」。莫特的外公外婆在一九二六年開設了這間小店,後來換莫特的兩位舅舅接手,並全年無休、終其一生地在小店工作,沒有假期、沒有娛樂、沒有妻子也沒有家庭生活。而莫特從小到大都過著「過不起更好的生活」和「只買得起」的貧窮生活。對於當時36歲的莫特,不可置信舅舅竟然是「六百萬的男人」,憤恨地冒出了許多疑問,為什麼舅舅和爸媽不告訴他這些錢的事?難道是認為他36歲的年紀還不夠資格知道這些錢?如果當時知道有這筆錢的存在,他的人生會不同嗎?而這麼多人終其一生的辛勞與自我剝削所累積下來的財富,至今到底對誰有任何意義?

 

用原諒喚醒愛

全書用第一人稱敘述了關於父母、親戚和自己人生的種種記憶,也記錄了許多早期猶太移民的生活與宗教儀式,莫特尤其厲害在描述環境,讓讀者彷佛跟他一樣身處在又髒又亂的老舊家中。童年、學業、婚姻、領養小孩與在舅舅公寓裡的發掘等事件,在各個章節時空交錯地出現,線索也在其中漸漸浮現,拼湊起來,一層層地掀開這個家族的神秘面紗,使讀者對背景、人物和環境有越來越清晰的概念與認識,就像莫特自己也在過程中對家人有新發現和新詮釋。

 

  
《小店》(Dough: A Memoir)在國外出版的兩種封面,在象徵金錢的麵包
裡藏有更多錢。(圖片來源/
True, Praise and Help 和 thestar.com
 

有錢不如有情

書中提到哈利舅舅讓菲爾清楚知道他所有財產的來龍去脈,這是對家人的極大信任,而莫特的爸媽也堅持不拿舅舅一毛錢。然而,反觀現今社會,常有家族遺產糾紛發生,原本相處和睦的家人竟然反目成仇,重視金錢大過親情,又翻臉不認人,甚至鬧出人命,最親密的家庭之愛已經消失無蹤。莫特的家族雖擁有鉅額財產,卻仍然和樂融融,像以前一樣正常甚至窮苦地生活,並沒有被金錢沖昏頭,且以親情為重。

書的最後並沒有對丟出的疑問有任何解答,也沒有比一開始更了解舅舅多少,讓期望看到具體結局的讀者有些失望。但其實莫特已轉為更深入了解自己,從極像舅舅的翻版——繼承鉅額遺產卻仍不知如何改變現狀,到最後拒絕承襲舅舅根深蒂固的「工作狂」特質,放下公事包,投入他一直都想做的事——寫作,將他與家族的故事寫下。

 

透過《小店》 了解猶太民族

由於俄國社會對猶太人的高壓政策,讓東歐猶太人在1880年到1920年大量湧入美國。這些移民多數聚集在紐約下東區的貧民窟裡,棲身在擁擠的房舍中,室內幽暗、狹窄,甚至只有一間房。然而猶太人努力工作、重視教育,使美國、東歐猶太人第二代所從事的行業,多集中在財務、法律、醫學等。《小店》就像猶太移民的微型歷史書,真實地寫出他們的歷史、宗教、生活習慣、價值觀和現今發展,而莫特的家族也是猶太移民的小小寫照。另外,與一般印象相斥,讀者看不到現今繁榮發展的大蘋果紐約,而是繁華底下的另一面,廉價生活中的老舊、髒亂紐約,鮮少被接觸到的貧民窟。

寫家族回憶錄的書籍很多,而和《小店》一樣談論猶太人家庭的也不少,像是多蘿西加拉格爾(Dorothy Gallagher)的《我如何繼承到了遺產》(How I Came Into My Inheritance),描述了他的俄裔猶太人父母移民到美國的經歷,以及喀爾文特里林(Calvin Trillin)的《來自我父親的信》(Messages From My Father),關於在美國中西部長大的猶太人。猶太民族的人數其實不少,全球約有1320萬人,但在知道希特勒屠殺猶太人事件之後,有誰還願意主動了解猶太人呢?與閱讀厚重的歷史教科書相比,由《小店》的真實事件做為發軔,讓大眾先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對猶太民族產生興趣,進而繼續深入了解,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我如何繼承到了遺產》和《來自我父親的信》的封面。
(圖片來源/Goop 和 SolutionWorks)

 

有些事情,過了一千年也不會變。但人生永遠有變化。」而怎麼面對這些變化,變成了人生中的大課題,莫特了解到過去的事他已無法控制,但他卻可以為現在做些什麼——認真地活在當下。

記者 鄭家宜
呼嚕通地就到現在了 但其實不想長大 有時會不自覺地說傻話做蠢事 有人說沒關係很可愛 但自己也曾為此煩惱不已 喜歡簡單的生活 喜歡笑 喜歡開心 喜歡藍藍的天空(但又怕曬太陽) 常常沒主見 但有時又有某種堅持 不知道為了什麼 但知道要努力生活 For 不後悔。
記者 鄭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