嘰嘰喳喳 漢字申遺熱
嘰嘰喳喳 漢字申遺熱
記者 童于蕙 報導 2009/12/27
![]() |
第六屆漢字文化節。(圖片來源/文化節官網) |
近年來中文熱潮席捲全球,台北市文化局自2004年十二月起舉辦第一屆「漢字文化節」,是首度以「正體字」為核心概念所舉辦的文化活動,此後台北市年年舉辦相關推廣漢字的活動。今年十二月,第六屆「漢字文化節」以「漢字潮.文化根」為主題,向國際發聲,推動正體漢字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漢字申遺不落人後
國人對於申請漢字申請為世界遺產多半表示贊同,交大副教授董挽華,畢業於台大中文系,對於文學教育相當有心得,她表示:「我個人是喜愛繁體字的,對於申請正體漢字為世界遺產,我是贊成的。我曾在大學時修習過『中國文字學』,至今仍然對起初造字的『六書』之種種奧妙,念念不忘呢!」而現在就讀於交大外文系大三的羅詩婷曾經修習過中文字相關歷史課程,她覺得知道文字的構造與歷史之後才知道自己使用的文字是很有趣也是很優美的,應該要讓更多人了解,也不排斥漢字申請為世界遺產的想法。
2006年,已經有許多組織聯合推動漢字申請世界遺產,由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發起向聯合國提出申請,預計於2006年底提出整套上自甲骨文、小篆,下至正體字與簡體字的漢文化保存計畫,也因為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不排除和中國、香港、新加坡合力申請,發起團體之一的中文數位化技術推廣基金會(簡稱中推會)啟動連署系統,呼籲民眾共同保護漢字文化,希望由民間團體發起,結合各界的力量,以保衛整個民族資產為目標,傳承幾千年來的漢字文化。
當時全球中文學習熱潮,多數人認為簡體字較繁體字(正體字)易學,忽略正體字保存了文字的本意與美感,且聯合國早已通令全面使用漢語拼音,加上中國官方強勢推廣簡體字的作風,有感於正體字教育及使用危機,基於以上幾點立場,將漢字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似乎是刻不容緩,也有鑑於韓國在數年前向聯合國申請的「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列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2009年獨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發現後立即提報「端午節」非遺程序,終在2009年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事件影響,對於韓國很可能會搶先爭取漢字為他們的文化遺產而倍感威脅。
漢字申遺應有新思維
台灣目前並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因此無法簽署任何遺產保護公約,也就是說不具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申請的資格,姑且不討論,但首要先釐清的是漢字申遺要根據哪項公約,歸在哪種世界文化遺產,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張玉姍表示:「如果漢字要申請成為世界遺產,應是推動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內,不是世界遺產名錄。」
關於世界遺產的分類,現今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主導下分為兩種公約體系,第一類為1972年簽訂的《保護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簡稱「世界遺產公約」),規範的遺產類型有三項,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以及兼具文化與自然遺產認定標準的複合遺產,包含文物、遺址、保護區等有形遺產地,負責主管《世界遺產名錄》。
第二類為2003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簡稱「非物質遺產公約」)此公約的設立有其歷史發展脈絡:自1989年國際間開始重視無形文化遺產,1997年「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佈之後,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正式納入國際的公約條文中,並於2001年第一次公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無形文化遺產代表作」名單,之後在2003年正式公佈符合國際規範的公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此約便成為目前主導國際上無形文化遺產工作的主要文獻。而根據此公約,「人類口述和無形文化遺產代表作」自2009年起獨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述兩類公約體系互不相屬,故漢字若要申遺,就如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張玉姍所說應是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整個脈絡下來看,兩種「世界遺產」的歷史、文化意義同等重要,但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口頭表述、藝術傳統等人類行為在文化形式與價值上均與著重實體的世界遺產不同,若對世界遺產的認知不清,常常會造成混淆,然而政府相關單位在推行時,卻經常忽略這一點。
申遺之路問題重重
2006年推動的漢字申遺似乎沒有下文,之後在2008年年底,當時的行政院長劉兆玄決定推動正體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定2009年年初成立「產官學推動小組」,透過民間團等文化團體合作推動,完成推動正體字的說帖,展開全世界重要大學聯連署,讓各大學了解正體字的重要,更希望能在四年內達成讓正體漢字列入世遺的目標,計劃也配合「第五屆漢字文化節」展開。
第五屆的主軸在於擴展漢字文化的普遍性、時尚性和國際性,也號召萬名民眾挑戰書法揮毫金氏世界紀錄活動,為正體漢字申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推動請命,到了2009年年底,延續第五屆的活動,第六屆漢字文化節將「推廣漢字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列為活動主題,發展相關推廣漢字新潮流的活動,在此時,漢字申遺還只是停留在連署的階段,經過了三年半的時間,實體申請與保存文字的策略的行動力目前還看不太出來,而上述策略在宣傳上都是以「申請漢字(或正體字)為世界遺產」作號召,在推廣上也沒有確實說明「世界遺產」相關資訊。
民眾對於「世界文化遺產」的議題也是不甚熟悉的吧,而這些資訊政府推動策略時應該要清楚說明,如果只是虛有其表地說漢字要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只會是一頭熱的情況。漢字申遺也許是可行的,但這不只是文化保存的問題,也牽涉到國際性的政治問題,然而在這之前,政府對於漢字的保存或保護上,有無建設性的策略,在現行法律中能看見對於文字完整的保護嗎?在國內對於文字保存並沒有提高重視度的情況下,就來推廣申遺是否言之過早,況且現今台灣還是非會員國,就算申請成功了,主權又會歸在誰那裡。這個話題也許這的確造成一股漢字熱潮,但政府在腳步還未站穩的情形下,日後也很有可能造成無法收拾的後果。
「盼」——2009年度代表漢字。(圖片來源/yahoo圖片)
![]() |
記者 童于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