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資生 看不見的努力
體資生 看不見的努力
記者 周揚珊 文 2010/11/21
「不要只看到我們考56分就能進成大
請看一看我們考56分進成大之前
花了多少時間跟精神在課業
做了多少努力和貢獻在球場」 ─ 引自成大體資吳享蓉部落格
體資生,在多元入學方案中,一直充滿著爭議性。二零零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記者胡清暉在報導中指出,一名周姓考生學測五十六級分,靠著很會打羽球,即可就讀成大生科系。他的錄取級分,比上一年最低入取分數,足足低了三級分。報料者不僅為辛苦考上的人感到不公,更是質疑成大生科系往後的水平。
烈日陽光下的比賽(圖片來源/羅佩雯部落格)
入學管道 在犧牲與獲得間抉擇
各大專院校招收運動績優生,透過體資生和一般生相互交流,提升校內的運動風氣。體資生通過第一階段學科的篩選,再由第二階段術科分數高低,決定入取資格與選系順序。在選系階段中,學測分數達到各科系設定的每項科目門檻,該科系就可納入選擇範圍,因此會出現跨組、就讀比原分數高了十級分以上科系的現象,所以,體資生在學科方面的表現,令人擔心。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跨組、錄取高分科系的代價,則是三年校隊義務。想要在課業與校隊生活獲得雙贏局面,勢必得犧牲一般的大學生活,就算如此,有時候仍然力不從心。民國九十八年,由交大生科系畢業的張海倫,高中其實唸文組,在大學四年中,跨類組再加上頻繁的校隊練習,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讓她一度後悔選擇排球。
大學生活是一個青少年,逐漸轉為成熟大人的重要階段,表面琳瑯滿目的誘惑,背地裡暗藏著波濤洶湧。許多人經過一翻努力,好不容易進入台灣前幾志願的好學校,但是進入大學生活後,不知不覺被各式各樣的事物吸引,想要在社團中找到歸屬感、想要在科系活動中展路鋒芒、想要打工賺錢、想要品嚐愛情的甜美,想要的東西太多,一天二十四小時一點也不夠。對一個體資生來說,常常會不知不覺,把訓練後剩餘的時間與體力,挪用到課外活動中,忘記分給岌岌可危的成績。學校為了減輕體資生學科負荷量,以交通大學為例,每學期一般生只要二分之一以上科目不及格,就會被退學,體資生則擁有三分之二以上科目不及格的優惠。不過這個規定,雖然可以讓某些體資生成績,在大學階段鬆了一口氣,但是,會不會因此降低了他們的競爭力,這也是個無解的問題。
多方的背景和壓力 考驗抗壓能力
通過術科考試的體資生,運動方面的表現必須達到一定水準。每一個體資生的起跑點不同,有的人從小學就開始從事這項運動,球齡加上熟悉球隊生活模式,通常在體育方面的表現比較卓越,他們在比賽中所展現的自信,比日常生活中多了好幾倍。但是也有一些球齡比較短、高中社團興趣,躍躍欲試而考上的體資生,這些人的心理素質較不堅固,在高中時期,運動是興趣、紓解壓力的管道,但是到了大學時期,運動成了義務、壓力的來源。

校隊猶如一個小型社會,可以穿上先發球衣的選手,在球隊裡地位比較高,說話比較大聲,並且成為整個隊伍的指標。剩下球技比較不純熟的隊員,在球隊裡會比較沒自信、找不到樂趣。以成大女排為例,整個成大女排幾乎是由體資、體保生組成,一般生的數量極少,因此板凳球員裡,基礎比較薄弱的體資生,除了渴望每場短短的比賽機會外,也要擔心新血加入後,板凳長度是不是又更深了。球隊中一般生的表現,也會使體資生感到無形的壓力,在彼此的交流中,一方面為一般生的進步感到開心,另一方面也會擔憂他們的進步,是否超越自己,這樣的心情糾葛,常常使人陷入兩難的處境。同儕之間的相互比較、學長姊施加壓力,當體能到達一個極限時,人的情緒就會表露無疑,沒有多餘的精力對彼此客套、偽善,只有直接、赤裸裸的第一時間情緒,體資生不僅要學會調適心情,也要具備良好的抗壓性。
健康與課業 多少付出和貢獻
運動傷害是每個球員的致命傷,身體健康程度有時候才是真正勝負的關鍵,每一次長期的訓練,就是為了下一場比賽能夠奪得好成績。隨著比賽的逼近,訓練愈頻繁,受傷的機率也愈高,運動場上很現實,只要球員一受傷,賽前訓練幾乎是白做工了。受傷的程度也有嚴重、輕微之分,如果只是訓練時的扭傷、抽筋、拉傷、暫時性脫臼,大概休息兩個星期至四個星期,又是一條好漢。但是長期訓練下,身體負荷不住訓練的壓力,十字韌帶斷裂、半月軟骨磨損、脊椎骨出現裂痕……等,這些需要開刀才能調整的運動傷害,可能會留下一輩子的後遺症。有時候甚至背負背水一戰的壓力,為了整隊的榮譽,注入類固醇減輕比賽時的疼痛,但是施打後的副作用,也可能冒著二度傷害的風險。除了身體的疼痛、心裡也備受煎熬,在學校移動到不同教室上課時,需要同學的幫助,上課時身體不舒服,會分散專注力。體資生除了學會怎如何愛惜自己的身體外,對於課業的付出,也不能以受傷當藉口,反而要上緊發條,趕快補齊落後的部分、甚至超前。
扭傷後的腳踝(圖片來源/周揚珊)
也許有些人對體資生有「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其實他們面對非常大的考驗,運動表現不佳時,得面對隊友和教練的壓力,功課落後時,也必須給父母一個交代,猶如成大體資吳享蓉所言,「在進入好學校之前,花了多少時間跟精神在課業,做了多少努力和貢獻在球場」。希望體資生的存在,不僅可以促進校內運動風氣,也可以增進課業上的交流,蒸蒸日上。
![]() |
記者 周揚珊
我是周揚珊 我每天都很努力的生活 希望畢業後可以發光發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