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 真正的人
賽德克.巴萊 真正的人
記者 張瑜庭 文 2010/11/21
在沒有信仰和自由的肉體裡,靈魂會因困乏而死去!
如果有人逼迫你忘記不該忘的東西,
你應該反抗、你應該戰鬥,你不該讓自己變成被眷養的野獸!
因為我們都是驕傲的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
2004 年出版的小說封面。(照片/博客來書籍館)
電影導演魏德聖,繼 2008 年推出了《海角七號》,轟動全台之後,下一部作品《賽德克.巴萊》也在今年 9 月 4 日正式殺青。歷時 240 天的拍攝工作,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表示,該部電影將長達四個小時,預計明年暑假,分成上下兩部上映。雖然電影一直到去年底才開始拍攝,但魏德聖導演撰寫的劇本《賽德克.巴萊》早已完成,且被出版社相中,由嚴云農編輯整理後以小說形式於 2004 年出版。
拍攝賽德克青年出外狩獵場景。(照片/賽德克.巴萊 官方部落格)
賽德克的歷史
《賽德克.巴萊》是描寫日據時期在台中州能高郡霧社(今南投縣仁愛鄉)由賽德克族發起的抗日行動。分佈於中央山脈兩側的賽德克族,是日本人口中的「生蕃」,除了他們因居住在山林裡,和漢人原本就少有接觸外,他們獵殺人頭的「出草」文化,更是讓日本人對他們感到恐懼的主因。但雖如此,日本人畢竟握有實權,透過警察管理、法律制定、強迫教育等方式,日本政府從各種方向,間接與直接干涉賽德克族的生活。忍氣吞聲多年後,賽德克族族人無法再克制憤怒的情緒, 1930 年 10 月,在頭目莫那魯道的帶領下,展開抗日行動。雖然抗爭僅維持了幾天便在日本軍隊使用毒氣、賽德克族族人集體自殺後結束,但對賽德克族來說,他們沒有輸。因為這場戰役,他們向日人表達了他們的憤怒;因為這場抗爭,讓出草禁令頒訂後的年輕族人,有機會證明自己的能力,成為真正的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巴萊》書裡,雖是以小說的方式撰寫,但卻在前半部,透過頭目莫那魯道幼年的故事,清楚交代了賽德克文化。身為頭目之子,莫那自幼年便在眾人的目光下成長,但勇敢的莫那並沒有讓父親失望,年紀輕輕就已多次參與出草行動,因此他的實力深受族人們的肯定。另外,在此對莫那的描寫,除了間接暗示日後族人們對他的敬佩與信服,也道出了如此優秀的青年,在其他部落及日本政府眼裡,是多麼具有威脅性的一根眼中釘,為往後的事件鋪陳。
祖靈之流
「卸下紋面 難道真能求得族人的生存 抑或 只是讓賽德克魂隨著落櫻凋謝」--〈黥面卸〉.閃靈
賽德克婦女完成考驗後所得到的紋面印記。(照片/賽德克.巴萊 官方部落格)
在賽德克文化裡,祖靈是他們尊敬而僅有的信仰。他們相信,在他們死後,會有一座彩虹橋等著他們,讓他們通往祖靈的世界。但是,要通過彩虹橋,必須先經過人間的考驗:男孩子必須參與出草並獵取人首,而女孩子必須學會從種麻開始一直到織出布料的技術。唯有通過考驗的族人,才能夠在臉上紋上記號,成家立業,往生後也才能順利的通過彩虹橋,獲得永生。但是,日本政府在台頒佈的禁出草令,讓年輕一輩的族人遲遲無法完成成為賽德克.巴萊的考驗。諷刺的是,為了早日平定霧社山頭,日本政府竟帶頭違反出草禁令,以金錢收買其他部落,要他們去獵取賽德克族人的人頭。金錢的誘惑讓原本決定保持緘默的部落,選擇站在日軍的陣線。
透過故事中花岡一郎、花岡二郎、花子和初子的角色,訴說了當時日本政府的另一項政策。總督府很清楚,警察、軍隊的強力鎮壓,只能維持短暫的和平,若要真正收復山林地,他們必須「教化生蕃」,因此,他們會將一些孩子帶離部落,替他們冠上日本姓名,並讓他們接受日本教育。上述四人在故事中便是這樣的角色。雖然他們過著日式的生活,卻必須面臨同工不同酬、不被平等看待的生活。在日人眼中,他們不過是撫蕃用的幾枚棋子;而在族人眼中,這些人是叛徒,對待他們的態度也是百般譏諷。但最矛盾的,還是他們對自身身分的認同。面對族人的嘲弄,他們無言以對;飽受日人欺壓,他們無力反抗。在得知抗日行動後,雖表態參與,心中卻百般膠著。的確,他們如同其他族人,留著賽德克的血液,但卻是祖靈無法認可的孩子。充滿矛盾的心,甚至在即將面對死亡時也不願意放過他們,究竟該穿著和服切腹?還是該換上傳統賽德克服?
知其不可而為之 族人最後的一戰
「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比森林的樹葉還繁密,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莫那魯道
故事在莫那宣佈發起抗日行動下進入高潮。起先,面對日本政府的威脅,莫那魯道遲遲不願反抗,但隨著族人和日人的衝突越來越多、族人無法完成紋面的比例越來越高、年輕人難以再用言語平撫的憤怒,莫那終於下定決心要帶領族人,為祖靈而戰。雖打從一開始,他們就知道這是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但他們仍決定放手一搏。從不願回應,到安慰族人勇敢面對死亡,故事中透過文字刻畫了莫那心境的轉變,也描繪出一名頭目為何能夠得到族人的尊敬。
拍攝打鬥畫面現場。(照片/賽德克.巴萊 官方部落格)
「樹林中 枝幹上繫著的是勇氣的果實 是成群上吊自盡的賽德克婦孺 盼戰士們屏除無後顧之憂 盼巨木指引永生之途」--〈叢屍.繫冥河〉. 閃靈
霧社事件在族裡婦孺為了不拖累男人作戰,紛紛在大樹上上吊自殺、日軍在山區施放毒氣、莫那和部份族人自殺身亡下結束。整個過程,除了是事件始末的描繪,也寫出了族人間深厚的親情與友情。為了不敗在日軍手裡,他們自我了斷,相約於虹橋另一頭見。這種雖敗不降的態度,讓他們成為真正的賽德克.巴萊,並通過彩虹橋,永生於祖靈的懷抱。
熱忱 魏德聖的彩虹橋之路
這部劇本的撰寫以及小說的整理,是在魏德聖大量參閱文獻資料以及田野調查後完成的,因此,對於賽德克族的文化描繪,有清楚的交代。但畢竟是歷史事件的記載,對於已知道該事件的讀者來說,並不會像閱讀其他小說一樣,在閱讀過程中會對未來的劇情走向感到好奇,因為早已知道事件的發展。另外,小說內文對於環境、人物裝扮、樣貌等外觀也較少描繪,推測可能是由於本書是劇本的整理出版品,而劇本本身並不會對穿著、環境等有較多的撰寫,畢竟劇本最終將以電影呈現,而視覺設計應是等到拍攝的時候才另外設計。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雖能很快的融入劇情內,卻較難想像人物的外貌、穿著以及山林的險峻,是相對於其他原著小說較弱的部份。
原本就讀電機系的魏德聖,雖非科班出生,但憑著對電影的興趣與熱情,一頭栽進演藝事業。學生時期的他,並沒有特別擅長寫作,反倒是正式開始接觸電影業後,才發現自己有劇本寫作的才能。 1997 年,一則關於原住民抗爭的新聞,激起魏德聖對「霧社事件」的興趣,經過大量文獻查閱之後,他開始撰寫相關劇本。 1999 年,劇本《賽德克.巴萊》榮獲新聞局優良劇本獎的肯定。然而,拍片所需要的資金,卻讓魏德聖的夢想遲遲無法實現。在太太的鼓勵下,2004 年,他以高達兩百萬的資金,拍攝了短短五分鐘的試片。影片裡磅礡的景象讓它立刻廣為流傳並獲得好評,甚至鼓舞了重金屬樂團閃靈,將霧社事件設定為第四張專輯的主題,於 2005 年發行了專輯《賽德克巴萊》。這張專輯也隨著閃靈樂團的名氣飄洋過海,讓國外樂迷也聽聞了台灣曾經有過的這段歷史。
即便如此,魏德聖仍無法為電影募集足夠的資金,只好先暫緩拍片計畫。2008 年,他的劇情片《海角七號》所掀起的「海角熱」,不僅成功打響他的知名度,其高票房也讓他決定重新展開拍攝計畫,並且在今年九月,宣告該片殺青。
魏德聖導演 2004 年嘗試拍攝的作品。(影片來源/YouTube )
![]() |
記者 張瑜庭
我是張瑜庭 曾被說為「非時下大學生」的我 現在沒有太多夢想 只想戴上耳機,到處去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