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

天際浩劫 全然的掠奪者

11月12日在台灣上映的科幻災難片《天際浩劫》(Skyline),截至本週五,在台灣取得1100萬台幣的票房,高居本週票房榜首。但在網路上的各式心得文章,卻是罵聲連連,認為宣傳有餘,精彩不足。事實上,雖然褒貶不一,仍能看出導演兄弟在有限的拍攝資源下,所試圖帶給觀眾的感受與省思。

天際浩劫 全然的掠奪者

記者 沈祐平 文  2010/11/21

11月12日在台灣上映的科幻災難片《天際浩劫》(Skyline),截至本週五,在台灣取得1100萬台幣的票房,高居本週票房榜首;而在美國,首周票房初步估計有1400萬美金。雖非空前絕後的驚人數字,但很難相信,這部從預告片看起來場面浩大,著眼於外星人毀滅地球的磅礡之作,只是一部1000萬美金製作的低成本電影。

《天際浩劫》故事並不複雜,以單線敘述的方式貫穿全劇。劇情中,有台詞和特寫鏡頭的人物只有七人,都是背景單純的小人物。導演使用不少篇幅描述主角群的性格。從主角傑拉德和女友搭飛機參加老友泰瑞的派對,到整個派對的進行,細述許多人際間的微妙枝節,可以看出故事在「人」的環節具有真實感,鋪陳得十分用心。

導演史特勞斯兄弟在電影花絮中表示,他們希望能跳脫傳統的「外星人侵略」模式,這點在劇情中展露無遺。在劇情中,人只要見到外星船艦或生物發出的「藍光」,便會喪失自我,全身產生異變,毫無抵抗能力的被捉走。製作團隊在受訪時,曾透露其概念是源自燈籠魚的發光器。這其實也是電影主要的氛圍:這並不是戰爭,而是一場狩獵、一場單向的掠奪。

 


絕對的力量下,人類的渺小與無助。(圖片來源 / 奇摩圖片)

 

鏡頭下 一群失去希望的人類 

不同於《ID4:星際終結者》為首的外星人侵略電影,《天際浩劫》也屏棄好萊塢慣用的模式,主角群裡沒有科學家、軍人,或是如《進化特區》中,發現海倫仙度絲可以殺死外星人的幸運兒,他們最強大的戰力,只是一把手槍。而外星人擁有的武力,卻遠超過地球任何軍政體系。在一般災難片中,解救地球的萬靈丹-戰術用核彈,只足以激怒這群生化怪物,地球人的反抗完全是徒然。

鏡頭的使用更凸顯整部片營造的無助感。由於害怕藍光,很長一段時間,主角群拉下窗簾,只用望遠鏡頭朝外窺視,瑟縮張望,看見的只是人類被捲進飛船,或是軍方零星的反擊被輕易瓦解。《天際浩劫》違反古典敘事模式裡,必然經過的「解決事件」階段。受困在大樓時,主角群不斷吵架,或只是茫然的待著。此處可見很有趣的幾點:

1. 沒有機會。在這部電影中,劇情並沒有給予主角群求生的機會,他們衝出大樓,立刻像被打地鼠似地吃掉;他們留在大樓內,被藍光或怪獸屠戮;他們跑上頂樓,卻和救援部隊一同遇難‧‧‧‧‧‧原本深刻描寫的角色,可以在一瞬間就被吞噬。甚至到了最後,才會發現每個人堅持的求生方式(如坐船逃走、等待救援‧‧‧‧‧‧等)都是癡人說夢,甚至沒有人活過三天。

2. 沒有解釋。諸如《ID4:星際終結者》、《變異編年史》、《世界大戰》、《第九特區》等外星人災難片中,或多或少都有人提出事件發生的相關解釋,或意外得到資訊。但在《天際浩劫》中,沒有人知道外星人為何侵略,又該如何反抗。由於成本限制和氛圍的營造所需,電影並未架設大規模場景,而是應用現有場景,讓故事在其中不斷打轉,造成一種真實感,這是科幻片中少見的。

3. 淒美結局之後的悽慘。故事進程從懸疑、驚駭,漸漸轉到絕望後,男女主角被藍光照射,同時被吸得沖天而起時,導演使用慢動作,深刻描述兩人的結局-即使異變,他們仍在空中相愛的擁吻。此處不得不提,在這部電影中,人物的退場非常「渺小」,即使是主角群,常常以一個遠景,三秒內就結束了,即使主角的至交好友都無法倖免。但是被「吃掉」後,故事卻沒有結束,一般電影中,無論是吃人的怪物,或《變異編年史》中將人改造成怪物,都鮮少鉅細靡遺的將「消化」過程展示出來,但《天際浩劫》卻詳述了主角「慘死」的過程,以至其後被改造成怪物,給人一種駭人卻深刻的感受。

 

        
鼓起勇氣上到屋頂的主角兩人。(圖片來源 / 影評網)       

 

科幻題材 隱含深刻批判

《天際浩劫》雖是一部以純商業手法行銷的電影,其中卻有許多細膩的批判。

片中不只一次提到,外星人發出的藍光十分「美麗」,那些被藍光照射,卻及時被救的人,皆以一種夢幻的神情講述它的神奇。由於這部電影是以低成本製作,片中又以洛杉磯的高級住宅區為背景,令人不禁聯想,它是否在諷刺好萊塢的紙醉金迷?正如外星飛船懾人的光芒般,身在洛杉磯的人們似乎也身不由己,迷失在燈紅酒綠之中。現實中,老派科幻小說家張系國也曾在小說中描述類似情景:外星人在晚間監視人類活動,發現大量人類像是發呆般怔怔坐著,瞪著一個個發出藍光的方盒子瞧,遂開始研究「人類的生物趨光性」,但事實上,這些人只是著迷的看著電視。

這部電影也去除了「反抗」的思維,讓人正視且思考。外星人準備充分、武力強大,牠們不怕電腦或生化病毒、海倫仙度絲或核彈,牠們只把人類當成資源……或是可以當作資源使用的小蟲子。人在面對這類問題時,常常會以孩童思維看待:問一個小孩,倘若壞人來到家裏,要如何是好?得到的答案常常是「拿某物打死他」;但如果打不死呢?如果對方真的很強,又沒有弱點,要如何是好?「人類應避免與外星人接觸!」,電影引述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的警告,正是要人們正視這一點,無論是濫用資源,或是恣意探索,都應該審慎思考。

這部電影雖然小成本,且劇情不迎合一般好萊塢模式,卻以商業科幻片的手法行銷。如導演史特勞斯兄弟表示:「這是一部震撼超越《阿凡達》、特效更勝《2012》的科幻災難電影,你永遠也猜不到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樣的劇情。」,其預告片「面對敵人篇」、「反擊篇」、「異光四射篇」,將電影包裝得宛若第二部《ID4:星際終結者》,導致在台灣上映後,雖然票房衝高,網路上卻罵聲一片。這也可以令大家反思,目前大眾市場所抱持的期望,讓這部電影內容難以被接受,至於是否真的是「爛片」?還留待更多觀眾的評定。

記者 沈祐平
記者 沈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