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連續殺人魔》
《我不是連續殺人魔》
記者 陳明鈺 文 2010/03/14
《我不是連續殺人魔》(I am not a serial killer)的問世,受到不少知名作者的推薦。(封面翻拍/陳明鈺)
遠遠看見架上的紅色書皮,《我不是連續殺人魔》(I am not a serial killer)這個名稱,一開始便帶給讀者清楚而強烈的震撼。細讀內容後更可發現,它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殺戮文學,也並非只有崇尚血腥殺戮的讀者才會被吸引。作者丹威爾斯(Dan Wells)透過細膩的文筆,帶領讀者進入一個真實與虛幻參半的世界,並藉由一個未成熟的少年反覆的內心對話,參透充滿罪惡與真實人性的空間。
《我不是連續殺人魔》是丹‧威爾斯生涯系列作的第一本書。在尖峰科幻雜誌(The Leading Edge Magazine)擔任編輯的他,憑藉處女作《我不是連續殺人魔》一書獲得美國T.r、英國Headline、以及德國Piper等出版社青睞,並簽訂一系列三本出版合約。丹‧威爾斯首部創作《我不是連續殺人魔》,以真實與奇幻參半的細膩的文筆,讓劇情多了幾分真實性與臨場感,整體故事線應屬流暢,也在讀者評比中得到不錯的評價。
另一方面,曾翻譯過《影子瀑布》、《善惡方程式》與《夜城》系列,並創作包括《那就愛唄》、《她們與我的愛情》以及《戀光明》等作品的戚建邦,為本書的譯者。丹‧威爾斯的作品在具有文學背景的戚建邦翻譯下,更能準確地呈現原著的風格。
隱藏在內心 張牙舞爪的魔鬼
約翰是個正值青少年熱血時期,同時醉心於解剖屍體和研究史上著名殺人魔事件的15歲少年。他內心明白,自己對一般青少年該關注的事物不感興趣,也意識到自己感興趣的這些事情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不同的、不正常的」。在世俗道德標準下,約翰真實的想法必須被隱藏、被壓抑;然而,當鎮上開始出現連續殺人事件後,卻也讓約翰內心的可怕想法有了傾巢而出的機會。
隨著殺人事件不斷地發生,經過一路追查,約翰不僅找到了凶手,還目睹了凶手的行兇過程。儘管自幼崇拜殺人事件,約翰面對真正的殺人魔時仍具有一般人的反應-恐懼與逃避。《我不是連續殺人魔》對於約翰內心歷程的細膩描寫,雖然不能代表所有殺人魔的心境,卻可以適度反映人們對犯罪抱持崇拜的背後,隱含的矛盾與糾葛。
丹‧威爾斯在書中企圖營造的擬真懸疑氣氛,的確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角色的安排和劇情結構,將主角約翰塑造成年輕的社會反叛份子。透過進一步側寫這名具有殺人魔潛質的少年,讀者似乎也可以感受到主角積極投入殺人魔研究,同時必須反抗社會道德約束這兩者間的矛盾與張力。
當魔性戰勝人性 獸性的殺戮
藉由談論歷史中驚世駭俗的殺人案件,丹‧威爾斯將故事角色營造成為相對於眾人的異類。而鮮明的人格劃分,也是本書受矚目的原因之一。
另外,作者賦予約翰超齡而成熟的想法,儘管他在最後真正實行獸性殺戮時還是顯露15歲少年的慌張,但這也讓真實世界更貼近這個犯罪現場。或許可以說,一個綿密的殺人計劃最終可能敗在臨場的反應與突發事件上,但《我不是連續殺人魔》所欲傳遞的,便是每個事件內外截然不同的想像。緊緊扣著「連續殺人魔的本質就是與人不同,卻又在極力表現與平常人沒兩樣」的概念,作者丹‧威爾斯在人性多面向的張力中,給予讀者另一個「未成熟」的殺人魔的詮釋方式。
犯罪型奇幻小說 完整的詮釋
《我不是連續殺人魔》以情節鋪陳的角度來說,文筆雖然細膩,但仍有不足之處。最後結局的安排,也許是作者想要埋下殺人魔就此步向恐怖之路的伏筆,但最終卻沒有造成預期的震撼效果。前半段鋪陳的詭譎氣氛並沒有延續,甚至令人感覺氣勢稍弱。然而這個未終結的奇幻故事,整體而言還算是成功。
這本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當中對於大體處理過程鉅細靡遺地描述,它確實讓非相關領域的讀者都能感受到親臨現場的真實。然而這樣的真實並不會讓人感到毛骨悚然,反而在作者營造的氣氛中感受到這個過程的慎重。這樣的場景對於殺人魔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儀式」,但透過丹‧威爾斯的描寫和醞釀,卻增添了與一般犯罪類型小說的幾分不同。而除了大體處理過程,《我不是連續殺人魔》中主角約翰與心理指導師的對談,也讓約翰這個角色建構起人性真實的一面,成為閱讀本書不可忽略的精彩重點。
丹‧威爾斯擅長利用支線佈局,讓主線故事更逼近真實。惟獨可惜的是,利用科幻手法來刻畫兇手的模樣,使得本書從犯罪文學一躍而成科幻類型的作品。受到科幻元素吸引的讀者,雖然多半在閱讀過後感覺似乎被騙,但對於丹‧威爾斯的精采佈局,仍給予讚賞與支持,並進一步期望他接下來的作品。
![]() |
記者 陳明鈺
對事物有明顯的感知 會思考 可是有時候不善言詞 如果這是必然的過程 終將無法逃避 我會努力!! 我是陳明鈺 希望你忘記我的名字 但記得我的每一篇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