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魂》病房中的人文精神
《醫魂》病房中的人文精神
記者 黃艾如 文 2010/03/14
《醫魂:努蘭的醫學故事集》一書封面。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醫學是種不確定的藝術,因為每個人都帶著自己謎團而來,尋求解答。」這是目前擔任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臨床教授的許耳文‧努蘭,在他去年年底最新出版的作品《醫魂:努蘭的醫學故事集》提到,也揭示了這位今年八十歲的老醫生,對醫學與生命的想法。
《醫魂:努蘭的醫學故事集》是作者努蘭行醫超過三十年,所蒐集或親身經歷的故事合集,這些故事有的新奇有趣、有的不可思議、有的則令人感傷。書中共有二十一篇短篇,每一篇故事以某一科醫生為主角,因此打開目錄,看到的是〈外科醫生的故事〉、〈皮膚科醫生的故事〉、〈小兒心臟科的故事〉等,可見作者在資料蒐集上面的用心。故事皆採第一人稱的觀點進行,而努蘭則自己化身為「說書人」的角色,帶領讀者進入故事。
經驗與知識兼備的科普書籍
一個人可能有很多當病人的經驗,卻難有做醫生的經驗,醫生扮演了問題解決者的角色,身上的白袍象徵醫學專業,也象徵某種理性。因此,對社會上大部份的人而言,醫生這個角色其實是相當陌生、令人尊敬、甚至有點畏懼。同時,醫生的生活經驗、那些白袍底下發生的事情,更是引人好奇,藉由閱讀一個醫師的所見所聞,一方面填滿了對這些特別族群認知上的空白,另一方面,也發現醫生被白袍掩蓋住的、感性的面向。
像這一類給一般大眾而非專業人士看的「醫務人員經驗談」在市面上相當多,內容大多也是談到醫學倫理或是醫生面對病人的特殊經歷,比方說艾倫‧羅斯蔓的《白袍:一位哈佛醫學生的歷練》,或是台灣的作家侯文詠在《大醫院小醫師》所描述他當麻醉科醫師的經驗。而《醫魂──努蘭的醫學故事集》在其中卻與眾不同,不像上面兩本提到的書歸類於文學,《醫魂》一書歸類於「人文科學」作品,也就是科普書籍。作者自己也提到,這本書的故事來自於即將退休或是已退休的醫師,他希望利用這些故事「合成出一個完整的、關於過去半世紀醫療作為的圖像」,而這是其他書籍所沒有的企圖。
事實上,在書中的某些故事後面,會有一篇作者的評注,在屬於醫學專業知識的部分,稍微做說明;或者,介紹一段關於某篇故事中的醫學發展歷史,讓讀者在貼近醫生生活的同時,也能對醫學常識有所增進。例如,在〈家庭醫生的故事〉後面,他談到早期人們認為乳癌是羞恥的疾病,於是婦女如果發現有異狀也不敢去就醫,但是經過有兩位女性公眾人物,把自己罹患乳癌、接受治療的事情公諸於世,乳癌才變成大家積極關切、打擊的疾病。諸如此類像是醫學發展史的知識,在書中常常可以見到,比起一般描寫醫師親身體會的文學作品,《醫魂》多了些資訊層面的東西,然而,卻不減閱讀的樂趣。同時,本書也多了幾分學術的嚴謹,對於故事中所提到的醫生、病患等,為了使他們的身分不會曝光,都經過巧妙地化名。但是努蘭也強調這本書的特性:「這並不是一本小說。」也就是說,除了為了保密而略做更動的人物特徵,故事中所描述的醫療事實是完全相同的。
再現醫病關係 努蘭的諄諄教誨
而在本書的前言中,努蘭表示:「醫生和病人的每一次關係,都涉及個人與專業的倫理;同時,也是不能公開的行為,倫理上的應盡義務有時不言自明,有時晦澀難解。」也正因為如此,努蘭在某些案例的後面會加上評注,一方面對相關的背景加以介紹,一方面努蘭也在其中表達了自己身為醫師,是如何看待故事中的醫病關係。這些評注,也就是全書中最具個人意見的地方:有時努蘭提出作為醫生還可以做到哪些事,或是他也提出自己的疑惑,他用歷史發展的觀點看醫學,討論一個病情特殊的病患,是自古至今真的都沒有這樣的病例,還是沒有被記錄下來?
他褒揚故事的主角,如〈腎臟科醫生的故事〉中的那位傑出又富有同理心的女醫生,但也對故事中的某些角色提出批判,像是〈胸腔外科醫生的故事〉中的醫生,他的評注寫道:「他說的沒錯,卡特利奇是個無賴。」接著條列出他在這故事中所犯下的嚴重錯誤,並用略帶嘲諷的語氣,說出這個醫生為了高位用的小伎倆。然而最重要的是,努蘭對於醫生如何處理醫病關係的描寫,其中最特別的,是他用自己的經歷,點出了醫生對於病患及其家屬之間的連結。在〈神經外科醫生的兩個故事〉當中,努蘭從醫生的角色轉換到病人家屬,他的女兒因為水腦症需要治療,沒想到最後他的女兒被平日不怎麼欣賞的醫生所救。在那一刻努蘭只是一位憂心忡忡的父親,而他那位醫生同事,對於努蘭比他年長、位階比他高的這些事置之不理,在當下展現了身為醫者的義務,提供了病患及他的親屬安慰與保證。
上述的內容,沒有一個不能成為想要踏入醫界的人的指引,就像是一本用前人經驗寫的教科書,把學校中較缺乏的醫學倫理的部分給補上。而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或許教育意義並沒有那麼重大,但是也可以讓他們了解到,醫生與病人的互動,有時會永久地改變了對方的生活,透過一個又一個的人生故事,去體會在醫生職業生涯的片段。
![]() |
記者 黃艾如
照片模糊是對喀報侵害我肖像權的微小抵抗。(淚) 其實我很討厭把自己的照片放在網路上,忍很久了,終於到了電子報要結束,可以偷偷拿掉的這一刻(笑)。 沒想到老師有令,為了維護本報專業之形象,不得惡搞,所以還是只能放回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