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期

第七十二期總編輯的話

首先,感謝這週交稿的各位,本週共有二十四篇文章,稿件集中在影評及文化現象的撰寫,除了樂評與照片故事空缺之外,其餘每個欄目皆有新貨豐富版面,給各位一個掌聲。

第七十二期總編輯的話

記者 陳怡儒 報導  2010/03/21

輪過一組又一組的編輯台,我常常在想,身為責任重大的總編輯,究竟是什麼樣的滋味?
下學期的第七十二期喀報,這難以名狀的經驗我終於親身品嚐了!

梅竹賽期間,由於行銷組的努力,以及記者群勞碌奔波做出來的精采報導,已成功打響喀報的知名度,使網站瀏覽量大幅提升,喀報也在臉書上擁有千位粉絲,因此,記者們往後的作品想必更受期待。

首先,感謝這週交稿的各位,本週共有二十四篇文章,稿件集中在影評及文化現象的撰寫,除了樂評
、社會議題與照片故事空缺之外,其餘每個欄目皆有新貨豐富版面,給各位一個掌聲。
也感謝本週的編輯群們,有你們的合作才有這期的喀報,辛苦了。





本週頭條記者為陳怡,陳怡的作品結構完整,精闢寫出韓國觀光產業發展的盛況與原因,又以訪問段為輔助,實為一篇佳作。韓國藝人的魅力在海外發燒,韓劇景點成為戲迷的朝聖之地,城市行銷策略的成功清晰可見,陳怡更在文章最後,點出了韓國觀光業下一個重要的課題。

偏遠村落因為愛的力量,讓醫療和教育的果實碩大飽滿,黃湞尹《莫妮卡的芒果雨》正是一個志工在馬利共和國服務,結識了摯友莫妮卡的感人日記;專業洗碗工也是一種志向,傅如尉寫出洗碗工彼得.喬丹激勵人心的故事;也有人一生都為動物保育效力,徐念慈的人物〈鯨豚實踐家 王建平〉,義無反顧地投入幾十年的光陰從事鯨豚保育;老人也能實現荒誕不羈的夢想,陳宣聿〈露出笑容 和世界說再見〉便是討論老年人對於自身生命意義的詮釋。

一所學校的才藝表演,一段受盡波折的愛情故事,國鍵的影評《戀戀茉莉香》融合了多元文化與弱勢族群的元素,喚醒對聽眾者關懷;宋宜玲的由《火柴人》談妥瑞氏症,點出患者也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應被視為一般人而不差別對待,才能讓他們活得更自在;而自閉症患者就像天空中飄過的一顆黑色氣球,渴望有人能將他緊緊握住,賴合新《黑氣球》影評也同樣提醒我們重新認識弱勢族群,從撼動人心的影片中釋出更多尊重與支持。

挑戰司法,林乃絹的《島國殺人紀事二》帶領我們跟著鏡頭,重新檢視社會案件,也提醒司法不應淪為殺人工具;而關於善與惡的論述,葉東瑜帶來了魔幻小說《夜巡者》中善惡平衡的概念;一場喪禮,找回昔日的兄弟情誼,看著童于蕙的影評〈重回感動  登上大吉嶺特快車〉,讓讀者彷彿也搭上列車,跟著經歷一趟旅程。

本週的文化現象主題豐富多元,蔡新穎的〈道奇來台 棒壇久逢甘霖〉貼近時事,與讀者一同關注體壇盛事,期待在低迷的氛圍中重拾球迷的感動;樂嘉妮文筆柔中帶剛,在〈童星熱潮起 童真難保?〉中深刻討論了童星的成長與教育之路;陳柏臻〈畫不完的三國夢想〉,從眾多藝術作品中感受三國亦虛亦實的歷史魅力;而個人化媒體──部落格成為主流趨勢,徐鈺婷的文章正分析了部落格如日中天的原因;許庭瑜的〈NICO動畫 網路新互動〉,推廣關於NICO的網路禮儀;鄭琬馨深刻批判了台灣媒體充斥暴力的情況,反思製作端的責任,以及喚醒觀眾的自保意識。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家與地方需配合並培養自我認同,楊茹閔的《尋找你的幸福城市》說明了城市提升創意與開放、包容的重要性;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林穎瑄的〈文化+創意+產業=〉,也同樣談到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觀點;而關於老舊城區的再生與活化,徐瑩峰的〈都市更新 舊城區改造不易〉討論了都市更新的難題,期待常民文化能隨著建築物被保存。

黃艾如的〈醫生,我真是猜不透你啊!〉描述了大學生活中三次拜訪醫生的經驗,是篇可愛的趣談;而溫苔詠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欲登百岳的夢想,衝動又冒險;林雨萱的小說風格獨特,有作者的氣息隱於其中;而〈旅行的意義〉這篇心情故事像帶著清香的微風,先是感到旅行的幸福,又有著來自大陸的樓楚楚對於家的思念之情。

這些正是喀報第七十二期全部的內容,寫到這裡!我都要感動落淚了。

  (圖片來源/湯米的部落格)


最後,非常謝謝每一個閱讀喀報文章的你:)

編輯臺下台一鞠躬。

第七十二期總編輯陳怡儒
記者 陳怡儒
Hey,你好 我是喀報記者陳怡儒,可以叫我小u :) 照真說:「要有自己的想法,別在意無謂的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最重要。」毎個人的腦袋都有一顆可以無限擴充的氣球,期許自己在所剩不多的大學生活中能夠裝得更滿更豐富,踏實地帶走。 最後,能全力以赴是幸福的。喀報團隊加油!  
記者 陳怡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