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星熱潮起 童真難保?
童星熱潮起 童真難保?
記者 樂嘉妮 報導 2010/03/21
小小彬(左)在《下一站,幸福》中與吳建豪有許多對手戲。(圖片來源/三立官方網站)
台灣影視圈的童星熱潮停擺十幾年,直到二○○九年小小彬主演的偶像劇締造出高收視率,讓各家電視台紛紛推出童星演員做為招牌。這股童星熱潮吸引觀眾注意,卻也引發民眾投書與兒童福利團體等的社會關注。
童星熱潮 關注話題再現
談到台灣影視史中的童星,從《星星知我心》的小彬彬(溫兆宇)、《好小子》顏正國、《新烏龍院》郝劭文到《下一站,幸福》小小彬(溫玄燁),回頭看看這些曾經引起熱潮的童星們,才發現原來中間經歷了這麼多年的空窗期。許多觀眾第一印象就是一九八三年由吳靜嫻主演的《星星知我心》中最小的孩子小彬彬,配合劇情又哭又笑的演技著實討喜。而顏正國與郝劭文飾演的角色反應靈活、鬼靈精怪,也令人記憶猶新。但當這些紅極一時的童星們漸漸長大,稚氣的模樣跟著消失,觀眾的接受度也隨之下降,這些童星也慢慢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爾後台灣有整整十年以上的時間,都不曾再出現這種家喻戶曉的小小明星。
二○○九年年底,偶像劇《下一站,幸福》收視率節節高升,無論劇組、媒體、觀眾等,都認為這是托小小彬的福。小小彬的五官模樣與父親小彬彬極像,尤其觀眾對小彬彬的印象大多是停留在同樣約五歲的歲數,不免將父子兩人臉龐重疊,而小小彬在該劇中飾演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孩童,時而天真時而懂事,連角色設定都與《星星知我心》雷同。這樣的相似點喚起過去觀眾對小彬彬的記憶,增加了小小彬的人氣,更使這對父子成為媒體關注的話題。
成長之路 本來與眾不同
憑藉著觀眾對小小彬的喜愛,小小彬儼然成為媒體寵兒,常常出現在各報的影劇版。而小小彬的通告也越來越多,除了原本的電視劇,也開始接廣告、代言活動等。高曝光率甚至使同一時段兩部週日偶像劇都有小小彬,造成分身對打的局面,這種現象也開始考驗起觀眾的耐性。接著上檔的偶像劇的收視率是《下一站,幸福》的一半,由於小小彬在台視兩部戲連檔,讓媒體不免把話題放在小小彬「吸睛失靈」。近日在一場記者會上,一名娛樂記者拿著麥克風對小小彬說:「有人覺得不想再看到你。」這樣的場面令人錯愕,不禁讓人開始思考,演藝圈的環境對於小朋友是不是過於殘忍。小小彬聽完記者的話後,則不開心的回問:「誰討厭我?」,表情難過,讓旁人趕緊安慰小小彬沒有人討厭他,此種做法使小小彬自認身處在一個不會有人討厭他的氛圍裡,但這與一般小朋友與同齡朋友交往的主流社會並不相同。
孩童成長必須經歷一段與旁人相處的社會化過程,來建構自我認同,影響的重要環境分別是家庭與學校。但是童星又多了一個演藝圈的環境,使家庭與學校的影響比例降低,呈現三方影響層面,不同於小朋友的主流社會化過程。小小彬的年齡還不到要接受國民教育,也沒有就讀幼稚園,讓他的社會結構只剩家庭與演藝圈。他目前唯一的玩伴是他三歲的弟弟,與同年齡的孩童少有接觸的機會,對於未來入學與其他小朋友相處時,可能會需要較多的時間來適應。伴隨著外界輿論的壓力與兒福團體的建議,小彬彬決定將在今年送小小彬就讀大班。
刻意美化 時代觀感變遷
![]() |
民視在農曆年期間,找來八點檔劇中的小童星們向觀眾拜年。(圖片來源/民視官方網站) |
儘管電視台手段備受劇迷與兒福團體爭議,但還是有許多家長嚮往孩子成名,而看著電視的小朋友,也興起了模仿童星的念頭。三立為了新戲進行演員海選,一千名報名者中有兩百多名是小朋友,還有父母抱著五個月大的嬰兒參加,只為讓孩子上電視。電視在現今傳播媒介中還是佔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從上述現象可以看出,童星熱潮正在改變社會的價值觀。
影響之大 家庭教育需注意
台灣戲劇圈在近十年大致可分為本土劇與偶像劇兩類,一種呈現家庭鬥爭的鄉土連續劇,另一種則是敘述年輕男女的愛情劇,佔有各自的收視群眾。而童星的加入不只點綴劇情,隨著小朋友的一舉一動,更使劇中演員衍生出以往少見的母愛情緒。戲劇題材開始出現的不同的面向與新變化,像《下一站,幸福》安排童星飾演女主角的小孩,打破以前偶像劇都是單身少男少女的刻板印象。也就是這種劇情與演技改變產生的新鮮感,讓戲劇吸引了觀眾的視線。
不單是戲劇結構因童星出現改變,童星也隨著演藝環境而有所改變。小小彬因為人氣高漲,面對媒體的機會自然也增加,才五歲的他發言謹慎圓滑、台風穩健,令人覺得過於早熟,這些個性是因為小小彬在接戲時,面對不少問題而造成的。小小彬分別接拍吳建豪與言承旭主演的偶像劇,言承旭開玩笑對小小彬說:「你現在認吳建豪當爸爸,不要我這個哥哥了。」在眾人起鬨逗弄下,小小彬怒吼說著沒有,隨之眼淚就掉了下來。更有一次小小彬在「下一站,幸福」中有場情感戲,但是愛玩的個性突發,不受控制,安以軒將他帶到一旁說:「你現在已經沒有媽媽了,再不乖就連爸爸也不要你。」讓小小彬馬上說要乖乖的。這些對戲演員的舉動有的是逗弄,有的是為了拍戲順利,但對小小彬而言,這些感受到的所有情緒可能沒辦法正確的判別動機,其造成的影響不會只是一時而片面的。
童星有助於台灣戲劇圈的求新求變,但如何讓小朋友們保持應有的童真,值得童星家庭與社會好好思考,小朋友若有志趣在演戲又能表現固然是好事,但從小就開始建立的人格特質,在演藝環境中更需要小心培育和引導,畢竟再耀眼的明星光芒,也不見得是指引孩子人格發展的明燈。
![]() |
記者 樂嘉妮
我是嘉妮,你也可以叫我Claire。 很榮幸能成為傳科的一份子,希望多多少少能為喀報做點貢獻。 如果你們喜歡我的文章,那將是我最大的光榮。 而建議與批評,絕對是我目前最需要的。 畢竟新手上路,還請各位多多指教。 我的信箱:claire09172005@hotmail.com 平常最愛當個電視兒童,也喜歡聽歌, 更愛到電影院享受一場視覺饗宴。 目前在交大數位內容製作中心打工,能摸到攝影機很開心。 最大的願望就是和家人出去旅遊 跟導一場音樂性質的conce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