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期

《夜巡者》善惡難辨的魔幻

《夜巡者》讓讀者重新審思善與惡的判斷依據,到底善與惡的界線在哪裡?

《夜巡者》善惡難辨的魔幻

記者 葉東瑜 文  2010/03/21

 
封面寫著:「光明有權行善,黑暗有權作惡,彼此永無止盡,既對立且共存。」(圖片來源/夜巡者官方網站)

《夜巡者》是一部二○○六年在台出版的小說,在之後又陸續出了《日巡者》、《幽巡者》、《終巡者》等續集。其中描述的場景雖然是現實世界中的俄國,卻是光明與黑暗魔法爭鬥的舞台。作者盧基揚年科試圖將古老的各種傳說納入,比如法師、女巫、變形人、吸血鬼等等,而且創造了「幽界」的架構──書中的「超凡人」踏入自己的影子便可到達的另一個世界。這本書以傳統魔幻元素為基礎又以新的架構連結虛構與現實,在當年是既古典又創新的魔幻小說;而其中饒富哲理的暗示、對於善惡二元對立的質疑,也被各界評論者讚賞。


虛構與現實融合 魔幻的表達形式
魔幻小說從古至今有各種範式,其中與《夜巡者》較相近的,就是一共出了七集的《哈利波特》。其實這兩本書內容差距甚大,尤其《夜巡者》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交叉描述,與《哈利波特》一直以第三人稱視角進行敘事不同。但在世界觀上,兩者的共通點就相對其他魔幻小說多。比如另一部小說《魔戒》裡講的世界並不存在於現實,裡頭的生物如精靈、半獸人、矮人等等都跟讀者身處的現實世界沒有任何關係。而在《哈利波特》和《夜巡者》這兩系列小說中,魔幻世界與現實世界其實是同一個,如同一個人有兩個人格,這兩個世界共存且會互相影響;而且這兩個系列的書也同樣將傳統魔幻元素融入,並試圖解釋為何現實世界的人不知道魔幻世界的存在,加以創造兩世界的連結,不管是任何形式(如《哈利波特》中王十字火車站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或是《夜巡者》中的「幽界」)。另外,《夜巡者》與《哈利波特》同樣都已接近推理小說或懸疑小說的方式作劇情的推展,讀者皆是跟著主角慢慢抽絲剝繭才了解事情的真相;魔幻的基底反而成了表現的形式,使得在某些橋段中,魔法如同推理小說中殺人犯的刀,雖然會影響劇情,但充其量只能算工具而非主要內容。


但與《哈利波特》不同的是,《夜巡者》不以兒童和少年為目標讀者,《夜巡者》的主角是成年人,在男女感情上的著墨也比《哈利波特》多;再加上《夜巡者》特殊的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交叉敘事,在魔幻小說並不多見,使得夜巡者的特色強烈。可能也是因為目標讀者年齡層較高,《夜巡者》更對魔法的來源、魔幻的邏輯、魔幻世界的架構做更多的描述,而非哈利波特著重於魔幻的結果和表面形式。為了不讓對於魔幻世界的解釋顯得突兀或是做作,作者除了在主角的想法、劇情的進行中安插解釋,也安排主角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對另一個想了解的人進行說明。這種方法同樣在《哈利波特》中出現,不過哈利波特(主角)是在剛剛接觸魔幻世界的時候,想從已熟悉魔幻世界的人(海格)了解。而《夜巡者》主角安東卻是在引導一個剛接觸魔幻世界的人。一個主角是疑問方,一個主角是解釋方,兩個的角度並不相同。


善與惡的平衡 對立且共存
《夜巡者》系列最被人稱道的就是善與惡的論述,書中傳遞的是「善惡平衡」的概念。其他魔幻小說如《魔戒》、《哈利波特》、《納尼亞傳奇》等小說裡,善與惡同樣存在,而且善與惡的爭鬥是必然的,不但如此,「邪不勝正」的模式也是這些小說的主要劇情走向。《夜巡者》則不同,善與惡看似極為分明,尤其書中裡的「光明界」和「黑暗界」,中間似乎沒有模糊地帶。但隨著劇情的推展,讀者會發現,光明界的行事不一定讓人覺得光明,黑暗界也並非全然是邪惡。比如主角安東雖然是光明界,他的鄰居卻是吸血鬼,屬於黑暗界;雖然如此,他們仍然能夠和平相處,甚至主角在殺死一隻犯罪的吸血鬼之後,還想得到鄰居的諒解。


或許是在魔幻小說或其他各類小說中看過太多相同的善惡描寫方式,盧基揚年科對於善與惡(或者說光明與黑暗)的處理顯得相當不同,「非善即惡」或「非惡即善」的邏輯在這部小說並不適用。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二元對立在這部小說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元素,在書中光明與黑暗雖然互相合作,但也是處於一種恐怖的平衡。故事裡描述在五十年前黑暗與光明雙方因兩敗俱傷而簽訂了大合約,雙方各組巡邏隊維持秩序。不管是光明界的「夜巡隊」或是黑暗界的「日巡隊」,身處於那一邊就要堅守那一邊的崗位,既要保護自己的同類、防止對方逾越界線,自己也不能因為擁有魔法就為所欲為,否則就會玩火自焚。然而黑暗界的人也有治療的能力,光明界也曾為了善良的目的造成不好的後果,究竟誰善誰惡?


作者希望讀者透過夜巡隊菜鳥安東的視角,窺探魔幻世界的善與惡,究竟善與惡是否對立,或者是相輔相成?善與惡的本質又是如何?人們又該如何判斷善與惡?沒人能有確定的答案,而作者似乎正是要讀者們思考這些問題,畢竟在魔幻世界裡光明與黑暗就算分明,善惡仍舊難辨,何況是身處於人與人之間沒有光明與黑暗分界的現實世界之中。

記者 葉東瑜
人生中,難免會發生幾件意外的事。而進來交大傳科,對我來說,就是一件意外。 重要的不是意外本身,而是意外之後,能做些什麼。 相信我會在傳科、在電子報學習到很多東西,也希望我能在經過這些磨練後成長。    
記者 葉東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