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期

都市更新 舊城區改造不易

隨著時間不停地往前移轉,城市也變換不同的樣貌,經常歷史與現代並存在都市中,有高聳的帷幕大廈,也有蘊含都市發展脈絡的舊城區。而不同世代的人們穿梭居住於其中,讓城市散發獨特的人文況味。原本扮演都市中心功能的舊城區,隨著都市向外擴張,逐漸被現代化的都會區取代,繁華落盡後被視為破敗且極待改造的都市邊緣。面對老舊社區問題,政府經常使用都市更新的手法,進行重整與改造,期待改善原本窳陋狀況,為城市注入活力。

都市更新 舊城區改造不易

記者 徐瑩峰 報導  2010/03/21

老舊城區的再生與活化,一直是政府在都市更新中的難題。圖為台北市西區剝皮寮老街,因為歷史機運,讓完整的街區得以保存,經過政府多年整修與規劃,以老街方式開放民眾參觀,是近年有名的都市更新案例。(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隨著時間不停地往前移轉,城市也變換不同的樣貌,歷史與現代經常並存在都市中,有高聳的帷幕大廈,也有蘊含都市發展脈絡的舊城區。而不同世代的人們穿梭
居住於其中,讓城市散發獨特的人文況味。原本扮演都市中心功能的舊城區,隨著都市向外擴張,逐漸被現代化的都會區取代,繁華落盡後被視為破敗且極待改造的都市邊緣。面對老舊社區問題,政府經常使用都市更新的手法,進行重整與改造,期待改善原本窳陋狀況,為城市注入活力。


在台灣,都市更新(也稱都市再生),依其性質概略分為兩種,一是政府依據都市計畫主導的公共建設,通常歷時較長、牽涉範圍較大,往往得經過土地徵收等龐雜的業務,將土地權屬釐清再進行更新手續。像台北市信義計畫區,即是一九八○年代中期,政府有意地遷移國軍兵工廠與眷村,留下大片待開發土地,重新規劃進行建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成為現在台北的中心商業區。第二種都市計劃性質,是民間自發性的希望改建住宅環境,經過居民凝聚共識以後,依法定程序向政府申請,核准以後即可進行房屋的拆遷改建。

台北市的信義計畫區,被認為是都市更新成功的著名案例。原本是國軍兵工廠與眷村所在地,過去週遭是一片曠野空地,一九八○年代,政府進行徵收與規劃後,發展成為現在的中心商業區。(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都市更新難題 老舊城區改造 
自發性的都市更新目前仍是少數,規模多是幾棟公寓建築,改建成為現代化的高樓住宅。除了凝聚全體居民意識不容易,過程中也需要大筆經費,甚至後續產權歸屬的程序也相當複雜,導致自發性都市更新尚未成為主流。相對而言,有公權力介入的大規模都市更新,影響層面廣大而且經常左右城市的發展,往往成為公眾注目的焦點。規劃新的都市發展區通常較為單純;相較之下,老舊城區牽涉複雜的土地產權等過程,處理起來棘手許多。


在過去西化為首的年代,看來窳陋的住宅建築,處理手段經常是直接拆除,並在原地興建起高樓大廈。如此拆除風氣盛行了幾年,人們發現城市的歷史感消失,人際關係也變得疏離,進而懷念起記憶中的老街房屋與其中的生活氛圍。懷舊復古風興起,保存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築物成為政府努力的目標。台北故事館、當代藝術館等都是類似的案例。


點面狀保留 失去建築靈魂

近年來,面對都市老舊區域,保留意義性高的建築物已經是社會上普遍的共識,但早期多是點狀保留,忽略建物周遭的景觀協調,導致老建築突兀地佇立在高樓大廈之中。明顯的案例是板橋林家花園,古色古香的清代園林建築,週遭是繁忙的街路與菜市集,充斥著小販與家庭主婦,嘈雜的人聲與靜謐的古蹟建築形成對比。四週高聳大廈裡的住民緊鄰歷史建物居住,卻鮮少與之互動,兩者的聯繫非常低。這種點狀維護舊建築,只片面延續其生命,建築像在博物館裡的展覽品一般,冰冷冷地等待關注的眼光,對於整個城市更新的效果,就像燭光般微弱。


也許大面積的保留,可以為城市留住更多發展的軌跡,展現城市的歷史風貌。但大區塊的歷史建物能否存活至當代社會,需要每一代政府的政策配合,加上居民的社區意識。當政府意識到保留完整街區時,完整的歷史建物區塊卻沒幾個,也發現其實歷史街區的保留,很多是機運造就的。台北市西區的萬華一帶,過去是北部早期繁榮的商業地帶,許多廟宇等古蹟建築物仍然點狀的存在城市裡,剝皮寮老街算是其中幸運留存下的老建築群。

 

日治後期現在的剝皮寮街區,被政府劃入旁邊老松國小的校園預訂定,光復以來一直維持原本的都市計劃,老街房屋也不再改建。一九八○年代後期,也是信義計畫區開展的時候,政府開始徵收剝皮寮土地,預備進行都市更新,在地方人士奔走下,剝皮寮建築得以保留,政府於是遷出該地居民,進行街區的規劃整建。去年(二○○九年)整修完畢,以老街與藝術空間的形式對外開放。




重視常民文化 擺脫軀殼命運

完整的保留街廓,確實保留了城市發展的軌跡樣貌。但是建築物尤然像博物館的展覽品,等待遊客與附近居民走進觀賞,就像憑弔先人般,看著老街建築回憶著過去繁盛時代的生活狀況。眷村文化也是這種都市更新方案下的犧牲者,往往先遷出住民,再進行全面拆除納入其他都市更新案中,近年來多採用保留建築物,塑造成「眷村文化園區」的方式。在台北、高雄等地都有眷村拆除的案例,新竹更成立了眷村博物館,介紹眷村歷史並且展覽過去眷村的照片、生活器具等等。



這種博物館式的都市更新方案,雖然也大規模保存歷史建築,但是只保留建築物的軀殼,卻把靈魂抽走,讓現代人只能在相同的空間幻想建築過去的風華歲月。眷村因為歷史因素造成繁雜的族群背景,形成豐富的文化,來自大陸各省的美食,或是人與人之間濃稠的情誼,至今都讓人懷念不已。除了建築物,更重要的是「人」,正因為人生活其中,才賦與歷史建物特殊的氛圍和意義,這才是都市的靈魂。



面對老舊城區的都市更新,難度不是保留建築物等過程中的技術問題,而是如何為建物注入活力與靈魂。當前多數的手段是把建築物轉型成為展覽空間,利用原本的歷史感,加上藝文氣息,煥然一新地吸引在地居民與外來遊客駐足,而台北故事館、當代藝術館都屬於這類案例。開餐廳也是另一種新興的方式,打著復古懷舊招牌,來吸引社會大眾。這些老屋新用的方式也許成功,但是建築物正是因為「人」生活其中而有生命,常民文化也應隨著建築物被保留,而非遷出住民,任由建築物的靈魂死去。

記者 徐瑩峰
大家好,我是徐瑩峰,很開心與你在喀報上相見! 歷經一學期的寫作,和庚寅梅竹賽的報導經驗。對我而言,每個採訪與寫稿的過程,雖然有些痛苦掙扎,但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相當開心。感謝每一位受訪者、每一位給予支持與鼓勵的人們。期待可以累積更多質量俱佳的作品,培養自己的觀點,朝向優質媒體工作者前進。  
記者 徐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