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櫃,真的準備好了嗎?
大抵而言,同志人口約佔總人口的10%,比例不高,但卻也不是可以忽略的少數。然而,在大環境中深根蒂固的價值觀影響下,造成同志在向他人「出櫃」前,須謹慎思量,三思而後行,對血濃於水的家庭、對生養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深怕一個不慎,將可能引發莫大的家庭風暴,產生難以抹滅的傷害。
出櫃,真的準備好了嗎?
記者 林雨萱 文 2010/03/28
大抵而言,同志人口約佔總人口的10%,比例不高,但卻也不是可以忽略的少數。然而,在大環境中深根蒂固的價值觀影響下,例如宗教信仰、傳宗接代、陰陽調和等觀念,使得即使現下的社會風氣開放,仍不等於能夠對同志族群平等以待,造成同志在向他人「出櫃」前,須謹慎思量,三思而後行,對血濃於水的家庭、對生養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深怕一個不慎,將可能引發莫大的家庭風暴,產生難以抹滅的傷害。
![]() ![]() |
《出櫃停看聽 同志子女必讀寶典》與《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封面。(翻拍/林雨萱) |
《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與《出櫃停看聽 同志子女必讀寶典》是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分別於2003年與2007年所編著,皆是關於同志親子關係的力作。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自1998年成立以來,致力於增進社會大眾對同志的了解,與提升同志人權,是國內提供同志服務與支持的組織之一。所謂「出櫃」,意指同志向他人表明自己的身分性向,源自英文單字中的衣櫃(closet),由於此單字另有隱私、秘密之意,而同志身份在大環境未必友善的情況之下,可說是個難以輕易告人的秘密,因此公開這個身份,就像是打開了這秘密衣櫃,因而有「出櫃」這樣的用法。
在《親愛的爸媽》一書中,收錄了七位母親及一位父親的同志父母心,及九位同志子女的家庭故事;而在《出櫃停看聽》中,則道出同志子女決定向父母出櫃時,所該注意的地方,包括之前的準備與評估、出櫃時的建議,以及之後的問題處理與陪伴,並輔以簡單生動的插圖,而如同書前序所說的,這不是一本鼓勵出櫃的書,而是希望提醒同志子女,出櫃是多麼責任重大的一件事。
出櫃:美好開端或大災難?
同志子女因為櫃中深藏的秘密,使得他們必須將生活分成能講與不能講兩部份,無法對家庭完全坦白,不能在家中暢所欲言,在外因同志身份遇到的挫折,更是難以開口尋求家中的溫暖與支持,讓「家,是永遠的避風港。」這樣的一句話聽起來格外心酸。因此,同父母出櫃,就成了一個希望改善的辦法,不僅是向爸媽揭露自己的同志身份,更想達成的目標在於增進親子關係,家也才能成為真正的庇護所。關於同志生活的大小事,將不再是不能分享的話題;關於未來生活的規劃,將不用再向父母隱瞞;關於外頭的風風雨雨,有了父母家人的支持也將更有勇氣面對。
出櫃後可能有上述完美的結局,但也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後果。子女希望得到出櫃後的輕快舒坦與親情,父母卻常難以接受子女是同志,在《出櫃停看聽》中更不諱言的將出櫃後爸媽能接受、手足也視為平常,家中沒有因此而有爭吵與相互傷害的出櫃同志描述為「萬中選一的幸運兒」,將其父母形容成「夢幻的爸媽」,顯示出家人能坦然接受是多麼的難能可貴。而在現實這個大環境的影響下,子女是同志的事實,對不少父母而言會是不小的震撼,縱使今日社會較以往開放,同志的能見度提高,但「我能接受同性戀,但那不能是我小孩」仍是許多父母的心聲,一旦獲知孩子是同性戀,將此話題冷凍冰封、對子女積極查勤、經濟限制、求神問卜,甚至揚言斷絕關係,種種手段接踵而來,無非是希望孩子能「變回」異性戀,殊不知性向並非能夠選擇的,如同異性戀也無法變成同性戀一般。有鑑於可能演變成如此的「災難」,同志子女向父母出櫃前確實不能不先謹慎思量做好評估,以防一時衝動下引發巨大的家庭革命。
而為了評斷適不適合向父母坦承,在《出櫃停看聽》中,提出了幾個量表,衡量包括親子關係、父母可溝通度、父母親價值觀評鑑、自我資源評鑑等可能會影響爸媽接受與否的指標,以及向父母出櫃後,子女是否有能力處理應付可能的結果。當然,量表不是絕對,主要是提醒同志子女出櫃前所該有的準備,最後還是需要子女自己依照情勢判斷,做出最終決定。
![]() |
《出櫃停看聽》中,強調「冷水煮青蛙」方式的重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父母能夠接受的態度。(翻拍/林雨萱) |
孩子出櫃 父母入櫃
當孩子向爸媽據實以告後,從此他們也開始背負著這難以說出口的秘密。曾經,他們盼望著孩子長大後,兒子挺拔瀟灑,女兒亭亭玉立;曾經,他們期待著孩子的婚禮,讓他們感受孩子成長的喜悅與為人父母的驕傲;曾經,他們想像著孩子成家,在自己頭髮花白之時,抱著白白胖胖的孫子,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然而,當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後,這些對孩子成長的美好藍圖就這樣無情的被打破。「以前對幸福滿滿的想像與希望,現在卻變成了壓力與難過。」在《親愛的爸媽》中的母親蘭媽,回憶起知道兒子的同性戀身份後,她知道世界已經與原先想像的不同了,就算她支持兒子,但仍在參加親友孩子的婚禮時暗自悲傷,而這樣的心情卻無法與其他親朋好友分享。
「雖然我的家族壓力不大,不過要在很多朋友面前偽裝,其實讓我很難過。」「我們這一代要顧上顧下,就像夾心餅乾。」豆媽在《親愛的爸媽》中的一番心情告白,道出了櫃父母的心聲。櫃父母面對上一代,有延續香火的責任,正所謂「不肖有三,無後為大」;面對親朋好友閒話家常中問及孩子何時結婚,入櫃父母表面笑答「兒孫自有兒孫福」的同時,內心的秘密又能向誰透露?即使是在書中對兒子的同志身份最坦然、最支持的Patrick媽媽,當她想像兒子被人問起結婚的事時,仍是選擇以較隱諱的方式幫兒子答:「沒錢哪!沒有經濟基礎怎麼可以結婚?將來怎麼養人家。」而不打算公開兒子的性向;櫃父母還需面對社會壓力,因為「養不教,父之過」,而社會對同性戀的污名化與以有色眼鏡視之,沒有「把孩子教好」的父母,很自然的變成眾所指責的對象。
櫃父母須背負的種種壓力,不比同志子女小,他們還需擔心孩子的生活、交友情形、健康問題、感情狀況,擔心孩子在外有沒有被歧視與欺負,甚至擔心孩子晚年無人陪伴。而這些,他們只能默默承受,不便對外人提起。因此,同志子女在決定出櫃時,也一定要站在父母的角度,為他們想想,若決定出櫃,要怎樣陪伴與提供資源給對同志的一切尚陌生的爸媽。
![]() ![]() |
![]() ![]() |
《出櫃停看聽》中簡單的插圖,生動的表現出同志親子的心聲。(翻拍/林雨萱) |
相互扶持 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同志難為,同志父母一樣難為,畢竟若不是隱居在某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島或是深山中,生活在這個社會,就需要時時面對大眾檢視的目光,因此子女不僅在出櫃前要好好培養親子關係,出櫃後更要好好擔任陪伴父母的角色。在《出櫃停看聽》中的櫃父母語錄之一,小魚媽媽是這樣說的:「孩子你會害怕,其實,我們比你更害怕,你了解、清楚了,而我們只有『那句話』的時間,來面對這件事。」子女出櫃,挑戰的是父母形塑了好幾十年的價值觀;子女摸索多年,知道較多資源可以尋求支援、結交同志朋友,父母卻是一切陌生,更不用說知道哪裡可以提供協助,甚至尋找面臨一樣情形的同志爸媽。因此面對父母的疑問與不解,甚至是激進的言論,子女要試著包容與理解,並給予父母正確的知識以解惑。另外,父母種種尖銳的言語通常是出自不願相信事實,更是出自於愛,子女硬碰硬之下只會兩敗俱傷。就像《出櫃停看聽》中提到的,出櫃並不是辯論大賽,最終的目的應該是拉近距離,更何況親子之間即使爭贏了,還是雙輸;應該要以相互了解取代爭辯,以攜手面對外頭的風風雨雨。
做為同志,出櫃並非必要之路,而只是一種選擇;而選擇出櫃後也該知道,這並不是一次完成、說完即結束的動作,更重要的是之後的漫長磨合過程。就像《出櫃停看聽》書前導讀的同志母親郭媽媽所寫下的:「出櫃是一種『進行式』,而沒有『完結篇』。」
![]() |
《出櫃停看聽》不定期出現在頁尾的櫃父母語錄之一。(翻拍/林雨萱) |
![]() |
記者 林雨萱
痛苦會過去吧,希望留下的會是美。 最後希望大家的肝都平安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