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期

天使野男孩 《放牛班的春天》

兒童教育以及家庭問題在各國電影中經常是被拿來發揮的主題,然而最強大的電影工業國,美國的好萊塢,卻鮮少有這類的影片誕生;反而是法國、匈牙利、義大利、伊朗、柬埔寨等歐亞國家常有佳作。《放牛班的春天》,一部來自法國的文藝片,導演Christophe Barratier第一次掌鏡的自傳式作品便超越了許多大導演無法達到的完整,細膩地刻劃了孩子們在面對鐵的紀律下的不安與叛逆,以及失意音樂家不放棄教學理念,善導野孩子們各個成為會發光的小天使。《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節奏緊湊,用色由暗轉明,劇情堆疊感人至深,在歡笑中卻偷偷拭淚的片子。

天使野男孩 《放牛班的春天》

記者 賴合新 報導  2010/04/04

兒童教育以及家庭問題在各國電影中經常是被拿來發揮的主題,然而最強大的電影工業國,美國的好萊塢,卻鮮少有這類的影片誕生;反而是法國、匈牙利、義大利、伊朗、柬埔寨等歐亞國家常有佳作。《放牛班的春天》,一部來自法國的文藝片,導演Christophe Barratier第一次掌鏡的自傳式作品,便超越了許多大導演無法達到的完整,細膩地刻劃了孩子們在面對鐵的紀律下的不安與叛逆,以及失意音樂家不放棄教學理念,善導野孩子們各個成為會發光的小天使。《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節奏緊湊,用色由暗轉明,劇情堆疊感人至深,在歡笑中卻會偷偷拭淚的片子。

 
 《放牛班的春天》,敘述一名音樂老師與一群野男孩的故事。 (圖片來源/CnMDb)


野男孩出頭天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池塘底寄宿學校,專門收留別人眼中各式各樣的野男孩,有的來自低收入家庭、有的是過度頑劣被母親趕出家門、還有雙親在二戰戰死的孤兒,他們被親人遺棄、被社會遺忘,但卻是一群落入凡間的天使。

莫翰奇有天使般的臉孔、純淨的天籟,也是本片的第二主角。(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故事從帕皮諾帶來的一本泛黃日記本開始,日記的主人馬修是一名音樂家,來到這所專門寄宿兒童的池塘底學校,從他見到第一名小孩帕皮諾開始,便在不被眾人期待的狀態下開始進行他的教學理念。學校清一色無藥可救的壞學生、校長巴森以暴制暴的高壓統治,馬修覺得這所學校從上到下都生病了;然而,他發現了這群孩子們各個有自己的理想,人性本善的信念在他心中開始蔓延。一直到合唱班的成立,馬修循循善誘每一個純潔的好聲音,其中莫翰奇俊美的輪廓、純靜動人的天籟更是本部戲給觀眾最大的驚喜。


孩子的教育 後天的挑戰

在每個社會的角落,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家人的呵護下成長,有的人天生就帶著殘疾來到人世,有的孩子在後天人格養成走偏了,而生命中的伯樂卻始終未出現。別說孩子們自己有選擇的權利,更別提人生下來就懂得分辨是非善惡,就像《放牛班》中池塘底學校的孩子,犯了錯就等著被處罰,巴森校長的「行動-反應」政策,讓池塘底宛如一個監獄,被囚禁的孩子們只想努力掙脫這個枷鎖。

孩子人格的養成,由誰來塑造?最多數人想到的無非就是父母親以及老師,而當有一群孩子們的父母親已經放棄了教育、養育孩子的責任,那這個重擔很自然地就丟給了國家和社會來承受,也許是學校師長、社會機構或是慈善團體,他們有能力給予孩子們失去的愛。而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被老師放棄、被社會遺忘,就像池塘底的老師們僅負責養活孩子,若連最重要的教育、陪伴功能都喪失,誰又會期待這群孩子將來在社會能走上正途?有人說,「一個好老師,勝過一百個警察」,在《放牛班的春天》裡足以印證。

馬修不放棄任何教育孩子的機會,帶領他們走向人生的光明。(圖片來源/電影截圖)


《放牛班的春天》送給這群孩子們一個最大的禮物,就是馬修老師。馬修用音樂的魔法點醒了池塘底的孩子,展現了身為老師春風化雨的風範,對於那些反骨、行為偏差、有勇無謀的學童分別採取適當的教育方式,面對冷酷暴虐的校長,馬修不畏高壓的風骨更是令人激賞。然而電影並沒有將馬修捧為英雄人物,他也有自己失意的時刻,當他煩惱著如何帶領孩子走進下一步,平時眼中自信、慈愛的眼神也透露出黯淡。


被遺忘的孩子 落入凡間的天使

另一部匈牙利的劇情片,《被天堂遺忘的天使》,這部片敘述一九六○年代,發生在匈牙利一所孤兒院的一段真實故事。九歲男童小亞倫的爸爸因為忙於工作而將他留在一間孤兒院,類似《放牛班》裡的池塘底學校,那是一個採取嚴格高壓管理的地方,院長卡斯波是一個瘋狂的宗教戒律者,不錯過每個能夠處罰孩子的機會,性格也與《放牛班》中的巴森校長不謀而合。片中的亞倫從一開始被院中其他孩子們欺負,直到最後彼此成為共患難的夥伴,並帶頭計畫一場求自由的大逃亡。

這兩部片,一部產在法國、一部生在匈牙利,情節相似度卻是極高。同樣描述一群被非人道待遇的孩子們,同樣有一位熱愛音樂的老師扮演正面誘導的角色,也都有一名看了令人唏噓的冷酷院長,然而兩部戲的某些鏡頭也試著表達身為校長的無奈與關愛,並非單單負面的形象而已,可見作者對校長角色的期待。《放牛班的春天》以馬修老師為故事主軸,從他的眼中看這一群參差不齊的孩子,使他們的生命中出現一道曙光。而《被天堂遺忘的天使》則是以新來的院童亞倫為主角,從他在孤兒院成長的過程窺知當時匈牙利的社會體制和文化背景,以及孩子們追求善良不得不與大人反抗的高能動性。
 
 

左:匈牙利的《被遺忘的天使》(圖片來源/Photowant.com)
右:法國的《放牛班的春天》(圖片來源/放牛班的春天官方網站)


欣賞《放牛班》一片是相當輕鬆的,層出不窮的笑點,以及孩子們足以洗滌心靈的天籟,儘管聽不懂歌詞也能夠清晰看見他們心裡態度的由暗轉明;快節奏的敘事、明亮的用色,導演想塑造一個愉悅的情境讓觀眾進入。而《被天堂遺忘的天使》則大相逕庭,從頭到尾使用偏低彩度的灰暗色調,安靜、慢的節奏營造出一股不安的壓力,而這些不安也來自孩子們的眼神。這部片的結局恐怕讓人失望了,亞倫站在疾駛的火車廂車門前,不是成功尋得自由,而是又得開始面對下一次的逃離。

不同的國情,卻不約而同拍攝了相似的故事,顯示這類社會問題舉世皆存在,儘管有一群孩子們不被社會抱有期望,但他們從未喪失純潔善良的本性,他們等待被人發掘,那份潛藏在心裡的才能和熱情。

 

本片的高潮,孩子們向伯爵夫人獻唱。(圖片來源/CnMDb)

回到《放牛班的春天》,整部戲以現在、過去、現在為脈絡的鏡框式敘述,觀眾必須看到最後才能了解,馬修一生的故事。故事的結尾,馬修離開了池塘底,從窗外飛出的紙飛機以及悠揚不絕的歌聲,取代了孩子們在門口依依不捨的呼喊和眼淚,算是不落俗套也令人會心一笑的收尾。這部戲會動人的原因,也許是在每個人在心裡都曾期盼遇到一位像馬修這樣的老師,他寬恕、他嚴格、他擇善固執,不以成績、品行做為評斷學生的指標,要了解這世界上每個人有不同的個別差異性,這樣生活才會變得有趣,不是嗎?

 

記者 賴合新
      哈囉~ 大家好!! 我是喀報小小小記者"小新"~ 雖然很少人這樣叫我,但我覺得只要聽到這個稱呼就會感覺很窩心 我不太擅長將自己的想法用適當甚至是美妙的文字表達 但總希望,自己的觀點與想法能夠傳達給每一位你和他 不管 以後是否會當個記者 但學習當個有獨立思考以及有影響力的傳播人 是現在很享受的事囉! 路 走對了 就不怕遙遠 喔耶 喀報加油~~~!!!   PS.我很喜歡洗澡,因為這是一天24小時唯一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幾分鐘,沖下來的冷水、熱水,都是靈感的來源   My working place...
記者 賴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