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期

Lost&Found 台北觀察

進入二十世紀的十年,台北積極地走向現代化。都市裡高樓林立,一○一大樓也在二○○四年底完成啟用,帶領台北信義計畫區走向商業化都市的高峰。《台北Lost&Found:都市偵探的世紀末台北觀察》寫作於世紀之交的二○○一年,那是個蓄勢待發、正在轉變的時刻,作者李清志當時認為,接下來的十年是城市發展的關鍵期,可以從許多轉變中的案例,窺探出未來台北可能的樣貌。

Lost&Found 台北觀察

徐瑩峰 文  2010/04/04

 
 《台北Lost&Found》作者運用個人的都市觀察,發現在城市蛻變的過程中,台北雖然失落了某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標建物,卻也尋回了其它值得讚賞的城市空間。(圖片來源/田園城市部落格)

進入二十世紀的十年,台北積極地走向現代化。都市裡高樓林立,一○一大樓也在二○○四年底完成啟用,帶領台北信義計畫區走向商業化都市的高峰。《台北Lost&Found:都市偵探的世紀末台北觀察》寫作於世紀之交的二○○一年,那是個蓄勢待發、正在轉變的時刻,作者李清志當時認為,接下來的十年是城市發展的關鍵期,可以從許多轉變中的案例,窺探出未來台北可能的樣貌。

自稱為「都市偵探」的李清志,近二十多年來出版許多城市觀察的書籍,介紹大眾各種角度的觀看方式,像是觀察城市的天際線、電影裡的城市樣貌,甚至是體會城市擬人化的性格等等;而近年來也在報紙媒體與部落格上抒發自己平時對於城市的看法。在實踐大學建築系任教時,開辦了「台北學」的演講課程,從電影、藝術、建築、媒體等的面向中,描繪一個台北的輪廓。


台北失物招領 對比失落與再現

在《台北Lost&Found》一書中,作者並不宏觀的給予讀者城市觀察的架構,反而運用「失物招領」的概念,介紹一個個台北都市角落的案例,說明在都市蛻變過程中,人們失去什麼樣的歷史記憶,卻又獲得哪些值得讚許的城市空間。這在〈台北的失落與再現〉篇章中,有完整的呈現,佔全書篇幅的一半以上。而〈消失的台北城〉則是前面案例的延伸,除了深入介紹,還挖掘城市失落的歷史意義與影響。

在一九九○年代,台北市政府移除大街上的政治人物銅像,象徵城市主人從威權走向民主;而扶輪社、獅子會為了展現商業勢力,以公益單位的名義,在街角空地設立的許多大鐘,也逐漸還地於民,讓都市空間恢復純淨與自然。世紀末的台北,失去象徵政治與商業權力的銅像擺飾,卻出現和在地居民相關連的雕像與公共藝術,像淡水的馬偕石像、東區的公共藝術作品等等。如此「失落與再現」的對比,還有西門町老戲院的拆除與紅樓劇場的保存;鐵道地下化與捷運興建帶來的生活轉變等等。


篇幅短重複性高 無法滿足求知慾

每個〈台北的失落與再現〉,雖然篇幅都較短,但連結兩個城市中的不同概念作為對比,帶給讀者新的思維模式。但延伸的〈消失的台北城〉對十五個「失落」案例進行深化介紹,有些是前面已經提過的,閱讀起來難免有似曾相似之感。以前後文內容都提到的「三葉莊旅店」為例,在「失落」的篇幅中,作者敘述了當時的時代脈絡與建築物被暴力摧毀的過程,後面則回溯了作者自己與三葉莊旅店的經驗,藉此說明拆除旅店也拆掉了城市的歷史記憶。同樣的主題,若能合併在一起,除了避免重複,還可以增長文章篇幅,加深更多論述層次,進而提供更多專業的知識背景,使讀者對於台北城市有更為立體的想像。
 

三葉莊旅店是日治時期建築,立面設計的精巧漂亮,也是許多台北人共同的生活記憶。但在九零年代末期,卻因為商業利益考量,一夕間被拆除。(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台北空間啟示錄〉的書寫,建立在前面眾多的案例陳述上,讀者閱讀至此,已有較深的城市概念底子;作者集結過去的綜合觀察,寫出兩篇評論性的文章,講述台北後現代的空間文化現象與元老級建築師;加上兩篇空間實驗的案例,構成書籍的第三部分。最後,作者用〈台北城歷史建築遺照〉為全書做結,抒發自己對歷史建物不斷消失的焦慮,也督促自己,更積極地為歷史建物留下記錄,因為它們很可能明天就被拆除,只留下遺照。單看這幾篇文章確實是相當有深度,但是放在書本的脈絡中卻顯得突兀,看來像是作者在其它地方寫的文章,因為和台北相關,所以放進書裡來,成為觀察台北的另一種方式。

回顧作者寫書的初衷,在自序中作者提到,這本書是自己對於城市的觀察與註解,希望可以引起更多市民,用各自的觀點為台北做記錄。「觀察與註解」可以包容的範圍很廣,書裡的內容放進這樣的框架下並沒有問題,只是結構不夠嚴謹。在書的結尾部分,作者沒有強化全書的主要概念,卻用幾篇零散的文章做結,分散了書籍的張力,更不能提供讀者完整深入的資訊,對於「失落與再現」的主軸,讀者還是只有案例在心中。在台北討論「失落與再現」,可以喚醒老一輩讀者的記憶,而對於年輕讀者更有教育的作用,因為他們再也無法親身接觸這些城市的歷史記憶,只能憑著書本,認識自己長大的城市。由此可見,作者切入的主題相當有趣,只是這樣的結尾處理非常可惜。


十年後的城市變遷 

由於這本書約是十年前寫作完成,在這十年間作者也走訪了世界各地,寫了更多都市觀察的書籍,回頭看這本書,或許有些不成熟,但它卻成功地在轉變的關鍵時刻,為台北留下記錄。許多書中的案例,到現在已有具體的成果展現在市民面前。十年前拆除的建成圓環,是老一輩台北市民的味覺記憶,李清志認為,拆除圓環也將喪失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十年後,建成圓環歷經幾次重建,雖然有著現代化的玻璃帷幕外觀,但是裡頭的老字號店面卻都轉移他處,圓環就像普通餐廳,對於台北人不再具有特殊意義。

在《台北Lost&Found》一書裡,作者認為拆除歷史建物,會使都市罹患「失憶症」。過去台北進行大規模現代化建設,許多老舊建物被暴力地拆除,除了圓環,還有更早的中華商場、西門町老戲院與城中區的舊書店等等,也使新一代的市民習慣現代化都市,遺忘過去的發展歷史。十年後的現在,「失憶症」已經減緩蔓延的速度,揮別過去的慘痛經驗。地方的文史意識崛起,越來越多的住民關心居住的環境,更進一步與環境建立良好關係,為城市留下記錄。也許,接下來十年又是另一個台北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更多都市偵探,為蛻變中的台北留下樣貌。

記者 徐瑩峰
大家好,我是徐瑩峰,很開心與你在喀報上相見! 歷經一學期的寫作,和庚寅梅竹賽的報導經驗。對我而言,每個採訪與寫稿的過程,雖然有些痛苦掙扎,但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相當開心。感謝每一位受訪者、每一位給予支持與鼓勵的人們。期待可以累積更多質量俱佳的作品,培養自己的觀點,朝向優質媒體工作者前進。  
記者 徐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