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期

爭議不斷 基改作物難定論

基因改造作物不斷問世,但這些作物究竟是農業上的偉大革命,還是恐怖的生態災難,一般民眾又是怎樣面對這個未知的農業革命。

爭議不斷 基改作物難定論

記者 郭伯宇 報導  2010/04/04


基因改造作物不斷問世,究竟是農業上的偉大革命,還是恐怖的生態災難,對一般民眾來說仍是未知的農業革命。〈圖片來源/Future.less Blog〉

近日身為DNA結構發現者之一的華生〈James D. Watson〉來台訪問,所到之處都引起相當大的轟動,許多人爭相前往一睹一代大師的風采。自一九五三年華生和克里克自劍橋大學公佈他們所發現的DNA結構和運作機制以來,眾多的生物學家紛紛開始思考:人類在生物的遺傳機制中能扮演什麼角色?他能對人類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自此,生物科技成為一門顯學,吸引眾多學者的投入,眾多的研究成果也深深引響現今的人類社會。

在生物科技眾多的研究成果中,除了複製生物外,引起最多爭議的莫過於眾多的基因改造食品。基因改造技術指的是將某生物的特定基因植入其他生物體內,使其他生物在成長之後也能擁有外來基因所帶來的特徵,而藉由基因改造技術所產生的各式新品種食物,即是基因改造食品。


革命或災難?   基改食物難定論                          
對農作物改良進而尋求更大的產量和抗病性,一直是許多農業專家奮鬥的目標,如果帶有更高的營養或特殊的風味將會更有益處。但漫長的雜交育種和篩選的過程中,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更是低落。而基因改造技術的發展則徹底改變了這個困境,藉由生物科技將表現特定性徵的基因找出後,再植入其他生物體內,最後將具有特定性徵的基因改造作物篩選出來,不但大幅減少人力物力的消耗和提升效率,更重要的是許多植入的基因更是生物本身永遠無法藉由雜交和突變所產生的,基因改造技術替農作物的改良帶來了無限的可能。

但自一九九四年起,一種基因改造的蕃茄進入市場,成為第一種市面的基因改造食物以來,基因改造食物的爭議一直沒停過。生物學界認為這些經過基因轉殖的植物一旦混入自然界,將造成「基因汙染」,進而壓迫原生物種的生存。而消費者的反應更是直接,如基因改造農作物所植入的基因有些來自動物,甚至細菌,原本不可能出現在自然界中,這些「人造植物」真得能吃嗎?科學家認為,只要不產生毒素,這些基因改造作物和其他原生作物在吃進肚子後都一樣,並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危害。如果這些具有高產能和較強抗病能力的農作物,能推廣至落後地區,將會對當地的糧食生產帶來相當大的正面影響。而反對者則認為,基因改造作物既然能製造抵抗昆蟲囓咬的物質,難道這些物質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任何影響嗎?而其他包括基因改造所產生的宗教倫理問題,和部分生物科技公司在高額獲利下所產生的商業道德問題,都替基因改造作物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種種的疑慮使這些看似完美的基因改造植物依然是許多人心中的毒蛇猛獸。

基因改造食品在世界各地皆引起相當大的爭議 。 
〈圖片來源/ yahoo〉


基因改造食品是否對人體有害?至今依然沒有定論,但對基因改造作物的疑慮已經開始在社會上擴散。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台灣民眾越來越注重食品安全,除了強調有機之外,食用上依然有許多安全疑慮的基因改造食物也成為台灣民眾盡量避免的對象之一。除了專賣有機食品的公司開始強調食品原料來自非基因改造作物,其他食品公司也漸漸在商品標示上,強調原料為非基因改造作物,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非基因改造已經和有機一樣成為食品安全的代表。但基因改造作物難道就不能成為有機食品嗎?有機的定義是什麼呢?乾淨的生長環境?農藥的零使用?這些條件和基因改造食品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係,但民眾對基因改造食品的疑慮已經使基因改造等於不健康的觀念深入人心。


基改食品氾濫 台灣難以倖免

台灣民眾害怕基因改造作物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但在台灣社會,基因改造食品已經充斥在你我的日常飲食中。現今最主要的基因改造作物是黃豆和玉米,所以只要是黃豆和玉米製品,如:豆腐、沙拉油、爆米花和玉米片都可能是基因改造食品。根據消基會二00五年三月的調查顯示:豆漿、豆干和豆腐三種黃豆類食品中,分別有62%、80%和42%的基因改造成分,這份調查報告在當時也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討論,台灣的基因改造食品會如此氾濫,最主要的原因來自台灣最大的糧食進口國--美國,身為基改蕃茄第一個上市的國家,美國的基因改造作物法規和其他國家相比原本就比較寬鬆,而一般基因改造作物所具有的特徵:高產量和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使基因改造作物獲得了價格上的優勢,較具優勢的價格競爭力,也使基因改造作物成為台灣日常飲食的大宗。
 
非基因改造食品已成為廠商獲取消費者信任的重要標示。              〈圖片來源/痞客邦〉
 


道德疑慮 生物科技待關注
雖然基因改造作物對人體的影響依然不明,但各國政府為了降低民眾的疑慮,紛紛制定和基因改造作物相關的法規。台灣也自民國九十一年開始強制要求對含有基因改造作物的產品行標示。至今已有五十四個國家和地區制定程度不一的基因改造作物強制標籤制度。現行法規看似十分嚴密,但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法條勢必要隨著更新,而執行上的許多灰色地帶也必須加以界定,例如,許多基因改造作物的進口是作為家禽的飼料,吃下這些家禽的人類是否會因此被間接影響?這些都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持續關注。

在基因改造作物是否對人體有害依然難以定論的現在,反對者的反對理由與其說是對健康的疑慮,倒不如說是對伴隨生物科技而來的倫理道德問題感到害怕,而部分科學家們幾乎完全功利取向的研究方式,更使這樣的恐懼提升至最高,基因改造作物的安全問題也漸漸失焦。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更多更匪夷所思的生物科技產品勢必接連問世,衝擊也會持續擴大,而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記者 郭伯宇
記者 郭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