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終站 黃錦志從儉思念
生命終站 黃錦志從儉思念
記者 童于蕙 報導 2010/04/04
「阿彌陀佛,果獻師兄。」身邊來來去去的人們總笑著和他這麼打招呼,他是黃錦志,認識他的人常叫他果獻師兄。與佛的結緣,使他心底彷彿種下一顆散佈溫暖的種子,在和人群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地成長、茁壯,直至今日,從事殯葬服務已近五年的他將這份溫暖帶給往生者家屬,透過多年來努力的推廣,佛教殯葬儀式的環保概念也同樣地影響其他殯葬業者。
|
黃錦志(果獻師兄)努力做到符合佛教徒需求的殯葬儀式。(圖片來源/黃錦志提供) |
他- 與「佛」結下不解之緣
黃錦志和他四個兄弟自兒時就跟著父母從三重搬至石牌,從小就在這裡生活、求學。逢年過節,父母都會帶他們坐火車到關渡宮或忠義行天宮的地方廟會活動拜神、家中祭祀活動、拜土地公、過路財神爺也承襲殺雞拜神、燒紙錢的傳統。黃錦志接著說道:「從小到大有任何文件的填寫,宗教欄目都會填佛教,我們都這樣相信,但是當我接觸到聖嚴法師的著作《正信的佛教》和《學佛群疑》後讓我感到訝異的是,平時家庭的生活信仰、祭祀活動跟佛教一點連接都沒有!」
高中畢業後黃錦志決定不繼續升學,選擇去當兵,因緣際會之下在部隊裡讀了聖嚴法師的著作,當時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過去一直是在儒釋道混雜信仰的觀念下生活,認為的信仰竟然完全不是佛教(像是佛教不殺生,也不用紙錢和神明交換利益),也了解到平時的生活信仰,是人敬畏天的一種溝通方式,正信的佛教是引領生命方向的價值觀。讀了書之後的黃錦志才知道聖嚴法師所住的地方──「農禪寺」離自己很近,比平時去的寺廟近上許多,休假的時候就決定到那裡一探究竟,沒想到一去即與佛門結下不解之緣。
「那麼樣的莊嚴、那麼樣的清靜、那麼樣的讓人內心安定,師父們早晚課念誦經文的聲音震撼了我的內心。」猶如置身在過去的回憶裡,對黃錦志來說,那日在農禪寺感受到如入世外桃源般的寧靜、隔絕寺外塵囂的誦經細語,至今仍衝擊著他的內心。時常去的寺廟總是香火鼎盛,煙霧繚繞中感覺神就在身邊賜予獎勵和懲罰,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到過農禪寺形成的強烈反差讓他體認到過去傳承的祭祀習慣不再具有意義。黃錦志開始喜歡那樣的安寧,也莫名地發現自己的需求在那裡得到滿足,結束當兵生活投入社會工作時,也時常參與法鼓山的法會及義工活動,之後他放下原本的工作,在天母開了一家佛教文物店兼咖啡館。歷經信仰的變化、工作的轉換還有與人的交往,他開始思考往後能否無礙地繼續維持自己的信仰,因此幾經思考後,將決定告知父母,多次溝通後終於踏上出家之路。
「選擇一種近距離親近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方式行走,這是我人生最可貴的一次經驗,我會繼續走下去。」(圖片來源/黃錦志提供)
重步塵俗 殯葬業實踐信仰
十年之後正是法鼓山大興土木之時,黃錦志(果獻師父)在大家的期待下面臨是否承擔諸多決策的領導者,最後他選擇避開這些責任,離開法鼓山,完成一次行腳台灣的夢想,一個人走了台灣一圈。回到台北後,黃錦志擔任法鼓山助念團的輔導法師,生與死的問題也是佛教徒畢生探究的,從事臨終關懷時與家屬接觸,為他們解答依佛學概念辦理的殯葬事務流程。當時都是委託與法鼓山有合作關係的禮儀公司協助各項事務,希望禮儀公司能落實法鼓山環保、惜福的理念;然而他發現殯葬費用之高令許多家屬承擔不起,各家供應商、禮儀公司競爭激烈,而且也極少能作到符合佛教殯葬儀式以及落實自然環保概念的禮儀公司。在這層認識下,黃錦志反省自身,也自我期許能做到吻合佛教徒需求的殯葬儀式,但以一個出家人的身分經營並不恰當,因此他還俗成為在家人進入殯葬服務業。
而過去台灣喪葬文化為表彰孝道,表示「慎終追遠」,無不遵循喪葬繁文縟節,重視排場,許多殯葬行為如電子花車、喪禮車隊、五子哭墓等,製造噪音、勞民傷財也打擾其他住戶安寧;且從事殯葬事務多為家族事業,殯葬人員良莠不齊,曾發生殯葬業者搶屍體向家屬超收費用的事件也為人們所詬病,讓一般大眾對殯葬文化的印象相當差。
近年來社會風氣的改變,〈殯葬管理條例〉的設立將殯葬事業與人員導向「專業化」發展,以提升整體殯葬事業的素質,而比起過去,「生後之事」也不再是人們避諱的話題。為因應時代潮流,許多業者也朝企業化經營殯葬業,建立專業形象,提供完整的服務流程;簽署「生前契約」的概念也逐漸廣為人知,殯葬管理條例第二條第十二項:「生前殯葬服務契約:指當事人約定於一方或其約定之人死亡後,由他方提供殯葬服務之契約。」以預付的方式和殯葬公司簽署契約規畫自己往生後的殯葬儀式。然而,對於殯葬人員的培訓與學校教育,黃錦志也提出產學無法銜接的問題,即使擁有殯葬相關科系的學歷也很難找到工作,若成功進入殯葬產業,最多也是從事殯葬業務員的工作(推銷生前契約)。
慎終追遠 儉樸的告別思念
![]() |
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植存(環保自然葬)。(圖片來源/法鼓山提供) |
面對往生者家屬的不安與無助,需要給予他們更多支持的力量,看著黃錦志談吐得宜、溫和有禮的舉止很難想像的到他過去有口語和學習障礙,如同他在和人群的交往中學習得體的說話方式,克服口語障礙一般,他也努力推廣佛教殯葬儀式的環保概念,協助指導家屬不浪費資源、金錢達到對亡者的尊重:「我們協助家屬有自己的精神邏輯與價值:莊嚴、簡樸、惜福、環保,讓家屬能在這種氛圍裡,是我們的目標。」秉持著此精神創業也讓黃錦志的公司被評鑑為台北市少數績優禮儀公司。說著說著,黃錦志拿出皮夾中舊舊的又帶點裂痕的器官捐贈卡,笑著分享自己想要的告別方式:「希望自己在捐贈器官後火化,立即將骨灰送往法鼓山植存(環保自然葬),不舉行告別式。」黃錦志以身奉行信仰,心中植下的種子有一天會開枝散葉,持續地、溫暖長存他人內心。
![]() |
記者 童于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