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少年》boys for beauty
《美麗少年》boys for beauty
記者 林雨萱 文 2010/04/18
談到十多年前的同志青少年影像,會想到什麼?是躲躲藏藏,緊守秘密至能自立,還是衝動出櫃,然後招來一場腥風血雨的家庭革命?無論如何,一旦考量到大環境對同志的不友善,要往光明的美好結局想,似乎不太容易,甚至近似於做夢。但陳俊志在1999年的紀錄片作品《美麗少年》(boys for beauty)中,卻顛覆了這樣黑暗悲慘的想像,片中的三位同志青少年,各個青春陽光、驕傲燦爛,無遮無掩的面對他們的家人、朋友、社會,也同樣無遮無掩的在鏡頭前談著他們的同志經歷,甚至是赤裸裸的情慾經驗,青少年獨特的瀟灑與大無畏洋溢片中,不僅感染了身旁的人,也感染了螢幕前的觀眾。
《美麗少年》VCD封面。(翻拍/林雨萱)
用影片發聲 同志平權鬥士
《美麗少年》的導演陳俊志,本身也是同志,紐約市立大學電影研究所電影製作碩士的他,自1997年拍攝同志情侶許佑生與葛瑞的婚禮《不只是喜宴》開始,十年之間共完成八部性別議題的紀錄片,有意識的用影片發聲,堪稱同志平權運動的鬥士。他的作品多有不錯的成績,1999年上映的《美麗少年》更是打破了記錄片沒有市場的迷思,在華納影城與學者影城放映,並取得台灣年度最賣座電影第三名的佳績,片子還被引進日本播放,這樣的成績不管是對記錄片還是同志運動都是很大的鼓舞。
《美麗少年》導演陳俊志。(圖片來源/中正大學藝文中心)
《美麗少年》記錄了三名同志大男孩,有當時即將赴美唸書的小羽、就讀前三志願男校卻愛調侃自己是名校女生的Morgan、以及扮裝藝能界的新星小丙。談起拍片緣由,陳俊志在影片的一開始旁白說道,在1996年拍攝《不只是喜宴》,受訪的同志們在訪談快結束時,總會熱切的談起下一代同志青少年的未來;而當年也發生了一名建中學生與一名成功高中學生,兩個大男孩談戀愛被抓到,於是一個被父母痛打,一個被退學的事件,此事件還登上了當時的晚報頭條。種種原因,讓陳俊志決定去尋找同志少年們的身影,希望異性戀能夠去認識同性戀。他在網路不似現在如此發達的當時,努力在228新公園與黑街常德街等同志常現身處蹲點,做田野調查一個一個認識,以時間換取信任,共跟拍了十二名同志少年,最後剪輯出這三名主角共63分鐘長的《美麗少年》。
青春與坦然 親情的支持
不管是小羽、Morgan、還是小丙,對於自己的同志身分都非常坦然,也都在青少年時期就讓父母知道了自己的同志身份。「我的性取向是很基本的事,我的父母有權利知道。」不知何時喜歡上男生,但從沒喜歡過女生的小羽,在鏡頭前這麼表示;調侃自己是花木蘭女扮男裝就讀前三志願男校的Morgan,則是驕傲的說出「我覺得gay很高級呀!根本不覺得有什麼不好。」並在早於同學們發現自己是同志前,自己先表明性向,還邀朋友去gay bar見識,讓擔心他會因同志身分被同學排斥的班導聞後說道:「我都幫你保守秘密,你怎麼都講出來了!」在變裝藝能界闖出一片天的小丙,則是在一名女同志的慫恿下跟全班出櫃,同時順應全班的期盼,站在台上為全班開「同志講座」,解答班上同學對於同志的種種疑惑,更呼籲教育部應編一本同志之間愛情教育的教材。
片中的小王子們,之所以可以這樣無束縛的發出如此的青春宣言,背後家庭的支撐力量功不可沒。在出櫃後能得到家人的接受與支持的他們,也知道自己是幸運的一群,而生活在對同志有著異樣眼光的社會,父母家人能接納,多半原因是出在是自己的親手足、親骨肉。小丙的爸爸在訪談中,不只一次的表達「因為那是我兒子!」他不但接受兒子的性向,也接受他在同志酒吧做變裝皇后的工作,更負責接送與陪伴工作的兒子,他說道:「不是我很行,不是我很偉大,因為他是我兒子!」言談間流露的父愛令人動容,而小丙的其他家人同樣也是完全接納;小羽的媽媽,坦言道自己其實是很難過的,但當下還是接受兒子,並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會變壞;小羽的哥哥則表示只要弟弟不要在他面前與他的男友親熱,其他一切都好,而全家都完全接受小羽的同志身份,讓他能夠與哥哥、哥哥的女友以自己的男友為話題,在茶餘飯後輕鬆聊天;Morgan則語帶哽咽地表示,自己知道父母很愛他,並在螢幕上告白道:「如果你們有在看,你們就知道我也很愛你們。」
小羽(圖右帶耳環者)與哥哥、哥哥女友,邊吃東西邊談論小羽男友的身材。(截圖/林雨萱)
父母與家人的愛,並不因子女是同志而改變,而三位小王子都因為有了父母家人的相挺,讓他們更能有勇氣向前走,生活過得更自在,顯示出家庭的支持對同志孩子的重要。
年少與輕狂 可能的爭議
《美麗少年》如實的記錄了三位同志青少年的瀟灑,展現了「人不輕狂枉少年」的精神,然而,在展現他們青春無敵的同時,事實上,很容易刺激衛道人士的神經。
在片中,Morgan與同志朋友Eric大喇喇地吵起Morgan幫Eric「偷吹」的往事,絲毫不避諱前方的鏡頭;為了增加影片的可看性,Morgan與他在學校的異性戀好友們,相約晚自習時偷跑去學校頂樓抽菸,邊抽邊談論老了之後幫同學拍攝打手槍寫真集,以及討論有沒有感受過男女生幫忙口交感覺的不同;在夜晚的新公園門口,拿著call機開玩笑的說著「想跟我玩69請按2,想跟我10等待雙向溝通,馬上與您對談。」種種直白而露骨的情慾言論,無遮無掩的呈現給觀眾。而小炳一次次的盛裝打扮,男扮女裝在舞台上跳著魅力不輸女人的舞步,這樣的同志文化,也在在挑戰觀念較保守人士的尺度。
戲稱自己是名校女生的Morgan(圖左),在夜晚的新公園前對著鏡頭,介紹他的化妝包的內容物。(截圖/林雨萱)
在《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一書中,身為教師的陳媽媽,當時在同志兒子的推薦之下看了《美麗少年》,她表示她邊看邊哭,很不能接受片中的變裝、抽菸等等畫面,「這部片子真的讓我很生氣!既然是要社會上大多數人認識『同性戀者』,卻又介紹太多不被社會接受的負面例子!」她也害怕這樣的形象被連結至所有的同性戀,「我的兒子乖巧優秀上進,他不是這樣的,我不相信所有的同志都這麼頹喪墮落!」
或許,這有以異性戀社會價值為標準來檢視同性戀之疑,而同志與異性戀社會的差異,除了性頃向的不同外,在文化與性道德方面究竟能不能夠以同樣的判准來衡量,尚是個無解的爭議。無論如何,在感受片中同志青少年的青春活力之餘,若是被產生的反感模糊了焦點,實是可惜。
小丙一次次的盛裝打扮,登台演出。(截圖/林雨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須努力
雖然《美麗少年》中的三位主角們各個活出自己的精采,但事實上,能夠這麼坦然活出自我的同志仍然是少數。不能忘記的是,這部紀錄片產生的緣由之一,即是某兩位高中生因同志情侶關係被發現而以悲劇收場的事件,顯示出當時社會對同性戀是不友善的,否則Morgan的老師也不用如此擔心Morgan坦承性向後會被班上同學排斥,小羽與小丙也不用視向父母出櫃為如此慎重之事。
如今,十一年過去了,現下的環境與條件與十多年前相較已不大相同。在科技進展與社會風氣逐漸開放下,現在,我們每年都可以看見自2003起舉辦的同志大遊行,嘉年華般的情境,以及與會者神采飛揚的驕傲,呈現在螢光幕上每每令人印象深刻;現在,網路較從前發達許多,同志不再只有跑到台北的新公園,才有機會認識圈內人;現在,同志團體與性別社團也較以往蓬勃,不論是數量或是活躍度都較以往提高許多。
現今的條件的確使得今日的同志可以比十多年前的同志更能做自己,但不能忽略的是,社會上對於同志的偏見與歧視仍然存在,仍會以有色眼光看待同志族群,即是社會風氣逐漸開放,仍不代表能對同志全盤接受。少年同志的處境尤為難堪,羽翼未豐的他們,難以向最親密的家人表露自己違背了他們的殷殷期盼;即使不小心滑出了櫃子坦白了自己的性向,父母在小則詫異大則呼天搶地之餘,多仍常抱持著「孩子只是年少不懂事」,努力想趁早把孩子矯正回「正常的」。就連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在日前發函至台北市高中職以下學校的公文中,也表示要嚴防社團假借名義,從事同志交誼活動,以「保障學生自然適性之發展空間」。用字遣詞間視同志交誼活動為不宜之事,更視所謂的「自然適性」是異性戀,同性戀則是不自然、違本性、被誘拐所致,之中的不友善與恐同不言而喻。
因此,要讓大環境視同志為平常人,不僅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所有人也要認知到,對於性少數,並沒有必要用放大鏡檢視或貼上標籤。
![]() |
記者 林雨萱
痛苦會過去吧,希望留下的會是美。 最後希望大家的肝都平安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