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

少年血淚《熱血橄欖隊》

青少年常是處於叛逆的階段,需要父母、師長給予更多關愛,用適當的方式陪伴孩子度過。但這個階段同儕之間的「義氣」往往勝過一切,一旦因此鑄下大錯,如何處置和輔導也是一件重要的事。由巨石強森主演的《熱血橄欖隊》(Gridiron Gang),改編自美國一個青少年罪犯收容所Camp Kilpatrick之真實故事,其所欲傳達的理念就是這樣的故事。

少年血淚《熱血橄欖隊》

記者 鄭琬馨 文  2010/04/18

日前藝人陳凱倫之子陳銳,因涉嫌暴力討價,遭求處9年9個月的重刑,引起社會各方討論。之所以會引發各界關注,除了因為陳凱倫的藝人身分之外,更重要的是:陳銳才剛滿18歲,一個這麼年輕的孩子怎麼會涉嫌如此重大的犯罪?

其實青少年常是處於叛逆的階段,需要父母、師長給予更多關愛,用適當的方式陪伴孩子度過。但這個階段同儕之間的「義氣」往往勝過一切,一旦因此鑄下大錯,如何處置和輔導也是一件重要的事。由巨石強森主演的《熱血橄欖隊》(Gridiron Gang),改編自美國一個青少年罪犯收容所Camp Kilpatrick之真實故事,其所欲傳達的理念就是這樣的故事。

《熱血橄欖隊》改編自美國一個青少年罪犯收容所Camp Kilpatrick
之真實故事。(圖片來源/thepaintedman.com)

劇情描述青少年在刑滿出獄後,往往有高達75%的人會再度犯罪而入獄。收容所裡的職員Sean Porter企圖改善這樣的情況,因此設立橄欖球隊,希望透過球隊的團隊合作,讓這些青少年化解其所屬幫派間的對立衝突。幫派是這些青少年們會入獄的重要原因,他們多是為了幫派而相互尋仇,雖然劇中談論的是美國街頭幫派,但台灣也有類似的情形。陳銳是其中一例,社會新聞中不乏幫派進入校園吸收成員的事件,這些青少年或因家庭因素,或因課業表現不佳而無法取得認同,因而轉向加入幫派,藉此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幫派勢力滲入校園,影響的不只是加入的學生,可能衍伸出的問題包含惡勢力橫行、校園霸凌等。台灣對於這方面的問題似乎沒有深入探討過,如同所有社會事件,在新聞熱潮過後討論聲便銷聲匿跡。


真實世界中的
Sean Porter,劇中由巨石強森飾演。
(圖片來源/chasingthefrog.com)

不要放棄  任何一個悔改的機會
如果不能做到事前的防範,那事後的輔導就顯得十分重要。影片一開始就點出75%這個驚人的數據,如果不能找出這些青少年之所以犯罪的癥結點加以輔導,結果就是他們在出獄後會繼續使用相同的模式生活。設立一個橄欖球隊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嗎?當然不是。Sean Porter在球隊成軍時,對著球員們說:「以前你們都是輸家,未來你們可以變成贏家!」但在變成贏家之前,總是要有競賽的對手,但要和一群由罪犯組成的球隊比賽,無論是誰都得深思熟慮一番。Porter在與校園球隊交涉時,懇求對方給這些孩子們重生的機會,但對方以「他們在犯法時已經失去機會了」這句話來回拒。雖然最終找到願意比賽的球隊,但這個過程透露出社會大眾對於曾經犯罪的人,存在著一股恐懼或厭惡,認為他們「就是不學好」,即使他們可能只是未成年的青少年。

「孰能無過」是一句至理名言,但要能體認它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犯罪的人於情於法都必須接受懲罰,但這個懲罰是否該成為一輩子的負擔是值得討論的。《熱血橄欖隊》在欲改編成電影前,曾徵詢現實生活中的Sean Porter,他原是極力反對的,理由是:「要是那些球員現在的雇主知道他們過去的事,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生活」。雖然有許多團體關懷更生人,但社會觀感對於他們仍是有一些疑慮的,如果找不到適當的協助,更生人再度犯罪的機率相對來講是較高的。許多青少年罪犯在犯罪的當下還未成年或剛成年,刑期服滿出獄後,可能已經是20、30幾歲甚至邁入中年了。長久與社會脫節的情況下,要再度融入社會除了需要自身努力,還需要適時的協助才有可能。或許有人認為,像片中那樣設立橄欖球隊,需要花費裝備或場地的費用;或更生人出獄後尋求協助,這些都是社會資源,如果他還是沒有改過自新,豈不是浪費大家的愛心?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有人因此獲得改變自己的機會,不再成為社會的負擔,其所省下的社會資源是很難計算的。


讓冷漠變成愛 犯罪少年重返人生

除了向政府、民間團體尋求協助,更重要的是家人間的關愛。片中Kenny是收容所裡的一個青少年罪犯,也是橄欖球隊的一員,在輸球後總是極力否定自己而想退出球隊。追根究柢就是因為他的父親,每當Kenny出了什麼狀況,父親總會不斷地數落或責罵,讓他產生「沒錯!我就是那麼糟!」的念頭,因而形成惡性循環。作為對比的是教練Porter的媽媽,她在Porter訓練球隊或遭遇挫折的時候不斷鼓勵他,成為他心靈上的支柱。因此,當橄欖球隊的隊員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時,他總覺得:「我為這些孩子們沒有這麼一個好媽媽而難過」。的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的管教,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鼓勵與否定都是一種方式。但除了管教之外,還必須付出關心,即使孩子可能已經犯了錯。

電影末端,交待了球員們的後續發展,24人回到學校念書、3人投入職場,有5人又回到監獄,比例低於75%。其實好萊塢拍過很多這類型的片,監獄中的勵志故事,它們都有相似的戲劇模式和元素。電影講究的是事件的鋪陳,要有張力的劇情來導引觀眾的思緒。一個橄欖球隊能改變青少年罪犯或許值得懷疑,那些數據也不一定是真的,但《熱血橄欖隊》特別關注的是青少年犯罪這一個主題,以幫派、家庭和社會觀感等面向來解析,對照台灣的青少年犯罪問題是能呼應的。陳凱倫多次在媒體前哭紅了眼,許多家裡有類似問題的父母們心有戚戚,每個人都必須經歷青少年階段,但不是大家都能順利地跨過這道邁向成為大人的關卡。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該有的懲罰也該接受,但每個人都應該能體現「孰能無過」這句話,給這些青少年們一個機會。

 

記者 鄭琬馨
我是鄭琬馨,名字很難寫的鄭琬馨。因為當總編輯的關係,所以想放一張新的照片,雖然電子紙剩下兩期…。
記者 鄭琬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