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空間 名不符實
運動空間 名不符實
記者 李志豪 報導 2010/04/18
台灣運動發展總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問題發生,民眾也習慣把責任歸咎於政府沒有體恤民情來制定政策;負責台灣全體國民體育事項的體委會官員們,有關心到民眾最切身的需求嗎?還是還在計畫著所謂面子工程的膚淺政績?每四年喊一次「今年是足球年」,台灣依然像個足球沙漠;棒球號稱台灣國球,學校公園卻禁止從事棒球活動;運動發展似乎不能依靠政府。
限制多 棒球運動難親民
棒球號稱台灣國球,每每國際賽事開打皆能引發全民熱潮,就算是不看棒球的民眾在這個時候也會熱烈關心代表隊的戰績,原本就是球迷的則是注意自己支持的球星表現如何。這個時間點最能吸引觀眾關注棒球運動,職棒球團也視國際賽事為提升票房的靈藥;但是當家長想帶小孩玩傳接球時才發現,住家附近沒有地方可以打球。
在台灣打籃球比打棒球方便許多,很多地方常常可見籃球架的蹤跡,相比之下,要找到一個能夠舉辦比賽的棒壘球場就得費盡千辛萬苦。從經費上的考量,架設一個長二十八公尺、寬十五公尺的籃球場要比建造標準的棒球場容易負擔。維護籃球場的工作也比整理棒球場輕鬆。然而,許多想體驗棒球樂趣的民眾想要的只是有壘包、可以打球的簡易球場。學校公園為了安全,通常規定禁止棒壘球活動,不可否認的,若是任由堅硬的棒壘球亂飛,很容易造成過路民眾的危險,球棒亂甩也可能擊傷周圍的群眾。但是如果能夠擁有一個專屬的場地、明確的規範,喜愛棒球的民眾在正當的場所運動,其實就能降低危險性。
近來單車運動的風行,各觀光景點都看得到單車客奮力踩著踏板的蹤影,順應民情的體委會也將建造單車道納入年度計畫;同樣的計畫裡亦將建造運動公園、社區的簡易籃球場、羽球場等設施當作目標,唯獨不見棒壘球場的隻字片語,彷彿台灣的棒壘活動十分沒落,但事實卻正好相反。想打球的民眾只能偷偷摸摸的窩在角落傳接球,而學生也要一邊丟球一邊和老師玩捉迷藏。建造簡易棒球場的難度在哪?應該比建設一座上億元卻乏人問津的博物館來得簡單;而使用立牌標語,規定禁止事項,把棒壘球的活動空間壓縮,並且將它與「不安全」三個字畫上等號, 有關單位是否認為這是解決空間需求最簡單的作法?
運動空間還是展演場地?
提起運動空間的使用及維護,綜觀已開發國家,應該沒有比台灣更加隨便的。台北市立中山足球場美其名為「足球場」,真正用來比賽的次數大概比不上各種藝文展演活動的次數。五月天、陳奕迅、Luna sea等藝人團體辦演唱會場地的選擇只有足球場嗎?二00六年亞洲盃資格賽在台灣舉行,先行來台的南韓媒體看著中山足球場問了一句,「這是你們最好的場地嗎?」這句話讓人情何以堪。要是南韓媒體知道這座場地每年要舉辦多少非足球活動的話,他們應當理解為何中山足球場的草皮總是東凸一塊、西缺一角;如果沒有瘋狂歌迷的激情,球場不會到處是坑洞陷阱。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世界排名低迷,從場地保養就知道台灣足球沙漠的稱號不是隨隨便便就得到的。連基本尊重場地的態度都不存在,要如何尊重在場地上奮戰的球員?密集舉辦活動的後果,就是草皮永遠長不起來、場地坑坑疤疤,假如台灣足球有幸擊敗其他國家代表隊,唯一的關鍵就是熟悉所有坑洞的主場優勢。
另一座物盡其用的運動場地,台北小巨蛋,其使用情形甚至比中山足球場更加令人心痛。三月、四月的檔期表排開來觀察,不是演唱會就是音樂會,沒有任何運動比賽。超級籃球聯盟SBL不在小巨蛋安排賽程的原因,是場地租借費太過高昂,票房入不敷出。當初建造小巨蛋時似乎只想到「台北是一座國際都市,沒有巨蛋很奇怪」,沒考慮過實際上的需求問題。孵了一個不能打棒球、打籃球會虧本,只好拿來辦音樂會的詭異巨蛋運動場。
管理養護漏洞 國際不滿意
與賽事較少的足球場相比,台灣常常主辦各種國際級棒球比賽。然而台灣棒球場的規格標準卻屢屢讓國際棒總不滿意,並非場地的本體建築不合標準,而是觀眾席、選手休息室、草皮、燈光等硬體設施無法經過高標準的審視。明明是符合標準的國際級比賽場地,卻因為疏於管理養護,在大型比賽前還須重新花費金錢時間置換草皮,而大型電子計分板更曾經發生故障卻遲遲無人修理的窘境。
常常有人說台灣地狹人稠,每一分土地都需要好好規劃運作,但是從台灣的運動設施的建設可以看出,負責興建的主管機關不在意事前規劃以及民眾需求。建造完成的場地差強人意不說,甚至更空養蚊子。未來民眾要是能加強溝通反應,用民意來督促有關單位正視人民對運動場地的需求。
![]() |
中山足球場不是用來踢足球。 |
![]() |
記者 李志豪
台客、諧星、機車人。 生不出優美的文字, 只會自以為幽默的評論。 人生不要太嚴肅, 寫新聞也要說笑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