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演員 運動明星受考驗
轉型演員 運動明星受考驗
記者 李志豪 文 2010/06/21
僅以本文紀念筆者最愛的摔角手,巨石強森(The Rock),曾經的人民冠軍。
|
《熱血橄欖隊》劇照,巨石強森深邃的眼神。 |
用「紀念」兩個字或許太過駭人聽聞,這位仁兄還沒有去天堂,和其他名人堂等級的摔角手齊聚一堂。不過自從他在2001年上映的電影《神鬼傳奇二》客串魔蠍大帝之後,本職的摔角手工作有一陣沒一陣,大部分的時間都忙碌著電影拍攝,直到2004年巨石強森離開擂台之後,就再也沒有打過一場正式比賽了。
摔角手進軍電影 不賣演技賣臉蛋肌肉
巨石強森轉型電影明星後也拍過不少知名的作品,像是《神鬼傳奇》的外傳《魔蠍大帝》、《毀滅戰士》、《特務行不行》等等。然而這些電影不是冒險動作片,就是表情誇張的喜劇片,很少有讓巨石強森發揮演技的「深度」劇情片。當然,這些片商導演也不奢望一個半路出家的演員能有多好的演技表現。巨石強森在他擔綱主角的《魔蠍大帝》裡,表情語言如同台灣鄉土劇一哥,永遠只有一種表情——眉頭深鎖。接著就是不停的賣弄肌肉、打架、賣弄肌肉、打架;巨石強森的前幾部電影大致上都是依循著這種模式,以為觀眾只想看我們的人民冠軍把擂台上的表演,換成大銀幕上的演出,事實上,觀眾的確滿吃這一套的。
其實巨石強森在摔角界是很有表演天賦的選手,不論是麥克風秀或者是擂台上的施招、受招,往往讓觀眾情緒隨著他的表演而興奮至極。當年強森會被找去拍電影,就是因為他在摔角場上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還算帥氣的臉蛋,最重要的就是那精采的表演天賦。摔角界除了巨石強森之外,有很多人也曾經兼差拍電影,但是從那短短幾分鐘的龍套演出,就看得出巨石強森對攝影機的感覺高人一等,這樣說來,巨石強森的前幾部電影就些浪費天分。
開闢新戲路 強森正式邁向演員之路
![]() |
電影《超級盃奶爸》劇照,在劇中摔角手巨石強森飾演美式足球員。(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
而巨石強森的經紀人大概也知道只有賣帥、刺激的打鬥冒險,會讓強森的演藝之路如流星般消逝,畢竟票房不能只靠摔角迷支撐。因此,巨石強森也嘗試了動作片之外的戲路;像是真人真事改編的《熱血橄欖隊》,劇情描述一個青少年收容所職員,在獄中設立橄欖球隊,以解決青少年的幫派問題。強森難得在這部片中展現鐵漢柔情的一面,恰當的演出收容所輔導員兼球隊教練的Sean Porter,一個沒什麼表情的中年大叔。這不是說演員沒有演技,而是在詮釋角色上沒有太過多餘的演出。另外一部《超級盃奶爸》,更能看出強森演技的進步,和劇中飾演他女兒的梅迪森佩蒂絲(Madison Pettis),從剛開始的排斥、慢慢接受、最終團圓的大結局,幾場眼神交會的對手戲,讓人感嘆巨石強森已經變成真正的演員,他重回摔角擂台的機會更是遙遙無期了。
職業明星客串電影 演技效果令人失望
前文提到,除了巨石強森之外還有很多摔角手客串電影演出。原本就是以摔角當作故事主軸的《玩命摔角王》,為了迎合摔角迷的喜愛,找到了當時世界冠軍摔角聯盟(World Champion Wrestling,WCW)的巨星比爾高柏特(Bill Goldberg)、史汀(Sting),演的就是他們自己。這種找職業巨星來客串電影演出的方式,在好萊塢十分常見,《小鬼魔鞋》就看的到一群NBA巨星慘遭小鬼羞辱。基本上這些巨星客串演出戲分都不會太吃重,很多時候扮演的還是演員自己本身,只是說到演技,可能就要請觀眾用愛來包容,巨石強森畢竟是個特例。世界摔角娛樂公司(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WWE)開了先例讓巨石強森去演電影當主角之後,也曾經讓出資讓拿過冠軍的約翰˙塞納(John Cena)主演《海陸悍將》,一部B級動作片。
![]() |
在電影《海陸悍將》中,飾演海軍陸戰隊員的摔角手約翰˙塞納(John Cena)。 |
John Cena第一次演電影就要當主角,其演技真的只能用僵硬形容,或許電影不好不能只怪罪到他的頭上,很多細節的呈現上,劇組也沒把握好分寸。為了營造英雄式浪漫,電影最後一刻從爆炸的建築物裡飛身而出的鏡頭,總共演出四次之多,就算是布魯斯威利在《終極警探四》都會頭破血流了。John Cena把他摔角場上無敵超人的形象也搬到電影當中,無怪乎除了他原本的粉絲,其他觀眾對這部片的接受度始終不高。
轉型藝人 職業明星仍須努力
![]() |
台灣也有職業明星客串電影演出的案例,在國片《九降風》裡,前職棒國手廖敏雄就扮演棒球員角色。 |
在台灣,請來職業明星來客串演出的案例也出現過;電影《九降風》就找到第一次假球事件主角廖敏雄在最後現身。想當然的,不能因為他們在球場上逼真的放水就以為他們的演技一流,即使是廖敏雄出現的時間短暫,依然看得出念對白時候的不順暢感。而染黑的黃金戰士陳致遠,最近也朝著演藝圈之路邁進,參加歌唱比賽、跑通告,努力賺錢養家。
運動職業巨星轉型成藝人的例子美、日、台都有,一開始或許能靠著以前累積下來人氣博得收視率、票房,但如果沒有多方面精進藝人的能力,久而久之也將成為毒藥而默默消失。如果是生涯規劃而轉型的明星,或許在成為票房毒藥之後能幡然悔悟重回當初捧紅他的舞台,那自然是粉絲所樂見。但是因為傷病或是不可抗拒因素而離開運動圈的明星,苟留於演藝圈讓粉絲能不時看著他而欣喜,也許對其本人以及粉絲最好的結局。
![]() |
記者 李志豪
台客、諧星、機車人。 生不出優美的文字, 只會自以為幽默的評論。 人生不要太嚴肅, 寫新聞也要說笑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