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期

周美玲的同志三部曲

2008年暑假,周美玲的《漂浪青春》上映,結合2004年的《艷光四射歌舞團》與2007年的《刺青》,同志導演周美玲完成了她的同志六色彩虹系列電影的其中三部曲。

周美玲的同志三部曲

記者 林雨萱 報導  2010/05/02

2008年暑假,周美玲的《漂浪青春》上映,結合2004年的《艷光四射歌舞團》與2007年的《刺青》,同志導演周美玲完成了她的同志六色彩虹系列電影的其中三部曲。其中《艷光四射歌舞團》是黃色,《刺青》屬於綠色,《漂浪青春》則是紅色。六色彩虹系列電影這個想法,起源自代表同志驕傲的符號──六色彩虹旗,每個顏色都有其不同的意義,周美玲計畫將每個顏色都發展成一個故事,各拍成一部電影,期待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將之完成,來呈現出這個時代華人同志們的生命圖像。

 

三部曲的DVD封面,從左起分別為《艷光四射歌舞團》、《刺青》、《漂浪青春》。(翻拍/林雨萱)

 

色彩意義 三部同志電影
初探彩虹旗各顏色所代表的意義,黃色代表的是陽光,綠色代表的是自然,紅色代表的是生命,而導演拍片時心中是否有作另解他人並不清楚,但從這三部作品中,的確可看出其顏色意義的影子。《艷光四射歌舞團》描述白天是溝通陰陽的道士,夜晚是跨越性別的扮裝皇后的主角阿威,在愛人阿陽過世後,心情從一開始的悲傷糾葛到最後的釋然,並與扮妝姐妹們一同以歌舞表演送阿陽最後一程,影片極富聲光之美。陽光是希望、是光明,《艷光四射歌舞團》身為代表黃色的影片,除了絢麗的畫面外,阿威與他的扮妝好姐妹們以及團長媽媽,不因自身的「異於常人」而自怨自艾,他們在吵吵鬧鬧、盡情搖擺中展現的是自己生命的光輝燦爛,就像主角的愛人所羨慕的那般,他們過得很自由、很快樂。

綠色的電影《刺青》,描述想藉刺青標記愛情的寂寞少女小綠,與藉著在手臂上刺青,撫慰過去心靈傷痛的刺青師竹子兩人間的同志愛情,影片風格唯美瑰麗。雖然是同志電影,但有不少人覺得電影裡並沒有想像中的著眼於女同性戀,而在另外一些生命課題上著力更深,例如人性的脆弱與困頓,於是人藉著某種「儀式」隱藏起真實自己的脆弱,然後背負著傷痛記憶繼續走下去。乍看之下,以綠色的象徵義為「自然」而論,這部電影為何代表綠色令人有些不著頭緒,不知「自然」的意象何在。或許,在導演心中,綠色另有其他的意義,非作自然解;又或許,「不自然」是同志族群最常遇到的外界指責之一,但主角小綠卻無顧忌的追求自己的同性愛情,這種不加遮掩的本性,是自然;而電影雖是同性間的愛戀故事,但生命課題卻是普同的,顯示同性戀與異性戀很多人生經驗是相似的,與異性戀一般就是這麼自然的存在在社會上,以女同性戀為主角在這個故事中,並沒有產生任何違和感,甚至讓人不覺有在此特別著墨,這也是自然。

《漂浪青春》中有著三段故事,第一段的<妹狗>,藉著小小年紀的妹狗對竹篙的心儀,訴說的是同志幼年時的情感萌芽,表達同性戀是天生只對同性有感覺,一切都是與生俱來的;第二段<水蓮>的主體是同志的晚年,當初為逃避世俗目光而假結婚的水蓮與阿彥又再度相會,即使老年的水蓮罹瘓阿茲海默症而錯把阿彥認成已過世的同志愛人,讓阿彥吃足苦頭,阿彥最後仍選擇陪伴老友;第三段<竹篙>將時間又往前拉回到竹篙、水蓮、阿彥的學生時代,透過竹篙對自身的疑惑、對胸罩的反感,到遇上水蓮而後的了然,帶出同志在青少年時期的自我認同。幼年、青少年、老年,《漂浪青春》就如同它的代表色紅色,訴說生命歷程的故事,反應同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的際遇,而三段故事看似獨立卻又息息相關,則是導演說故事的功力。

立足台灣 關心在地文化
從周美玲早期的紀錄片作品,例如《走找布袋戲的老藝師》、《漂泊的港灣:百年基隆港》、《流離島影》、《極端寶島》等等,不難看出她對台灣這片土地的關懷與熱愛,連後來拍同志系列電影也不例外,仍一如往常的關心台灣文化,將在地文化與庶民樣貌融入電影中,不論是場景、主角,都時常流露出台灣獨有的鄉土味。在《艷光四射歌舞團》中,除了扮裝皇后的電子花車外,尚有道士引渡亡魂、牽亡歌陣等台灣傳統的喪葬儀節,以及傳統小漁村樣貌;在《刺青》中,以九二一大地震為成長背景,兩名女主角的成長經驗都與地震帶來的傷痛脫不了關係;《漂浪青春》裡,周美玲以樸實的台灣小人物為主角,盲女菁菁是走唱於各茶室的歌手,用手風琴替菁菁伴奏的竹篙家裡是布袋戲團,水蓮的家中同也是以布袋戲為業,而廟會、歌曲、學生的服裝打扮等等,也都透露出早期台灣社會的氣息。

一個地方的藝文作品通常都是外人來了解當地文化之處,身為一個導演,身為一個藝文工作者,周美玲沒有遺忘這樣一個使命,甚至可以說是以這樣的使命為己任;而身為同志的一員,周美玲也不遺餘力的為同志作傳,不論是《艷光四射歌舞團》中的男同志、《刺青》中的女同志、《漂浪青春》中的幼年、少年、老年同志,她紀錄了同志族群的各種樣貌,更結合兩者,持續對台灣社會、對同志族群作關懷。

不可忽視 同志伴侶保障
在《艷光四射歌舞團》中,阿威在愛人阿陽過世後,阿陽在眾姐妹的一番話點醒下,猛然驚覺在傳統中根本沒有自己的位置,縱使兩人的關係是如此親密,但在阿陽死後,他沒有資格稱己是未亡人──死者的配偶,大家也不會承認這樣的關係,顯示同性愛是不被社會認可的;而《漂浪青春》中,從老年水蓮這個角色可以看到,同志在伴侶去世後的孤單。這樣的淒涼情況,顯示同志伴侶在這個社會中,是多麼的沒有保障。

不管是阿威還是水蓮,周美玲在敘述他們的故事的同時,映出了社會結構方面的問題,雖然之中並沒有說教意味,但在動人的情節中,更能感到此問題的深沉。由於現今的法律不承認同志婚姻,因此造就他們沒有保障的未來。他們不能領養孩子、不能結婚、更不能擁有異性戀伴侶婚後所能有的各種權利,無法享有青年成家的優惠房貸、無法享有夫妻報稅的優惠、無法作為另一半的保險受益人,當他們想為想為兩人的未來生活做規劃時,將會發現同志的地位是如此的沒有權益沒有保障。而如果其中一人有什麼三長兩短,縱使關係比任何人都親密,另一人也沒有簽手術同意書的權利,非病患家屬探病也會受到限制,最後的遺產繼承也不能像夫妻那般自然,連到生命的終曲也沒有他們的位置,未亡人是稱呼死者未亡的婚姻伴侶的,沒有婚姻何來未亡人?只能以好朋友、好兄弟、好姐妹做交代。縱使現在社會漸漸開放,而同志們就如同一般人般的繳稅、服兵役、盡法律上應盡的義務,但目前法律仍舊沒有辦法給同志一個身份,承認同志伴侶關係,他們的未來,在爭取權益還未有結果前,目前似乎只能自求多福。

記者 林雨萱
痛苦會過去吧,希望留下的會是美。 最後希望大家的肝都平安健康。            
記者 林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