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期

是文創 還是一塊畫餅?

最近在網路上鬧的沸沸揚揚之「張大春po文事件」,對於台灣近年熱門的「文創產業」話題的反面批判,引起了眾多討論與爭議。有人認為這篇文章點出了文創政策提倡至今的的盲點,也有人認為這篇對於文創的論點太過於偏激,太過武斷的抹煞了該產業的價值。但「張大春po文事件」確實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大眾對於這個近年被政府、企業等機構大力推行的「文創產業」能夠有多一層的討論與省思。

是文創 還是一塊畫餅?

記者 羅文婕 文  2010/12/05

近在網路上鬧的沸沸揚揚之「張大春po文事件」,對於台灣近年熱門的「文創產業」話題的反面批判,引起了眾多討論與爭議:一名大學生對學校辦的文創課程有諸多疑問,因此寫信給作家張大春詢問看法,作家對此發表了一篇<答大學生-關於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回覆該名大學生,並在文章中,以創作者的角度,對現行台灣提倡的「文創產業」提出諸多批判,此文一出,引起外界諸多迴響與討論,有人認為這篇文章點出了文創政策提倡至今的的盲點,也有人認為這篇對於文創的論點太過於偏激,太過果斷的抹煞了該產業的價值。但「張大春po文事件」確實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大眾對於這個近年被政府、企業等機構大力推行的「文創產業」能夠有多一層的討論與省思。

 

文創產業為近年熱門的話題,但在現階段是否只是一個曇花一現的口號,
仍有待觀察。(攝影/羅文婕)

 

文創產業剛起步 處處有難處

文創產業,台灣官方全名為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於2002年由行政院提出,主要是因台灣已漸漸脫離過去的製造代工時代,將轉向文化等相關軟實力發展,政府擬定這個政策,來針對文化與創意的產業面向來進行規畫,藉由創作者的創意再加上行銷者的包裝,來讓這些作品成為一種產業,並發展相關商機。

 

關於這樣「美學經濟」的相關法案,其實在已開發國家行之有年,主要以歐美國家居多,如英國,法國,美國,芬蘭,瑞典…等等。而在亞洲,則有日本及韓國和香港,不過這個政策在每個國家的正名,以及著重的方向,又都不盡相同。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國家是英國,在1997年時,制定了名為「創意產業」(creativity industry)的政策,對於出版、電視廣播、設計、音樂、表演、建築等加以規畫安排,進一步成為能帶來商機的產業。而亞洲國家韓國則偏重於流行文化的結合,例如韓國政府大力補助電視劇的拍攝,藉由韓劇來發展相關商機,甚至也帶動了韓國地方的觀光業。而目前以製造業為主的中國,也在思考擬訂相關的政策。

 

台灣現在的文創產業,因剛起步沒多久,在實際執行上仍有很多有待發展及改善的空間,諸多爭議也有待解決。這次的「張大春po文事件」引起的相關評論中,有許多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本身的定義過於模糊且不知所云的言論,有人認為這三者的結合好似東拼西湊,不知道著重的部分到底是在「文化」「創意」還是「產業」上,因為在實際執行方法上,三者必須採取的手法以及產生的效益會有很大的差別,所以若是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與定義,只會讓創作者,學界和企業之間無所適從,而無法有實際上的交流與相輔相成的效果。

 

創作設計行銷 都有本難念的經

在與這項政策相關的人當中,文化創作者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應著重在文化的培養上,並以創意與商機為輔,過於強調商業產值有可能會抹煞文化作品中的內涵精神。介於美感與商業之間設計者,則是認為政府應加強設計人才的培養,因國內培育設計人才的資源與環境仍不如國外,在國際間獲得肯定的設計者回到台灣仍然會因制度及環境,在生存上遇到困難。有些負責行銷的業者則擔心,目前資訊發達,抄襲風氣盛行,因為少了原創的費用,這些仿造品憑著低廉的價錢,能得到很好的銷量,與那些需要花錢設計、營造形像的形象品牌的銷量根本無法比擬,因此不敢輕易將資金投注在藝文創作上。

 

目前文化創意產業仍然是一個相當新的課題與政策,尚未發展出成熟與完整的架構,所以若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中開設的話,引發諸多爭議一定是無可避免的。一方面是因為,目前看來,這只是一個將舊有東西重新組合而成的概念,另一方面,台灣仍在找尋屬於自己的特色,加上文創產業剛起步,涵蓋範圍實在太廣,一切還在摸索。所以作為課程,這樣的教學架構若無謹慎安排,可能會淪於空談。

 

近年風行的創意市集活動一隅。(攝影 / 羅文婕)

 

業界經驗談 談何容易?

政府發展文創產業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台灣在脫離製造代工年代後,能夠將藝文相關創作進一步轉化為產業,帶動經濟。有心的學生想投入其中,在三者間都必須要花長時間來學習,以文化取向來說,文化及審美素養是需要培養累積的;創意取向來說,創意的培養並非單單學校課業就可以訓練的,創意需要藉由個人日常生活經驗、思考方式和資訊吸收等等,來慢慢養成的;而就產業行銷取向來說,將一個商品從包裝到行銷,是很需要企管,商務,行銷,甚至包含實務經驗的。許多大專院校文創相關課程如雨後春筍出現,但許多大學生反映,這類的課程大都以請不同的講師分享所謂「業界成功案例」的方式安排,最後都只是些虛浮的理論和詞藻組合而已,學生在上完了課之後,沒有實質訓練以及激盪,只有成功範例的欣賞。除了對於個案的成功有點模糊的認知之外,真正學到的能力又還有甚麼呢?

 

因為文創這個新概念的帽子實在太新潮好看,許多的理論湊合起來,戴上這頂帽子似乎都會有個樣子,因此身為大學生,在面對有關文創的學程,需要睜大眼睛仔細思考,在表面看似貼合時代趨勢的好聽名字下,這些課程裡的理論到底包含些什麼。

 

在這被炒得火熱的「美學經濟」風潮之中,台灣藝文相關展演及活動風氣,看似真的越來越盛行。在大學志願選填中,設計、創意行銷等相關科系近年成了熱門新寵,有些學校也因此增設了類似的新學系,另外在產業界中,所謂文創公司、創意行銷公司更是花團錦簇,由此可見這股熱潮中跟隨者的一斑。如此盛景,究竟真的是趨勢,還是如泡沫般只是一時的炒作,看來規模不小,但時間一過就慢慢煙消雲散,仍有待觀察。

 

可以確定的是,大部分的人都會願意追求心目中美好的創作,藉此調劑身心,不論它是文學、電影、電視節目、音樂、設計……等等。但大多數這些作品最終都必須靠商業的買賣,才能由創作者流通到享受它的人手中,因此給予創作者在商業上、金錢上的回饋多少是必須的,如此才能保障創作者的生活,並產生更大的創造力,所以文創在本質上並不完全如作家張大春所言,「像是一個惡性腫瘤」是個不正常的細胞會危害到創作者。只是在它的概念與構想還太新,結構及實質的產業運作尚未成熟之際,就積極強打著「文創」經營或轉型的人太多,因此有心投入者,都必須先睜大眼睛仔細觀察,這到底在台灣真正是一個有利的轉型趨勢,還是一個群眾共同想像投射出來的理想烏托邦。

記者 羅文婕
嗨!我是羅文婕,可以叫我阿啾。 是個熱血的人,對新奇的東西沒有抵抗力,因此長假的時候會戴著相機到處飛,今年暑假去了一趟單車環島,又到東京自助旅遊所以曬得相當黑但很滿足,畢竟在我眼中,青春就是要拿來噴跑的。 不過大多數時間我也喜歡宅在家,有時做個美宣當爆肝人。興趣是電影.吉他.閱讀.畫畫還有音樂,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親臨Radiohead的現場聽Thom Yorke唱歌。 希望在喀報呈現的東西大家會喜歡,請多多指教 歡迎與我連絡:yesiamjo@gmail.com
記者 羅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