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期

狩獵 文化或保育!?

獵槍、陷阱、咆嘯的獵狗這些可能都是大家對於狩獵的刻板印象,甚至在生物保育人士的眼中,狩獵和殘忍的殺戮幾乎畫上等號;但站在不同的立場,台灣原住民認為狩獵象徵一種光榮的祖先文化與重要的宗族情感媒介,而不是漢人自以為的落後習俗。臺灣生物保育和傳統文化保處於一個矛盾的平衡,不禁讓我們想了解,到底是保育重要還是人文重要?

狩獵 文化或保育!?

記者 徐念慈 報導  2010/05/23

獵槍、陷阱、咆嘯的獵狗這些可能都是大家對於狩獵的刻板印象,甚至在生物保育人士的眼中,狩獵和殘忍的殺戮幾乎畫上等號;但站在不同的立場,台灣原住民認為狩獵象徵一種光榮的祖先文化與重要的宗族情感媒介,而不是漢人自以為的落後習俗。臺灣生物保育和傳統文化保處於一個矛盾的平衡,不禁讓我們想了解,到底是保育重要還是人文重要?

生物保育或讓狩獵文化只是老照片(圖片來源/臺灣記憶)



狩獵還是觀光?

目前政府為了保存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傳統,特別設定相關法律,確保原住民合法取得獵槍和狩獵的權利。但近年來因為負面新聞和消息不斷,例如:原住民擅自進入國家公園獵取珍貴物種、違規帶平地人狩獵、濫捕殺等,保育團體不禁提出質疑,認為在這個現代的社會,原住民狩獵合法化的政策是否早該廢除?具體舉例來說:目前原住民文化早已流失,甚至有不肖業者人將原住民可以合法狩獵的權限,拿去發展觀光事業,打出「來住民宿,就送打獵行程」的行銷手法,象徵狩獵內涵的傳統精神早就消失,保育人士更進一步表示不該讓人類的沙文主義去破壞動物的生存權。 

徐進明是經驗多年的業餘獵人(攝影/徐念慈)

一身黝黑皮膚、笑聲爽朗的徐進明,是住在尖石鄉竹林村的業餘原住民獵人,對於這點他倒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那種將自身權利拿去當作觀光發展的人真的非常少,以他自己的經驗來說,竹林村如果外人要進來狩獵,通常都要跟當地耆老溝通後,才能進來他們從祖先時就擁有的「原始領地」,而鄰近的天湖部落甚至拒絕外客進入狩獵;而在濫捕殺這一點上,徐進明表示除了飛鼠這種繁殖量多且繁殖期長的動物會頻率較高的獵捕外,其他如野豬這種生物通常會限定季節適量從自然取得。

最後提到原住民盜獵珍貴物種這點,徐進明說明因為在狩獵的道具上有分獵槍和陷阱,而陷阱基本上是選擇放置在動物比較常經過的道路上,而這點就是目前比較受到爭議的地方,「森林警察會說我們獵補保育類動物像山羌這類,但其實陷阱就放在那裏,我們本身也不想捕獵違法物種呀!」,陷阱沒有眼睛,會補到什麼動物我們也無法確定,所以有時會和森林警察產生紛爭。


狩獵有盲點 但必須存在

長年往來各個部落,田野經驗豐富的廖賢德,對於保育人士對原住民入侵國家公園狩獵的指控,廖賢德表示原住民的「原始領地」常和國家公園十分臨近,國家公園內的動物因保育法的關係會比較多,有人確實會貪圖裡面豐富的動物而入境獵捕;但基於法規和怕引起警察注意,通常偷入的獵者不會帶獵狗入境,避免引起警察的注意,而這樣也導致狩獵的困難度增加,所以除非有特殊需要,否則原住民還是很少會想入侵國家公園。

徐明進以自己狩獵多年的經驗,也說因為目前國家公園保育有成,國家公園動物增加導致食物不夠吃,越來越多動物會出境覓食,甚至連他菜園旁邊都可以看到水鹿,如果要打獵目前「原始領地」早已足夠,根本不需特地入侵國家公園,保育人士的質問其實並不是嚴重問題。

最後站在研究者的立場,廖賢德認為這個文化還是有保存的必要,狩獵真的能維持部族的情感,原住民部落內比較專業的獵者,在狩獵後,會依照傳統習俗將部份的獵物分給長老或有需要的族人。根據多年的觀察,對於狩獵的發展,廖賢德認為:「因為原住民這代的年輕人大多吃不了苦,狩獵這項傳統目前正面臨傳承危機。」廖賢德進一步說,也許大家都認為狩獵是種刺激的休閒,但狩獵其實是件辛苦的事,必須跋山涉水甚至有時也獵不到動物,所以部落青年在現代舒適、優渥的生活下,越來越少人有意願去參與狩獵,真得十分可惜。


文化內早含有保育精神  棲地維護更是重點

回到制度面,臺灣原住民狩獵文化,本身就有嚴格的限定,不論在狩獵季節、狩獵物種、哪些人狩獵都有規範,甚至透過某些傳說去說服獵者維持生態平衡,如:禁止春天狩獵大型動物、獵到蛇會倒楣一整年、女性最好不要碰獵槍等傳說,漢人不應該看到狩獵就馬上過渡聯想。

目前狩獵雖有保育的爭議,但原住民文化的流失其實比動物更加快速。狩獵並不是容易上手的活動,不僅道具門檻高且如未透過專人指導也不易習得技術,隨者現代社會變遷、居民遷向都市等現象,這項活動參與人口反而沒有早期多。

除了面臨人口流失的問題外,其實獵槍也存在隱性爭議,政府應該更積極立法管理或透過合法化來正視這些問題,目前政府規定原住民獵槍合法取得為一戶一槍,但從很早期,山區自製私有槍枝的風氣就十分盛行,政府不該因為這是未申報的槍就不積極面對這個現象,自製槍枝品質不穩定也容易膛炸,不少居民因這些槍枝受傷嚴重,而這些槍枝也不易受到政府控管監視反而更可能流入平地盜獵者手中。

最後對於保育人士呼籲廢除這項傳統的看法,換個方式來想,其實棲地保護應該才是生物保育的重點,創造物種容易棲息的環境,物種才有繁衍的空間,與其用漢人沙文主義去譴責原住民狩獵的行為,不如向政府要求環境改善或減少工業領地擴張到原始林地或濕地。而除了向政府要地外,目前民間也可以發起一人一塊錢認地活動,這類擴張棲地的民間行動在認股救白海豚的新聞中就可以看到,而這種方法在國外也早已行之多年,保育人士能做的事還很多,不該過度將眼光放在原住民狩獵身上。

記者 徐念慈
最近散漫時,迴盪的著一句諺語: 人生是很需要聚焦的,至少你的人生不是散漫的。 也學會了感受 深夜裡 溫熱的牛奶 漩著乳色的奶泡 靜靜啜飲 反而遠比很多時候要來的寧靜 不懂的還很多 所以我要用力的感受下去 內心的狂瀾  不一定是表象所想 後照鏡的天空 有時比正眼直視還蔚藍。
記者 徐念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