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學苑 中輟生的返航燈塔
少年常需要經歷叛逆時期,許多外界因素都會影響他們,若是此時父母、老師沒有給予適時地協助,就容易讓這些孩子走上偏差的路。中輟生,很多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離開校園的中輟生,可能必須就業,或是向外尋求認同,造成更多社會問題。中華好家庭關懷協會注意到這一點,民國98年設置少年學苑,由台中縣教育處轉介中輟生到該機構安置。
少年學苑 中輟生的返航燈塔
記者 鄭琬馨 報導 2010/05/23
![]() |
少年學苑裡的老師和社工,對同學的管教從不以處罰的方式,而是多鼓勵。(鄭琬馨/攝) |
青少年常需要經歷叛逆時期,許多外界因素都會影響他們,若是此時父母、老師沒有給予適時地協助,就容易讓這些孩子走上偏差的路。中輟生,很多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離開校園的中輟生,可能必須就業,或是向外尋求認同,造成更多社會問題。中華好家庭關懷協會注意到這一點,民國98年設置少年學苑,由台中縣教育處轉介中輟生到該機構安置。目前該少年學苑共安置14名同學,平日和在學校一樣上課,只有在星期六、日時才「有機會」回家,因為他們必須在該週表現良好,經過老師評分和同學互評之後,積分達75分才能回家。這個機制是少年學苑管教同學的法寶,能順利回家成為他們重要的動力。
中華好家庭關懷協會的主任曾貴蓮表示,政府對中輟生是採取「再給一次機會」的方式,而且很多時候機會不只一次。轉介至少年學苑的學生,每一學期會由苑中老師及社工評估,視情況決定是否讓該學生回歸校園。雖然同樣是學習,但在這裡比較沒有學校裡那種明顯的升學壓力,因為課業成績並不是衡量一個孩子的全部,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的品性變得良善。
改變的過程 誰來幫忙
家長的態度也是影響這些孩子的重要原因,如果家長總是一味地責怪,不試著去理解孩子會這樣做背後的原因,只會把親子間的距離越推越遠。社工員盧姿苑以她自己輔導的經驗,體會到同樣一句話,家長用不同的語氣說,孩子的感受就會不同。例如一位接受安置的學生,在他每次放學回家後,他的阿嬤會說:「你今天在學校又做了什麼壞事?」其實是要關心他今天在學校過得好不好。孩子沒有辦法體會到在這些話背後的關懷,會認為:大家都覺得他只會做壞事。另外,盧姿苑會對著剛入苑的同學以關愛地方式說話,像是「老師好愛你!」「你好棒!」。一開始同學還會彆扭地說:「老師你很噁心!」但在要離開學苑之前,卻寫信告訴老師,表達自己的感謝,並希望能珍惜在這裡與老師同學的相處時光。
少年學苑裡中輟生的家長也有不同的態度,大部分家長是因為不懂得如何溝通,在得到苑中老師的建議後,會嘗試著去改變;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認為只要把孩子放在該機構就好,甚至接獲老師通知他要來接小孩時,在電話那頭哀嚎:「啊?又要放假了喔?」安置機構只能幫助同學,順利完成國中義務教育,往後他們還是得回歸家庭。因此少年學苑對家長也有一些要求,每次必要的親子活動要出席,接送孩子回家及回苑要準時,只要累積三次沒有達到,同學就不能繼續留在學苑裡。
中華好家庭關懷協會是透過募款方式獲得經費,支持其附屬的三個機構,業務涵蓋單親、入監服務、更生人輔導以及專門安置兒童和青少年的學苑。因此進入少年學苑的同學不需要支付費用,但家長需要負責他們的生活費和健保費。同學也被要求不得攜帶貴重物品,如手機、MP3以及現金,除了減少不必要的紛爭,也能減少孩子的物欲。
重建內心的支柱
![]() |
假使擁有一個信仰,無論是哪一個宗教,都能讓人找到內心的支柱。圖為少年學苑的同學每日上香的畫面。 (鄭琬馨/攝) |
這天,少年學苑的老師和社工們討論著,暑假要為同學設計什麼活動。為了提高家長參與的意願,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種「優惠方案」:有人說如果家長能來,就免費讓他們的孩子到清境露營;有人說如果家長能來,就帶他們孩子去遊樂園。這些話可能會讓許多人驚訝,難道要家長參加孩子的活動,必須透過「利誘」的方式?但正如前述,中輟生很多是來自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很多時候不是家長不願意,而是經濟情況不允許他放下工作。這些情況的產生背後存在著結構性因素,家庭型態的改變就是其中之一,而這也是中華好家庭關懷協會成立的動機。
這14個同學也像同年紀的孩子一樣,很好動也很能吃,而彼此間會因為一些小事情產生摩擦。「老師,某某某把他的襪子丟在我床上,還說不爽的話來輸贏。」「老師,某某某剛罵髒話。」打小報告的行徑洩漏出他們其實還是個小孩,雖然他們常常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雖然有一天他們會離開這個安置機構,或許他們會因此走向正途,也或許還是會繼續走回頭路,但至少在這個社會上,還是有人願意伸出手給犯錯的他們一個機會。
![]() |
記者 鄭琬馨
我是鄭琬馨,名字很難寫的鄭琬馨。因為當總編輯的關係,所以想放一張新的照片,雖然電子紙剩下兩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