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音樂殿堂的階梯
摸索音樂殿堂的階梯
記者 鄭伊婷 報導 2010/05/23
![]() |
前往音樂殿堂的路程艱澀灰暗卻又炫麗迷人(圖片來源/雅虎奇摩) |
音樂是個人、團體在生活及社會文化中基本藝術修養之一,也是培養人格中很具價值的基本課程,從出生前的胎教、幼稚園與國小的唱遊課,到升學時期與出社會後,都是心靈不可或缺的調劑品。然而,面臨時代背景的轉化,人文社會的變遷,科技的進步以及個人觀念和社會價值觀的一再改變,音樂教育如何面對未來的新挑戰,已不是單純去鑽研教材或教學法便可解決的問題。
從技巧訓練看文化差異
教授小提琴有三十年經驗的音樂老師周志民,分享台灣與國外基本技巧訓練的差異性,「台灣若是非本科系的學生,以小提琴為例,會先根據學生的程度及受教程度來判斷學生的教程;若是在德國,無論學生是不是音樂本科系,首先學生必須一次繳清三個月的學費,然後這三個月的期間,學生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不停的練習上弓下弓。」周志民說。
他提到民族性的不同,教法也相異甚大,德國的教法當然有它的優點,但若是在台灣,對一般年紀大一些或是比較沒有耐心的學生,很可能因此沒了興趣;從另一方面來看,德國的學生在接受這三個月單純的弓法訓練之後,實力可想而知,學生的弓法會非常的穩定,基礎也相對地十分紮實。這兩種訓練方法,各有優缺點,周志民強調,但台灣會傾向用比較活潑多元的教法吸引學童的興趣,像是在教材裡添加一些流行樂曲,讓學生在練琴時比較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台灣教法的缺點是如果老師沒盯的話,學生可能比較不會自己注意自己的動作正不正確,長期下來實力就會差很多」,周志民補充。
藝能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周志民表達他對台灣藝能教育的看法,「為什麼很多中國大陸的音樂家都這麼厲害,那是因為他們不像台灣的學生要一口氣學國文、英文、理化、數學……等這麼多項科目,他們只要專一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不停的練習,早上中午晚上,日復一日,程度可想而知,十分驚人。」周志民認為台灣學生背負的東西太多,程度當然不及其他國家。
台灣教育深受升學主義的影響,一向偏重在智育的教學而去忽略「美育」、「生活教育」、「人格道德」,不管是國中還是高中,把音樂課、美術課或是輔導課借來補習主要科目的情形屢見不鮮,很多時候,形塑學生人格發展以及文化氣質的機會就這樣被默默犧牲蒸發,在事後把諸多的罪名如:只會死念書、沒有禮貌、沒有文化素養、抗壓能力低……等等,通通冠到學生的頭上,也是於事無補。雖然不能把所有過錯,都推到這些因升學主義衍生出來的怪誕教育方式頭上,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不過台灣大部分學生,學得太多,用得太少,卻不失為一個主要問題。
過多的誘因,過少的決心
從音樂補習班的角度來觀察,樂器公司主任蔡月娥表示,現在很多小朋友學習音樂的持久力與專注力不比從前,可能看同學學樂器覺得很酷跟著學,但常常沒學一下子,就回家跟爸媽說不想學了,爸媽也不像從前會要小孩子堅持下去。「可能因為少子化的關係,現在的父母都比較不會讓小孩子吃苦,加上科技進步造成電子媒體與娛樂商品的發達,小朋友很容易分心,專注力也比較不夠。」蔡月娥說。另一方面,經濟不景氣對讓家長對孩童的才藝培訓方面也會有所影響,「像以前會有家長來一次報名兩三種樂器,現在就不太可能」她表示,除了景氣問題的影響,外界環境的激烈競爭會使家長比較注重的是一般科目的補習內容,如英文、數理……等,相對的補習音樂的就會比較少。
在長期音樂學習的部分,堅定的志向與決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然而,音樂本科系的學生,卻不時得常常面對自身的迷惘,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姚世澤所著作的《現代音樂教育學新論》一書中,便提出音樂教育中最常見的問題—學生從小學習音樂,進入音樂班至大學階段時,往往會產生種種疑問;學音樂做甚麼?為什麼要學得那麼辛苦?將來要如何有成就?之後的生涯規劃又如何?
很多學生從小學習音樂是因為家人的期盼、要求,或是跟著同學順著潮流,可能還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老師只專注於音樂理論、技巧鑽研,而忽略學生學習性向及潛能發揮的話,極可能讓學生們陷入痛苦、枯燥、壓力集於一身的不愉快經驗。
自我認知與生涯規劃
自我認知,代表一個人所擁有的信念,會決定他是否願意面對問題的存在,以及決定克服困難時的容忍程度,與面對問題的反應。在音樂學習與教育而言,這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通常藉由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來確認自己信念為何,如為何需要音樂、音樂的本質與價值為何、自身對音樂的執著程度、學習哪一類型的音樂、如何學習及如何去規劃、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是否有堅忍的毅力來達成目標,這些問題,都是在音樂學習與教授中,必須去反覆思考,透過不斷的反問來確立自身志向的重要基石。
在生涯規劃方面,姚世澤提出了幾個要點: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重視多元能力與興趣、階段性學習規劃、思考如何面對師長與父母的建議、對環境與文化背景的認知
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副教授金立群,分享自身音樂之路的前進過程,金立群談到他小時候家境不好,所以無法學樂器,香港的音樂學習風氣也沒有十分普及,在大學時因為老師的協助引介,因緣際會之下得以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學習音樂理論,學成之後便接到交大音研所的電話,邀請他至交大講授音樂理論。他談到自己當時並沒有特別的安排,順著人生走,最後很高興自己能為音樂教育有所貢獻。對於非音樂相關科系的人,又該如何去親近古典音樂,金立群給了一個建議:「主要是多聽多比較,當然不是光聽就好,是要用心去聽去感受,去體會箇中差異,自然能明瞭古典音樂的魅力所在。」
![]() |
記者 鄭伊婷
大家好,我叫鄭伊婷,是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100級的學生。家住高雄的我是個純樸的南部人,對很多社會大事都是後知後覺漠不關心,即使有稍微說得出口的議題通常也只是略懂皮毛,講不出什麼大學問。觀望現代社會的教育體制,常常憂慮台灣大學生的未來在哪裡,殊不知一切都是從自己做起---關心身邊的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我相信我們這一群身為國家未來棟樑的莘莘學子們,能做的絕對不僅僅是”死讀書”,而是充分發揮我們的活力與創意,努力團結起來讓台灣被世界看見。我期望不久後的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對時勢敏銳,敢說敢言並對自己負責,充滿感性與知性的優秀青年。盼請大家多多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