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期

楊恩典擁抱障礙 活出自信

也許出生沒有選擇的機會,但每個人都能給自己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身為一個身障者,楊恩典的觀念卻比一般人正確。

楊恩典擁抱障礙 活出自信

記者 陳怡儒 報導  2010/06/06

 

 楊恩典以腳代替雙手,彩出一幅幅美麗的畫作。(攝影/陳怡儒)


口足畫家楊恩典少了雙臂,但身體的障礙並沒有阻擋其才華的發揮,她克服萬難,活出精采的人生。樂觀的楊恩典總是鼓勵身心障礙者:「相信你能成功,你便能成功。」而她,正是這句座右銘的最佳寫照。


禍福相依 上帝的恩典
缺少了新生兒擁抱生命的期待,更缺少了家庭的溫馨與關愛,楊恩典一出生即雙臂全無,右腳畸形,在臍帶未乾的情況下,被棄置於岡山菜市場的肉攤上。奇特的外表也使楊恩典在派出所滯留,在警員四處詢問下,無臂女嬰最後被六龜山地育幼院的楊煦牧師夫婦收養。

成為楊牧師的女兒是楊恩典一生美好的際遇,「恩典」一名正是楊煦所取,意思是上帝的恩典,楊恩典微笑說道:「別人要用手做很多事情,我就不需要,上帝免除了我的勞役,這個就是恩典」。楊恩典在育幼院學到了樂觀與積極,楊氏夫婦也待她如親生女兒,給予無限的溫暖與鼓勵,令楊恩典最感動的一件事,是楊煦在她第一次開畫展時,買了她的畫作,「我從來沒有聽過有人會為了鼓勵自己的女兒,用這樣的方式……」,養父母的支持,帶給楊恩典莫大的勇氣。


調適心態 真正的獨立
少了兩條胳臂,讓楊恩典學習任何事物都遇到重重關卡,平衡感較差又容易跌倒的她,只能用肩膀扶著牆壁練習走路,每一步都如此艱辛。但楊恩典在面對困難時,總是告訴自己要學會調適,而不是要求別人或設備改變;比如學習電腦時,因滑鼠在右邊而楊恩典右腳無力,電腦老師原本想為她設計程式,安裝左邊的滑鼠,但楊恩典認為這不是唯一的辦法,不能輕易遷就於特殊設備,而是要去適應電腦的操作,即使多花了好幾倍的時間練習,楊恩典仍舊堅持努力才能讓自己真正獨立的想法。楊恩典的丈夫陳信義就這麼描述:「她的意志力很堅強,最讓我佩服的是她少了雙手,卻可以靠著努力,從生活起居到畫畫,做到一般人眼裡覺得很不可能辦到的事。」

楊恩典生命中的另一個貴人,是曾在六龜育幼院擔任義工的謝玉美老師,嚴格的謝玉美帶給楊恩典許多正確的觀念,「她告訴我,不要因為不方便而對自己的要求有所降低」。謝玉美對楊恩典視如己出,考慮到她是個正在成長的女孩,私密生活總不能一輩子需要別人幫忙打理,於是設身處地做了許多規劃,設計輔助品,教導楊恩典上廁所、洗澡等自行料理起居的方法。「她把自己想像成我,然後把手放後面去穿、脫衣服」,謝玉美設計了一個稱之為仙女棒的鐵條,頂端焊接了可以取物的鉤子,甚至還親自為楊恩典磨平鐵條的尖銳處,「生命裡有這麼一個人願意為我付出,我很感動。」


發揮才華 用繪畫回饋
楊恩典以足作畫,從小便對繪畫展現濃厚興趣的她,十八歲隻身前往台北拜師學藝,在陌生的環境中,楊恩典最怕的是車水馬龍的道路,紅綠燈的轉變,一再考驗她行走的速度。然而,憑著無數的鼓勵與祝福,楊恩典以意志力撐過這段學習的歲月,克服先天障礙帶來的任何作畫上的困難,成為響譽國際的口足畫家,並且經常受邀作畫與演講。中山大學的畫展工讀生黃天仕就談到:「你完全不會想到這不是用手畫出來的!當我知道她是口足畫家時,又重新看一遍她的畫,覺得好震撼。」

楊恩典現於中山大學蔣公行館舉辦「生命禮讚」畫展,結合六龜育幼院院童製作的漂流木藝術盆栽,與楊恩典的畫作、書籍做義賣活動,並將義賣所得全數捐給六龜育幼院,希望能改善院童的生活與教育環境。楊恩典自認受過很多人的恩惠,因此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替身心障礙團體代言、募款,鼓勵身心障礙者走出陰霾。高雄市啟明協會的視障者進洋表示:「我從楊老師身上看到要珍惜擁有,每個人的挫折都不一樣,我雖然看不到,但我有手有腳,要學她對生命不放棄。」

楊恩典現於中山大學蔣公行館舉辦畫展。(圖片來源/楊恩典部落格)

建立自信 改善大環境
楊恩典經常鼓勵身心障礙者要看得起自己,並積極經營自己的人生,她認為身心障礙者最大的難題就是感到自卑,無法面對大眾,障礙不是來自於外在缺陷,而是內心的想法。「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陷,只是有些缺陷比較容易被看到而已」,陳信義如此說道,意思是身心障礙者其實無須自卑。

然而,自信的建立可能和社會對身心障礙者所抱持的態度有關,在台灣,身心障礙者的處境經常被描繪得悲慘,長期訴諸悲情的結果,使大眾總是帶著同情的眼光看待他們,像楊恩典上街買菜時,就被當面說過「好可憐」,身心障礙者也常被冠上一套「生出這樣的小孩也許是上輩子造孽」的說法,受到排斥。經常陪著楊恩典的陳信義談到:「我太太常被關注,也許是因為奇特,但帶有什麼樣的心態,臉上自然會有什麼樣的表情,而這些目光往往帶給身心障礙者很大的壓力。」缺乏能建立自信的環境,身心障礙者就很難走出陰霾。

陳信義談到楊恩典時,更強調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楊恩典的陽光、樂觀,最大的原因正是她成長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裡。身心障礙者的家人也需要被鼓勵,如果家長願意以正面的心態面對自己的小孩,對身心障礙者有莫大的幫助,畢竟家庭是建立孩子自信的第一場所,「那比社會上給他什麼資源都來得重要!」楊恩典也說道,家長不能因為覺得丟臉而把孩子放在家裡,要把孩子當成一般人,覺得他們也能公平競爭,「不管是怎麼樣的人,他都有必須去走的人生,也許因為他的障礙,能走的只是一小部份,但還是得讓他自己走完,這樣應該是比較好的。」


生存空間 再友善一點
除了態度方面有待加強之外,台灣許多無障礙空間的設置也不甚齊全或流於形式,如沒有殘障走道供輪椅行走,或斜坡太陡、無電梯,也沒有提供給視障者的導盲磚等,楊恩典提到:「我也曾經因為那些設備不足而受傷過,還看過殘障廁所太小,輪椅根本進不去。」設備若不夠完善,身心障礙者便需尋求他人協助,而無法便利地獨自行動。而在社會福利上,楊恩典認為極多的身心障礙者所擁有的資源並不足夠,「而且身心障礙者常因條件不符,而無法領到補助。」楊恩典呼籲政策的施行,要能精準地針對那些需要幫助的身心障礙者,「畢竟他們能在社會立足已經不容易了,應該給他們更多機會!」

也許出生沒有選擇的機會,但每個人都能給自己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身為一個身障者,楊恩典的觀念卻比一般人正確,她以積極正面的態度走出人生的苦難,也盡己所能回饋社會,為身心障礙者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楊恩典更希望能將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教人活得有尊嚴,她總是驕傲地說:「雖然我沒有雙手可以擁抱這個世界,但仍然可以用心擁抱生命中的每一分鐘。」

記者 陳怡儒
Hey,你好 我是喀報記者陳怡儒,可以叫我小u :) 照真說:「要有自己的想法,別在意無謂的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最重要。」毎個人的腦袋都有一顆可以無限擴充的氣球,期許自己在所剩不多的大學生活中能夠裝得更滿更豐富,踏實地帶走。 最後,能全力以赴是幸福的。喀報團隊加油!  
記者 陳怡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