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創作怎麼玩
成功創作怎麼玩
記者 蔡妙鈴 文 2010/12/05
茱莉亞.卡麥隆的上一本著作《創意,是心靈療癒的旅程》在全球暢銷兩百多萬冊,揮別她因脆弱無助而惡意酗酒的灰暗過去,熱切地與茫然徬徨的人分享她實現創意的心得。這次《創作,怎麼搞的》則啟發於一名充滿熱情卻徬徨遲疑的年輕藝術家,主動來信希望獲得她的指引。多達95封的通信中茱莉亞不時揣測讀者的心思,用不同的角度解決年輕人對於創作一詞的各種疑難雜症,偶爾茱莉亞自曝她不乏名人巨星的朋友,曾經或目前正面臨的創作困境;有時她親自作為樣本,透析日常生活中種種現實與個人理想之間平衡的祕訣。從白話的語氣可看出茱莉亞豪邁地展露她所知的一切,並以獨到的眼光揭發許多年輕創作者的盲點。

同時身為小說家、歌曲作詞家、劇作家的茱莉亞.卡麥隆
幽默反諷時下認定的《潮》
一封名為《潮》的信裡,以逗趣卻一針見血的筆觸道出許多年輕人一股腦地追逐「藝術家」酷炫的外表,卻不願多花時間腳踏實地埋頭苦幹,茱莉亞描述了時下年輕人對於藝術創作者的刻板想像,諸如時常一身黑衣的不羈瀟灑,象徵低調品味的灰調穿著,住在設計現代的套房公寓,或者標新立異地使用亮橘色家具…...等。這不禁令人聯想一年前流行的「文藝青年的100問」,這篇被無數網友轉載的文章,以100個文句看似形容,實際卻取笑文藝青年的「時尚」印象,不單從外表上描述「文青都極瘦、文青褲子都窄的像褲襪、文青can't live without converse all star」,以及「文青的文具跟筆記本都是MUJI的,不然就是誠品買的、文青的房間牆壁上貼滿各種拍立得或是LOMO照片、文青打工首選不是誠品就是很暗的咖啡店或小白兔唱片行、文青一年四季要跑許多場音樂季」等生活習慣,最終還推論至「文青永遠很多莫名其妙的煩惱、文青是憂鬱症很大族群、文青一不小心在自己的世界裡」的內在性格。
以上形容或許博君一笑,但茱莉亞坦承她討厭世人描述藝術家時,總是以狂野不羈、不修邊幅、古怪偏執等詞彙誤解「藝術家氣息」。然而不可否認這些調侃有許多命中紅心,於是她言者諄諄地下了結論:「小心不要投注太多心力在『看起來』像個創作者,而放了太少在創作本身。」期盼新一代的創作者與其陷入追求風格的迷思,倒不如學習她一位造型樸實無華、卻年年推出長篇小說並煮得一手好菜的主婦朋友來的「潮」。

整齊劃一的香菇頭、黑框眼鏡、扁瘦身材的文青造型隨處可見,那這樣還算潮嗎?
以前輩的姿態 溫柔引領年輕人「往前走」
回到創作本身,許多人都會面臨「眾皆醉,我獨醒」的尷尬場景。情況好一點的是摯愛的家人親屬,時常基於生活現實的考量為藝術家感到著急,但往往無法體會創作者心境,眼光短淺的希望他們別再不切實際的浪費青春;處境險惡一點的是假借關切的眼神實際卻妒嫉羨慕,甚至擅長質疑創作者正著手進行的計畫,輕則掃了創作者的興致,嚴重的後果更可能讓傑出亮眼的藝術創作胎死腹中。身處如此孤獨的創作立場,作者認為應當把靈感當作情婦秘而不宣,小心翼翼地呵護並提防任何心不在焉的噓寒問暖。因為單單是創作想法被冷漠以對,就足以讓創作者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何況被當面攻擊不可行的慘況呢?
茱莉亞在本書分享許多她個人奉行的創作紀律,首先是固定撥出一段時間寫作,時段可任意延伸但絕對不可縮減,因為一旦縮減便兵敗如山倒,導致天賦的才華光環從此黯然失色。而她偏好在晨間清醒冷靜時過濾掉雜亂的思緒,更三不五時建議讀者出外散步,甚至遠行旅遊,探訪生活中其他新奇有趣的事物,對茱利亞來說,有情世界裡各種風吹草動都將啟發下一個靈感,同時滋潤創作者腦袋中轉動不停的齒輪,以免超時工作累壞了自己也連累別人。
或許正是書信體裁的優勢,作者不斷像個說故事的媽媽旁徵博引地列舉愛因斯坦、巴哈、莫札特、吳爾芙等文人軼事加深讀者印象,也見識到茱莉亞的博學多聞、涉獵廣泛。從一來一往時而理性分析、時而激烈爭論的對話中,她坦然地感謝這位年輕人給予她不同的思考角度,進而豐富她的生活。不過書信格式也讓此書讀起來格外容易,顯得失去焦點論述,一頁頁地如同翻閱雜誌般隨性,如何從鬆散的閒聊中提取菁華,說不定能測試年輕的藝術家求知的熱情。另外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女性作者竟自稱有妻兒,更不時出現「怪老頭」的自我嘲弄,推測是翻譯上的謬誤造成對作者性別多餘的誤解。
這本書其實像是地圖工具書,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給任何想要在創作旅途上有所方向的人,你或許可以按圖索驥一步步往下走,也可以岔出巷弄,發現自己的柳暗花明。正如一本貼心卻又細膩的旅遊導覽書一般,作者茱莉亞卡麥隆並未按部就班地列出第一路線、第二景點甚至像某些旅遊書聳動地下了「不去會遺憾終生」的指令,茱莉亞僅僅像個長輩和你談話,東扯扯她養的貓、西聊聊她最近看的展覽,之後再問上一句:「小夥子,你今天鋪鐵軌了嗎?」而茱莉亞也不時猜測讀者的心思和情緒,以生動的假想形容彼方讀信的年輕人會如何反應,像是「我雖與你相隔一段距離,仍感覺得到你火氣逐漸上升,自覺受到侮辱。」生動的文字投影出作者與讀者之間直截了當的互動與溝通,更毫不掩飾展露她對於創作人才「愛之深,責之切」的口吻,「沒有甚麼可是不可是,寫下來,畫下來,雕刻出來,譜出音符來!我才不管你選擇的媒介是什麼,就是別再光說不練!」

一個台灣觀眾格外熟悉的名字,幾米。
十年來一路的喜怒哀樂,時而黑白、時而繽紛、地融於筆下。
(圖片來源 / 博客來書籍館)
在台灣繪本界深受大眾喜愛的幾米,一本《幾米故事的開始》暢言十年來創作的心得歷程,書末提及對於年輕創作者的建議,和茱莉亞異曲同工地表示:「創作不能只是高談而已,一定要踏實地去做。如果你把創作當作人生中必要的東西,不管遇到多少困難,總要堅持。」曾在1995年罹患血癌的幾米,當痛哭失聲的他拖著疲憊的身軀望著窗外風景,瘋狂想念的是他之前筆繪的小人兒,於是藉由藝術創作抒發深層的情感,形同療癒的過程造就幾米日後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創作,必須有話要說。」幾米的創作故事同樣值得台灣年輕創作者細細品味。
![]() |
記者 蔡妙鈴
升大三暑假去了趟東京,回來多了3公驚還多了新綽號--- Suzu。下次看到請呼喚我"酥祖"唷~ 喜歡拍照喜歡看電影還有上野樹里, 有空寫信給我miaoidea@gmail.com,我會很開心! 最後歡迎大家蒞臨喀報,見證我們茁壯的一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