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期

壯遊培養國際觀 蔚為風潮

世代替換,全球化的腳步從未停歇,國際觀與跨國體驗也開始在現今社會中被廣泛強調著。 「壯遊,一種旅行,方法很貧窮,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林懷民的一個概念,搭配各式平面媒體的相繼背書, 「壯遊」風氣儼然而生,年輕人開始走出台灣。

壯遊培養國際觀 蔚為風潮

記者 潘珮瑄 報導  2010/12/12

代替換,全球化的腳步從未停歇,國際觀與跨國體驗也開始在現今社會中被廣泛強調著。「壯遊,一種旅行,方法很貧窮,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林懷民的一個概念,搭配各式平面媒體的相繼背書,「壯遊」風氣儼然而生,願年輕人培養獨自闖的能力。而伴隨這樣青年壯遊的風氣,國際志工與打工度假成了大學生踏入世界的首選。

 

國際志工 實際效益有限

行之有年的國際志工,強調「付出」的概念,年輕人背起背包,走進貧窮的國度,帶病童、建構道路、服務弱勢,各式基金會透過與特定國家的合作,組成青年國際志工團,前往當地進行1-2兩週的志工服務。

就讀交大的李同學曾在升大一時,因為想要體驗不同文化,而跟隨基金會的志工團一起前往泰國北部,進行華文教學、彩繪牆壁等服務。兩週的志工體驗之後,他認為最大的收穫,其實還是在於認識文化,回國之後會以截然不同的心態面對泰勞。
至於志工服務期間對於當地的影響,李同學仍舊覺得這樣一年一度的出團對於當地的影響真的有限:「我們能給他們的真的只有短暫的快樂而已。 


國際志工,到偏遠地區小學進行語言教育。(圖片來源/李建霖)

這就碰觸到了國際志工最核心的議題,這樣的國際志工潮流究竟是一種資本主義自以為的浪漫付出,還是青年追求理想的必要實踐?《邊境漂流》的作者賴樹盛持續積極投入泰緬的人道救援,服務多年的他真正將志工體系導入需要的國家,而不是讓這樣的精神與行動成了杯水車薪,於事無補。國際志工若沒有完整的行前教育與制度化的長期合作,那我們是否就只是利用了他國的貧窮來學習志工服務呢?當國際志工被大愛的糖衣包裹著,大專院校為了樹立形象而廣組志工團,將一批批的學生送出去「服務」,卻不知道志工服務不是一定要出國幫助其他國家,事實上從自己出身國家做起才能有最深刻的學習與感受。

 

打工度假 花錢買經驗

而近一兩年,還有另一種新型態旅遊方式產生,馬總統的一句鼓勵「打工度假,除了認識文化還能國民外交。」讓政府卯起勁來與各國簽訂合約,每一年打工度假的名額持續增加,成了年輕人假期的新選擇。

打工度假,又稱Working Holiday,強調在打工的過程中達到旅遊的雙重目的,使用的簽證讓學生可以在工讀結束後,留在當地度假一個月,從事的通常為服務業的工讀生工作,如遊樂園、旅館、餐廳、褓母等,「自己打工賺旅費」成了年輕人挑戰自我、體驗文化的方式。

台大的廖同學今年暑假前往美國阿拉斯加擔任飯店房間的清潔人員,當初因為有未來到美國唸書的規劃,想提前去美國看看,加上打工度假比遊學更能說服家人,因此才選擇此種方式。在當地工作了10星期,一小時8美元的薪資其實沒辦法負擔太多生活的高物價,也沒有太多機會瀏覽美國的景點,不過讓廖同學印象最深刻的是─不同種族之間的磨合期,因為華人身分而曾受到東歐人的歧視,「這時候忍耐跟溝通真的很重要」她說。而對於打工渡假的看法,廖同學提出,就算有打工,但加上代辦費、機票,其實仍是一筆相當大的費用,有點像是花錢去買經驗,不過從中算是體驗到了不同種族的工作態度,「那時候真的會深深覺得,華人是最吃苦耐勞的族群,但也有點好像華人天生賤命的感嘆。」她認為至少比起遊學,打工度假是比較有意義的出國選擇。


從打工經驗中,年輕人能夠了解賺錢的辛苦。(圖片來源/打工度假代辦機構)

打工度假剛起步,未來勢必成為另一種學生旅遊的新趨勢,只是不難發現,打工度假的國家往往是已開發國家,例如美加、澳紐、日韓等。在這種現象的背後,值得反思資本主義國家是否為了引入廉價的學生勞工,而替打工度假加入了過多的美好想像?不過對於渴望出國的學生來說,這也只能算是上下交相賊,各取所需罷了。

 

國際觀是反省接納的過程

無論是國際志工或是打工度假,姑且不評論實際運作上的狀況,這樣的風潮反映了一個再也簡單不過的普世觀念─「台灣的學生必須走出去。」這個是台灣教育無論現在或是未來都必須努力的方向,不僅是企業用人趨勢逼著學生正視國際觀對於職涯的重要性,台灣若想在國際舞台發聲,故步自封地待在舒適圈絕對不是台灣學生未來該走的路,慶幸隨著每年國際志工與打工度假的人數攀升,證明了這樣的觀念正慢慢被重視。

只是所謂的國際視野,是這樣一趟旅程之後就能自豪自己擁有的嗎?


與世界接軌人人想要,但方式人人不同。(圖片來源/Yahoo圖片)

國際觀,其實只是一種心態與思考方式。賴樹盛曾在作品中提到,「理解世界真實的面貌,往往是從察覺內在自我而開始。」在瀏覽世界、文化體驗的同時,若能搭配著「反省」,面對異國文化或社會環境,展現極高的包容力,在廣納百川的同時,也自省能力的不足,接著用自己的方式改變現況,進而改變周遭。

所謂的國際觀絕對不是豐富的旅遊經驗,而是對於文化的觀察與接納,甚至能夠反思到自身文化與國家。台灣很小,讓年輕人嚮往著國際體驗;而在踏入世界之後,除了明白世界之大,更要認識自己的渺小,唯有在國際體驗中,與自我深刻地對話,才會更相信自己與世界的連結,讓旅行不只是當下幾天,而是能慢慢回甘,賦予出國更深層的意義。

這樣的壯遊,是否才更有價值?? 

記者 潘珮瑄
標準獅子座 很理性也很感性,愛工作也愛玩樂 青春的路很長,就保持這個節奏剛剛好 因為我是無敵潘珮瑄:)
記者 潘珮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