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補習 補出M型社會
學生補習 補出M型社會
記者 林嘉敏 報導 2010/12/12
「我的志願是北一女。」「我想要考上交大。」幾乎每個台灣學生都為這些志願每天努力打拼著。早上去上課,晚上去補習已經成為了台灣學生的生活型態了。國小補習為了打根基、國中補習為了上明星高中、高中補習為了考明星大學、大學補習為了考上更好的研究所。不只是台灣,就連鄰近的中國大陸、香港、日本、韓國等地區的學生也花很多的精力、金錢跟時間在補習班上,希望可以一躍龍門,身價百倍。
根據主計處的統計,截至98年底全國已立案之短期補習班共有18,083家,其中文理類補習班15,042家占83.18%,技藝類補習班3,041家占16.82%。在全國各縣(市)中,補習班家數最多為臺北市2,769家,其次為臺北縣2,628家;而補習班密度最高的縣(市)為臺中市,平均每萬人有14.3家補習班,其次為嘉義市,平均每萬人有13.3家補習班。
(資料來源/直轄市及各縣(市)政府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99年3月26日資料統計)
林林總總的補習社,讓人眼花撩亂,學生真的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補習班?
(攝影/林嘉敏)
補習成升學最佳利器
究竟是什麼原因促進補習班的蓬勃發展呢?是台灣的經濟越來越好,讓每個家庭都可以負擔昂貴的補習費?還是學海無涯,學生希望到補習班獲取更多的課外知識呢?到底補習班有什麼值得吸引的地方,讓芸芸學子為之瘋狂呢?
交通大學電機系大三學生張任華從國中就已經開始補習了,在考上大學以後有一段時間沒有補習了,但到了大三的暑假,張同學又開始了補習生涯,當問及他補習原因的時候,他很幽默地說:「國中的時候,老師教的內容不夠多,考不上前三志願的高中;高中的時候,上課沒有認真聽,對不起老師、爸媽;大學的時候,老師在說屁話,然後聽不懂又去補習了。」他還補充說:「老師的黑心作業出很難,到了老師開的補習班才教作業怎麼寫。」學校教的不能夠滿足學生升學的要求,致使他們要額外到補習班吸收更多學校沒教的應試策略及知識。
清華大學電機所學生楊嘉棟表示,剛開始去補習的原因是因為羊群效應,大三的時候看到身邊的同學都努力地補習,希望可以考到理想的研究所,所以自己也默默去補習了。本來抱著好奇心去補習的楊同學,在上了幾次補習課後價值觀也改變了。他補充說:「補習班會針對每一所學校考試的內容整理出重點筆記,然後再依循這個方向去念的話就比較容易上了。簡單來說,去補習的作用就是買考試的情報,因為老師們都很會考試,所以整理出來的筆記是絕對有用的。」楊同學一直相信補習班的教材是讓他成功上研究所的最大原因。
變異的本質 公式套出好學校
本來補習班的意義應該是輔助程度比較差的同學去跟上課程的進度,但後來卻演變成為學生們精益求精的橋樑,也變成了父母望子成龍的渠道。隨著補習班的盛行,一套又一套的應試策略應運而生,不只是數學可以套公式,連英文、中文作文都有模版可以套用,學生們只要把公式跟模板背熟,再因應不同的題目因地制宜,就能輕易在考試中取得好分數,然後輕易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學校。這樣子的學習,就跟背書一樣,缺乏了創造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得到的只是考試的技巧,而不是真正的知識。就像在駕訓班一樣,有規劃好的路線和考場,學生只要努力地把教練所提供的模板不斷重覆練習,最後考取了駕照,但這樣子真的代表會開車嗎?
這樣子的成績,是套公式跟模板而出來的嗎?(攝影/林嘉敏)
昂貴補習費 擴大M型社會
正如有錢上補習班的學生,由於得到了補習班的應試策略,讓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可以考到很好的成績,縱使他們多努力,但他們努力的結果也是補習班賦予的,他們對補習班形成了病態的依賴,造成他們覺得自己沒辦法念書。家長在孩子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害怕他們會輸在起跑線上,讓他們進度落後,所以送他們上補習班,長大以後孩子又會覺得沒有補習會輸別人,寧願辛苦一點也要上補習班,這子的惡性循環一直持續,就連孩子將來出來工作的時候也要靠補習去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再者,昂貴的補習費並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有很多經濟狀況比較差的家庭連孩子的學費都只能勉強負擔得起,更遑論是補習費。沒有補習的學生儘管多努力學習,但也很難跟上有上補習班的同學的進度,到最後能夠考上好學校的機會就變低了。以前窮人可以靠努力讀書翻身,改變這個困局,但現在在這樣子的社會,這樣子的教育體制下,恐怕成功的機率並不大,到最後又會不斷地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繼續擴大M型社會。
![]() |
記者 林嘉敏
你好,我是嘉敏。 有著正反不一樣的性格, 很愛笑,因為很樂觀; 也很愛哭,因為想太多, 一個傳統的天秤座女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