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獻交大 吳重雨
情獻交大 吳重雨
記者 林映綺 報導 2010/12/12
即將在2011年二月卸下交通大學校長職務的吳重雨,是深受學生愛戴的校長。從大學到博士,吳重雨一直都在交大就讀,畢業後,也在交大任教。這裡就如同他第二個家,有一份深厚的情感。
吳重雨奉獻學術服務的時間相當長,從學校教授、系主任、電機學院院長、國科會工程處處長等等,這些職務對於他而言,是一種服務的熱情。因為喜歡幫助別人,接下職務時,心中想的是要幫助學生、幫助學界,2007年在大家的薦舉下,他接下校長的工作,吳重雨笑著:「我其實也沒想到有一天我會當上校長!」因為一顆熱忱服務的心,他選擇壓縮學術研究的時間,全心投入管理學校,只能在晚上及假日的時間,才能進行學術研究。

行政管理的方式與學術管理是大相逕庭,吳重雨坦言:「壓力很大。」在接任校長前,他大多是擔任研究計畫主持人,或是指導學生,學術管理的層面較為單純;行政管理要考慮的面向較複雜,不管是學生、教授、校友及對外部份,都需要得宜的應對進退,從研究到人際管理,兩者的轉折是最大的改變。在經營學校上,吳重雨認為學校經費爭取是困難的部分之一,交大平均一年要支出五十億在學校花費,包含學生生活及教授研究計畫等,教育部每年補助十六億,剩下的缺口,學校就必須另外爭取,包括五年五百億等,教授們同時得向外爭取自己的研究經費,才可勉強達到平衡,吳重雨表示:「有時候我們想做事情,就比較困難。比方我們希望給教授更多的經費,讓他們的研究做得更好;讓同學的教學投入更多經費,讓課程能夠規劃更好,老師教得更好;或讓同學的活動和社團更蓬勃發展。」

訂定政策的學問 從國外制度取經
吳重雨認為競爭是交大必須要面對,不只要成為國內大學的一流,要也能跟國際間的大學競爭,因此提升教學及研究論文成為重要的課題。在爭取五年五百億的經費後,吳重雨認為教學是首要重點發展,他提到,台灣的大學在教學上,與國際一流大學相比,仍然不夠嚴謹。他舉例,在美國,往往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教授,都是教大一的物理,這顯示出,大學基礎教育對學生的塑造是關鍵時刻,因此能擔任紮根教學的教授,都必須是資深且優秀的。吳重雨從中體認到台灣與國際大學間的差異,因此也致力於改善交大的基礎教育,藉由制度與政策推動,讓教授及學生體認大學教學的重要性,而不只是將重點放在研究計劃上。
為了提升教學的品質,吳重雨參考國際名校的模式,希望能聘請專任研究人員,像麻省理工學院(英文簡稱MIT),有九百多位教授,專任研究人員更多達一千多位,一位教授底下就有很多的研究人員,他們的專長在學術研究,也長時間專注在研究計畫上。在這樣的制度下,MIT發表了許多高品質的論文,這也是吳重雨冀望交大所能達到的目標,藉由優秀的論文研究,技術與成果轉移給業界,與企業進行產學合作,爭取企業經費的支持。因此在吳重雨任期當中,他推出了「鑽石計畫」,招募專任研究人員,透過學校的協助,讓教授與聘請的研究人員向外爭取研究提案,不僅不會增加額外人事費用,還可完成高水準的研究計劃。
文理並重 增設人文系所
以理工為發展雛形的交大,為轉型成綜合型大學,設立了人文社會學院、客家文化學院,在文、理間的資源分配,一直是討論的話題。對此,吳重雨認為因為交大原先成立的學院多是以理工為主,後面成立的學院相對就會比較吃虧,包括系所大樓、聘請的教授人數、以及學生人數等,尤其在教育部配給的教授名額不能任意增加,只能在原先的理工教授人數下些許地調整,開創了交大的人文社會相關系所。以經費的角度來看,人文社會科系的花費較理工科系是較少的,學校部分一定會竭盡所能支持人文社會的發展。吳重雨也以MIT舉例,以理工學院創立的MIT,在人文社會領域起步較隔壁的哈佛大學慢了許多,規模無法相比,但MIT內的人文社會科系教授,許多都是頗負盛名的大師。以MIT為目標,吳重雨強調:「雖然人數少但是很精。」以此理念,走出交大自己的路。

吳重雨在任職期間除了推動「鑽石計畫」等,幫助交大向外面的世界更邁進一步。在他所重視的教學部份,吳重雨也提到如TA制度、教師評鑑等,讓學生在課後,藉助助教的幫忙,對課程更加了解;教師評鑑,以學生的角度來當作教師教學考核的依據之一,也充分顯示出吳重雨對學生的重視,他提到:「我一直想把校園經營成一個較自由開放,而且鼓勵同學創新,要有熱情,要能夠有夢想。」
在卸下校長職責後,吳重雨會回到交大電子系繼續教學,同時也投入生醫電子的發展,如:人工視網膜,癲癇治療等,他與醫學界合作,而且帶了自己的團隊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吳重雨笑著說:「這等於是實踐我的夢想。」藉著自己的研發,為遭受病痛所苦的人謀福祉,也讓吳重雨熱心助人的理念延續下去。
吳重雨在四年中見證了交大的進步,帶領交大追求卓越的精神,是讓他最開心的事。他也期許新校長上任後,在學生的照顧方面,盡可能照料學生的需要,教學與研究並濟之下,交大能持續進步。在退休之際,吳重雨期盼學生,好好掌握大學黃金四年,並勉勵理工科同學能兼具人文藝術素養,人文科系的學生有具備邏輯的思考,要跨領域的拓展,有機會也能到國外當交換學生,開拓國際觀。他引述甘迺迪的名言,「不要問交大能夠為你做甚麼,要問你自己能夠為交大做甚麼。」鼓勵所有交大學生要熱情、創新、有目標地前進。
![]() |
記者 林映綺
現在是2010年 大三 傳播與科技學系 是以後履歷上的學歷 竭盡所能作好 是實踐 |
